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庆熊教授同意宗教共同体的宗教间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核心理念,但不同意宗教共同体的提法,并对终极实在、理性信仰等概念提出质疑。然而,他对宗教共同体、理性信仰的质疑系出于误解,他对终极实在形式否定但又实质肯定,他对理性与宗教信仰关系的观点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实现宗教共同体的多元通合、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理念有赖于各宗教求同存异,并且有各宗教诸多共同之处可以作为其基础。张教授的宗教多元是围绕同一座山即同一中心的,其实与他批评的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并无实质的不同。被张教授赞许的哈贝马斯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的主张是治疗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一剂良方,但如果各宗教不能首先解决相互之间的纠纷冲突,形成某种形式的共同体,将会把政教分离欲避免的冲突问题重新带入公共领域,因而缺乏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吾敬东 《文史哲》2008,(3):51-58
在马克斯·韦伯有关中国宗教的论述里,宗教或信仰与巫术的关系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他认为:(1)中国宗教信仰中有着大量原始巫术的孑遗,或者说,原始巫术在以后的宗教信仰中被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2)道教与巫术的关系至为密切,道教是完全彻底"传统主义"的,本质上说,道教就是一个"巫术组织";(3)一般认为,儒家或儒教是非常理性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或儒教同样有自己的巫术传统;(4)佛教的出身是理性的,但大乘佛教已经初步或部分改变了佛教的理性传统,入中国以后,受中国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佛教同样也变成了一个巫术类型的宗教。实际上,原始信仰和巫术崇拜的遗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宗教,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尽管韦伯有关中国宗教与巫术关系的看法难免一隅之见,但其对中国宗教问题以及背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洞察力还是令人叹服的。  相似文献   

3.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古典实用主义者比较关注宗教问题.他们否定了理性宗教的可能性,把宗教奠基于个人体验,并倡导宗教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但新实用主义者罗蒂认为,宗教问题不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文化政治学问题.无论就终极关怀而言,还是就政治上的反教权主义而言,宗教都应该私人化,必须将其从公共领域中驱逐出去.  相似文献   

5.
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看,宗教都是最值得研究的领域之一。就社会发展而言,当前最为重要的,既不是为鼓励促进宗教发展创造条件,也不是为抑制铲除宗教采取措施,而应当积极引导宗教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使它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那么,什么是宗教的良性发展的道路呢?这是一个需要各方面学者加以探讨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宗教伦理是宗教走上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变革时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之所在。宗教立足于人的信仰,以信仰为基础。对道德的信仰是人的信仰意识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与对宗教的信仰密…  相似文献   

6.
宗教合法性有精神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之别,精神合法性是人们对宗教的心理认同性,这是宗教合法性的根基.从哲学、心理学和宗教自身三个角度,分别探讨宗教存在的根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化解之道.就这些角度而言,各种宗教存在皆有其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完全肯定、认同宗教,只是到目前为止,人类理性并无法将宗教排挤出人类的精神体系,这是由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文明与宗教     
宗教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认识、对自我认识的哲学思考。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并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的增长。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各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科学信仰取代宗教信仰的过程可能会出现反复;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和平共处"的现象令人迷惑。宗教到底是鸦片吗?这个问题是否有新的阐述?中国的宗教观是什么?这些都是对宗教深入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理财 《江汉论坛》2014,(3):135-139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是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种反应。乡村社会个体化为农村宗教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农民通过皈依宗教在信徒之间重新建构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宗教的团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这些被新兴宗教所吸引的农民往往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群体,与之相反,那些不信教的农民往往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上的互组、合作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乡村社会个体化还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各种新兴宗教的竞争之中,基督教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而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成为当下农村宗教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社会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变迁;宗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们寻求精神需要时的一种选择,它以自己的信仰对社会道德有所担当和作为,它以自己的信仰体系去解释和说明科学尚未认识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理性地面对客观存在的宗教现象,正确引导和利用宗教这一社会资源,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宗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曾为各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各种宗教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和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深刻影响。宗教之于信众又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意识现象 ,宗教信仰在每一种宗教文化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 ,由于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曾使人类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因此 ,有关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等 ,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当代一些打着宗教旗帜的邪教组织在世界上不断出现 ,滥用信众的信仰 ,所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尤使我们从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宗教现象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谈到武则天与宗教,历来学者多注重她对佛教的信仰和利用方面,而对她与儒、道等教的关系,则很少有人作全面的考察。在研究武则天的宗教思想时,我们发现,她对各种宗教均取积极扶持和利用的态度,并无固定之宗教信仰。为了登上皇帝宝座,她虽曾大力提倡和利用过佛教,但此前和此后,她对儒教和道教的扶持也颇卖力,晚年又极力平衡三教,使之趋于综合。武则天的宗教态度同唐代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的政策完全吻合。本文试对武则天与宗教的关系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2.
灵性资本与中国宗教市场中的改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清津 《文史哲》2012,(3):132-142
"灵性资本"是一个用来解释宗教现象的新概念,是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后对资本概念的又一发展。灵性资本包含了来世、健康、社会资本、公共服务、经济态度和宗教的外部经济六个要素。由理性选择理论角度看,宗教信仰是个体基于最大化动机而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个体信奉宗教是为了获得灵性资本,而改教则是放弃灵性资本较低的宗教,改信灵性资本较高的宗教。中国社会中基督徒数量的大量增长,是一种从传统的民间信仰皈依基督教的改教现象,而且这种改教几乎是不可逆的。这说明,基督教所提供的灵性资本高于传统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和信众。独立后,哈国的宗教气氛异常活跃,宗教团体和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宗教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文章论述了哈国的多元宗教现状、国家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生活的某些特点,并通过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社会群体对不同宗教的宽容程度和政府对宗教信仰权利的保障情况。文章认为,虽然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人们对待不同宗教的态度普遍较宽容,这为减少因宗教而起的民族冲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宗教道德是对世俗道德进行异化和圣化后的一种伦理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着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宗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曾为各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各种宗教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和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深刻影响。宗教之于信众又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意识现象 ,宗教信仰在每一种宗教文化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 ,由于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曾使人类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因此 ,有关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等 ,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当代一些打着宗教旗帜的邪教组织在世界上不断出现 ,滥用信众的信仰 ,所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尤使我们从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宗教现象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宗教的产生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宗教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宗教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历史上曾为各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各种宗教的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和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中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它的深刻影响。宗教之于信众又是一种特有的精神意识现象 ,宗教信仰在每一种宗教文化中都居于核心的地位 ,由于信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也曾使人类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因此 ,有关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等 ,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特别是当代一些打着宗教旗帜的邪教组织在世界上不断出现 ,滥用信众的信仰 ,所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 ,尤使我们从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宗教现象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 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来回答问题的 空间。本文作者主张发扬中国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传统,建立一种以崇敬“万物一体”为目标的无神论 宗教,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宗教观念,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观念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产物。不过,宗教对于人们的周围世界及社会生活作了错误的虚幻的见解。有人提出,宗教既然如此,力什么直到现在还广泛存在并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科学家也沉缅于宗教观念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为什么还要继续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人说这是“给现代人安上猴子尾巴,因而出现宗教热”)如何认识上述问题,什么是共产党人对宗教问题的态度,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 这里,首先说明的是,有神论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消失,是指这种观念、信仰在人类最终的消失,而不是讲宗教的消失,也不是指某个人宗教观念与信仰的消失。二者有其共同的方面,也有其不同的方面:有神论观  相似文献   

20.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宗教的信仰、意识、行为等具体现象时,必然涉及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宗教心理学理论研究中,自从W·L·詹姆士于1902年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对其宗教经验这一概念从特征、表现形式、心理实质和达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后,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西方神学家和宗教学家普遍认同,并进而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最深层根源。R·奥托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的核心。瓦哈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之最深奥来源。西方神学家们以此企图在信教者个人心理体验中,获得证明上帝存在的实在性基础。当然西方学者中也有不同见解者,如从机体生化结构方面研究宗教经验的美籍瑞士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