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洲心脏病调查小组通过对心房颤动(AF)患者抗凝治疗的资料分析发现,对于高危AF患者来说,抗凝药物用量不足可导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然而过量使用则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该小组以2001年ACC/AHA/ESC制定的AF控制指南规定的抗凝药物用量作为标准,通过对2003至2004年AF患者1年内的抗凝治疗及并发血栓栓塞、出血、卒中等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其中有3634例(占总病例数的89%)患有AF的高危患者:抗凝药用量不足964例(28%),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和乳腺癌均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女性乳腺癌患者比一般人群存在更高的AF风险,但二者之间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另外,女性是AF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乳腺癌的存在会增加缺血风险及出血风险,使抗凝效果难以预测,且目前对于乳腺癌合并AF患者抗凝方案尚无权威指南明确推荐。现就女性乳腺癌相关性AF的流行病学、机制、抗凝治疗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罗文榕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6,28(6):731-735
大部分心房颤动(AF)患者都需要接受抗凝治疗,2014年美国心脏学会更新的AF抗凝指南将新型口服靶向抗凝药划入选择的范畴。本文就AF抗凝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郭玲  张薇  杨向东  胡昭  黎莉  张运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194-2196
目的统计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因、年龄构成;掌握住院患者AF的抗凝治疗现状。方法以AF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病因,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栓塞并发症及抗凝治疗情况。结果①AF住院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0.2%,明显高于住院患者中的患病率;65岁以上的患病率高于65岁以下;非风湿性心脏病AF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风湿性心脏病AF。②33.2?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平均剂量(3.0±1.0)mg/d;45%接受阿司匹林及同类药物治疗,平均剂量(75.0±37.0)mg/d。③443例有超声心动图资料的AF患者中,109例检出心腔内血栓。结论①年龄和AF的病因是AF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②与目前观点比较,AF患者的有效抗凝治疗范围偏小;阿司匹林剂量不足。③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检出AF和AF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判断栓子类型和来源,指导制定有效抗凝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心房颤动(AF)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者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病率。在过去二十年里,AF合并CKD患者发病率明显增加。虽然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降低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但在AF合并严重的CKD患者,华法林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被证实。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分析了AF合并CKD患者长期抗凝的获益和风险,并探讨了在这个特殊病人群体中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作用。长期严格监测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是CKD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基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NOACs对于这些高风险的患者减少脑卒中发病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王清传  张崇辉  姚娟 《心脏杂志》2010,22(5):791-794
心房颤动(AF)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AF病因的变化,非瓣膜性AF导致的卒中比例越来越大。华法林预防卒中的效果得到肯定,而临床上以AF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处方率很低或量不足。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抗凝意识,严格遵循最新抗凝指南建议,规范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2年12月期间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全部AF患者21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AF的发生率为同期住院患者4 399例的4.8%,年龄26-84(平均62.53±10.78)岁。与AF相关的病因谱发生明显变化,老龄排列第1位(42.7%),风湿性瓣膜病已由第1位下降至第5位(22.3%)。74.6%的阵发性AF患者接受节律控制治疗,70.8%的持续性AF患者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最常用且较安全的复律药物是胺碘酮,复律治疗后能稳定维持窦性心律者仅占26.0%。15.6%的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可使其发生率明显降低(29.3%:8.1%,P<0.01)。结论:非瓣膜性AF的防治应引起临床关注,药物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应加强AF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大多数心房纤颤 (AF)患者采用药物控制心率联合抗凝治疗 ,但是控制心率达到的程度与患者临床结果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本文对AF患者心律处理随访 (AFFIRM )研究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试图确定适合于AF患者临床结果、功能情况 ,以及生命质量 (QoL)的最佳心室率。AFFIRM试验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ation, AF)最主要的危害是卒中和体循环栓塞事件。最新的资料表明,高达1/3的卒中患者的病因可能为AF ,其导致的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于其他类型卒中。因此,对AF患者的卒中预防至关重要。抗凝治疗是AF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文章就AF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F)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得到确认.但在卒中预防实践中,如何正确选择AF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哪些AF患者适用抗凝治疗,哪种抗凝强度更加合理,以及如何权衡长期抗凝治疗的风险和效益,均存在一定的争论.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心房颤动(AF)病人已达5100000,到2050年患者将3倍于此数。AF的治疗和复发预防十分复杂。常需要连续口服抗凝药预防脑卒中。需要恰当地预防影响AF和AF相关的兼患疾病,根据病人的特征,恰当地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针。由于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AADs)有其缺点,现已研发出了其他的控制心律或心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AF的总患病率高达0.77%,标准化率为0.61%,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1]。AF患者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且危险性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口服抗凝药物是预防AF患者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口服抗凝药物往往因出血风险高、治疗时间窗窄、需长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3.
1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老年女性因室性心动过速(VT)而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围术期为避免出血风险,未予抗凝治疗,术后7d出现发热、腹痛,完善检查后诊断为肾梗死,立即开始规律抗凝治疗。目前针对AF患者植入心脏节律装置(CRD)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有争议。AF患者合并肾梗死相对少见,且该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该病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1)对于卒中高危的AF患者,在植入CRD的围术期,抗凝治疗是必要的,但是采用何种抗凝策略尚有争议;(2)对于卒中高危的AF患者,在无抗凝的情况下,出现急腹症等表现时,应考虑腹腔脏器急性栓塞梗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AF患者的卒中转归较差,致死率和致残率也较高.对于卒中风险较高的AF患者,需要应用抗凝药.阿哌沙班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药.与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相比,阿哌沙班在预防AF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华法林在慢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华法林在心房颤动(AF)抗凝治疗中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的比例,以探讨小剂量华法林对AF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慢性AF脑卒中高危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为40~65岁,25例;B组年龄为66~80岁,37例。所有患者均从口服小剂量华法林(1.25~2.5 mg/d)抗凝开始,监测方法按2003年AHA/ACC华法林治疗指南进行,监测时间至少3个月,同时观察出血等副作用。结果:多数患者(占总病例的74.2%)应用小剂量华法林(1.25~2.5 mg/d)即可达到INR2.0~3.0,且年龄>65岁组有更大的比例收到满意效果。结论: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既能使人多数患者达到理想的INR,同时出血副作用较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减少倾向,尤其是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既往AF管理侧重于AF相关栓塞预防以及心室率和节律的控制。近年来,AF综合管理的理念逐渐普及。AF综合管理强调在做好AF相关栓塞预防及症状控制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合并症的管理,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症状管理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国内外指南或共识均已达成共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尤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需行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AF合并ACS患者的抗栓治疗难点在于这两类药物不能  相似文献   

18.
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报道,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服用抗凝药有助于预防数以千计的卒中和过早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杨洁  王晓明 《心脏杂志》2019,31(5):597-601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快速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栓栓塞,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这也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因此,抗凝预防血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主要措施。华法林作为传统口服抗凝药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公认,但因其治疗窗窄,需频繁监测等诸多不足限制了临床应用,影响了医患双方的信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近年来新的研究证据支持其为AF初始抗凝治疗的优先选择。本文将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在AF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增加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对高频心房事件(AHRE)的记录为发现AF提供了诊断依据。研究表明AHRE与卒中风险增高有关。但对于AHRE患者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尚缺乏证据。由于栓塞风险不仅与AHRE有关,还需关注患者的其它临床情况,因此专家建议抗凝治疗应个体化,将AHRE负荷与CHA_2DS_2-VASC评分相结合是一种恰当的卒中危险分层的方法。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将为AHRE患者的抗凝治疗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