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2012年6月-2013年10月对汀江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采样江段的鱼类资源季节调查数据,分析了该保护区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调查共采集鱼类38种,隶属4目、12科30属;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1种,福建省特有种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圆斑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cheni)、斑纹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a)3种。采用Pinkas的IRI指数进行分析,保护区鱼类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鲇(Parasilurus asotus)、侧条厚唇鱼(Acrossoch eilus parallen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刺鳅等6种;鱼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底栖和山溪定居性为主。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鱼类多样性指数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河道变化、人类活动影响相关性显著。典范对应分析发现3个环境指标主要影响平鳍鳅科鱼类。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对贵州野生山桐子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山桐子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在自然群落中的分布不是以群落优势种成分出现,而主要以伴生种出现在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中。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对山桐子所在群落的优势种多种间关联分析,其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多种间总体呈正关联。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隶属函数评价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反映出山桐子生存群落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2019年5月、8月、10月和2020年8月、10月对白洋淀30个位点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0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占56.67%。相对重要指数(IRI)分析显示,优势种(IRI ≥ 500)有9种,以鲫、麦穗鱼和红鳍鲌为主。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显示,个体数、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0.05);SNK-q多重比较检验显示,除均匀度指数(J")外,个体数、物种数、丰富度指数(DMa)和多样性指数(H")均以2019年5月最高。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不同季节间鱼类群落组成既重叠又呈一定的分离(Global R=0.5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显示,2019年5月、8月和10月鱼类群落未受干扰,2020年8月和10月鱼类群落受中度干扰。冗余分析(RDA)显示,水温、DO、叶绿素a是影响白洋淀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4.
确定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是保护溪流鱼类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该研究选取了安徽省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殷溪河及其周边的焦村河为研究水域,分别于2018年2、5、9和11月4次取样,比较分析了2条溪流的局域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异同,进而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殷溪河而言,焦村河在丰水期(5月和9月)栖息地的空间异质性略高,而在枯水期(2月和11月)的栖息地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尽管2条溪流间的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无显著差异,但焦村河的β多样性显著高于殷溪河;同殷溪河相比,光唇鱼、原缨口鳅等亲流性敏感鱼类的数量明显下降,而泥鳅、麦穗鱼等缓流/静水性耐受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城镇化、水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可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导致溪流鱼类物种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为其鱼类多样性保护、河流生态健康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分别对广西荔浦河11个采样点进行鱼样采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确定优势物种,并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对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4次采样共渔获鱼类21192尾,隶属于6目17科62属94种,其中鲤科、鳅科、虾虎鱼科、平鳍鳅科和鲿科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00%、9.57%、6.38%、5.32%和5.32%,但低于50 g/尾的鱼类占总渔获物数量的98.06%。广西荔浦河鱼类全年优势种有宽鳍鱲(Zacco platyp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伍氏半?(Hemiculterella wui)和鲤(Cyprinus carpio),不同季节存在不同的优势种,春季的优势种为宽鳍鱲、马口鱼和美丽小条鳅(Traccatichthys pulcher),夏季为宽鳍鱲、伍氏半?和大眼华鳊(Sinibrama macrops),冬季为宽鳍鱲和鲤,其中宽鳍鱲为四季的优势种。广西荔浦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但空间变化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自支流到干流鱼类群落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结论】广西荔浦河鱼类小型化趋势加重,且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尺度上变化明显,主要与鱼类自身生物学特征、区域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流鱼类的影响,通过加大保护宣传力度、设置禁渔期、恢复鱼类生境等,更好地保护广西荔浦河的鱼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水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及物种之间的差异关系,根据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的调查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名录进行系统整理,运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各分类单元相似性指数和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方法,对3个河口水域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3个河口水域共有鱼类1210种,其中黄河口水域198种,长江口水域338种,珠江口水域1009种,各水域鲈形目种类最多,且目级相对丰富度也以鲈形目最高;等级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均以珠江口水域最低,说明珠江口水域鱼类较其他2个河口水域鱼类群落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且不同分类阶元间物种分布较均匀;相似性分析表明,黄河口水域和珠江口水域鱼类相似性在各分类阶元均最低,说明两个河口水域之间鱼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秦岭锐齿栎群落物种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秦岭锐齿栎群落物种分布及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确定关键影响因子。【方法】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锐齿栎群落中共设置典型样地30个,分乔、灌、草3层进行群落学调查,通过计测样地物种重要值、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pH、含水量和土层厚度11个环境因子,采用冗余分析(RDA)探讨锐齿栎群落物种分布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偏RDA法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的总效应和净效应,用通径分析法探析环境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坡度、土壤全磷和全氮含量对物种分布的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且影响强度为坡度全磷全氮,其他环境因子净效应不显著(P0.05)。(2)坡向对物种多样性的直接作用最大,土层厚度次之,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30和0.370。【结论】土壤和地形因子均会影响秦岭锐齿栎群落物种的分布及其多样性,其中坡度是影响秦岭火地塘锐齿栎群落物种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土壤全磷和全氮含量;坡向与土层厚度是影响锐齿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
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在太湖北部湖湾-五里湖设置10个监测站点,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该湖鱼类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五里湖鱼类资源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达氏鲌Erythroculter dabryi dabryi和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为各个监测站点的绝对优势种;各个站点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1.759~3.011,据此判定五里湖鱼类资源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尚处于相对正常水平。各个监测站点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即五里湖的鱼类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渔父岛与鹿丁山以及渔父岛与水上明月间多样性指数在夏、秋季节间以及春、秋季节间差异均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1月-2011年3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非繁殖期鸟类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0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居留型方面,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6.60%和35.85%.鸟类区系上,古北界种类最多,占41.51%;其次是东洋界鸟类,占32.08%.鸟类物种数1月份和3月份最多,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以12月份和3月份最高,以11月份和2月份最低.欧氏距离显示,修水段、龙虎山段和靖安段与其他河段的鸟类组成差异较大.宜黄段、耳口段和浮梁段的鸟类组成比较相近.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的相似度与各河段间隔的距离无关,而可能与当地的生境密切相关.鄱阳湖流域分布着一些濒危鸟类,然而人类活动如采砂、非法捕鱼等严重影响了这些鸟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建议降低人类活动强度,维持鄱阳湖流域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滁河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5月对滁河襄河口至马汊河段鱼类进行了2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5种,隶属于6目13科36属,其中55.56%为鲤科(Cyprinidae)鱼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该群落多样性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滁河水域鱼类群落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和碎屑食性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总物种数的63.04%;3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9.13%);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为45.65%。大型经济鱼类占总渔获物比例小,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低。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4个不同河段间鱼类多样性有所差异,下游河段鱼类多样性较低,清流河与来安河水域居中,上游河段较高;不同季节间鱼类群落存在明显重叠,几乎不分离,不同河段间鱼类群落分离程度相对较高。鱼类群落结构存在的显著差异主要与鲫、鲤、棒花鱼和黄颡鱼等优势种空间分布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太子河北支河岸带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野外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详细调查了太子河北支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应用重要值计算了太子河北支河岸带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并分析了其物种的多样性差异,从而为太子河北支河岸带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太子河北支河岸带植物群落18个样方中共有18科60属91种,物种组成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蔷薇科、蓼科植物为主,植物种类以中华结缕草、珍珠梅、水蒿、金盏银盘、龙蒿、狗尾草、湿薹草、水蓼等为主。太子河北支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组成较少。群落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数量特征来看,丰富度指数4.00~17.00,Pielou均匀度指数0.66~0.86,Simpson多样性指数0.61~0.8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1.12~2.24,Simpson优势度指数0.15~0.39。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如农业生产、挖沙等人为活动干扰降低了群落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黄河龙羊峡—刘家峡河段浮游植物调查及水质的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16个采样地进行采样和鉴定,分析了黄河上游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特点,共检出藻类117个种属,隶属于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采用指示生物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河段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  相似文献   

16.
钱塘江西湖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6—2018年对钱塘江西湖段鱼类进行分季节采样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1种,隶属7目9科27属,其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最多,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7.74%;按生态类群划分则以淡水定居性、中下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与历史记录相比,鱼类资源衰退较为明显,仅江海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就减少了16种,且存在资源小型化、物种单一化的问题。Jaccard相似性系数显示任意两年之间的鱼类物种组成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ABC曲线也显示2016和2018年鱼类群落较稳定而2017年处于受干扰状态。鲢、鲫和鳙为该江段目前最主要的鱼类资源,分别占渔获物总质量的49.65%、20.14%和16.19%,其中鲢和鳙完全依靠增殖放流补充。绝大多数钱塘江传统土著经济鱼类虽有长期增殖放流的补充,但未在该江段形成优势种群。鱼类多样性指数虽有一定的季节及年际波动,但其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则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及水域内水文地理特征均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建议对钱塘江河口段持续开展全面的鱼类群落及鱼类生境调查,为制定细化的鱼类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集5个不同水热条件流域的木棉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AMF的种类并分析其多样性及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AMF种类分布于7科7属17种,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金沙江流域、元江流域、澜沧江流域、怒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表明干旱程度越高,AMF孢子密度越大。属于横断山脉的地区具有相似的AMF物种组成,属于云贵高原的珠江流域具有特殊的AMF组成。主成分分析发现,纬度、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是影响AMF多样性的第1主成分,经度、年均温度为第2主成分。研究认为与经纬度有关的地带性气候和与海拔有关的局部地形对干热河谷的AMF多样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漓江沿岸水陆交错带景观调查与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漓江河流形态、水质状况、河岸植被群落结构,为漓江及其沿岸生态景观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普查、重点样地调查、问卷调查结合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对漓江沿岸河岸形态、水质状况、植物景观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技术.[结果]漓江沿岸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特别是自然河道的裁弯取直、渠道化、修筑硬质驳岸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受到严重干扰,阻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应用生态砾石床水质净化技术、植物浮岛技术、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使漓江沿岸驳岸渠道化现象得以改善,恢复了河流的蜿蜒曲折状态;沿岸残缺的植被得以修复,植物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植物景观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结构已基本恢复.[结论]应用生态砾石床水质净化技术、植物浮岛技术、增加河岸植被缓冲带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可促进漓江旅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对珠江河口区的鱼类组成进行了初步探究。采用线粒体12S部分序列作为条形码标记,对采自珠江口伶仃洋7个采样点的水样滤膜DNA进行扩增,共获得有效序列26777条,聚类得到35种可操作分类单元(OTU)序列。经比对共检测出35种鱼类,隶属于9目20科29属。其中30种鉴定到种水平,5种仅鉴定到属水平。在7个采样点中分别检测到9~31个种类,种类数量最多的是鲈形目,共22种。在A和F点检测到易危(Vulnerable)物种——迈氏条尾魟(Taeniura meyeni)。通过与珠江河口不同海域的两项类似的研究对比发现,研究区域、样品采集策略和采用的条形码标记的不同使得检测到的鱼类种类的数量和组成上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珠江河口伶仃洋鱼类种类组成调查,可以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一种补充手段,用于河口区鱼类多样性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