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PEG-IFN-α-2a联合六味五灵片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5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给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1次/wk,同时服用六味五灵片2.0 g,3次/d.对照组给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1次/wk,同时服用甘草酸二胺胶囊,疗程均为24 wk.结果:治疗24 wk后,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值分别为24.9 U/L±16.6 U/L,21.2 U/L±16.5 U/L和18.1μmol/L±10.1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4.7 U/L±19.7U/L、49.1 U/L±20.5 U/L和27.2μmol/L±17.4μmol/L,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EG-IFN-α-2a联合六味五灵片可以有效地改善肝功能,同时不影响PEG-IFN-α-2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长期服用胺碘酮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增高,且在不同地区胺碘酮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类型差异很大。本文观察广东地区老年心律失常患者长期口服胺碘酮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263例口服胺碘酮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84例,女性79例,年龄60~87平均(74.6±11.3)岁。在服药前均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甲状腺功能,排除了甲状腺功能异常。在服药中和停药后半年多次测定甲状腺功能,并同时测定自身免疫学指标TGA、MCA、TG。结果随访过程中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老年患者6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本组患者中,服用胺碘酮后甲状腺功能异常出现时间最短为3周,最长为2.5年。11例服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5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82%的患者在停药3个月后T3、T4、FT3、FT4恢复正常,而只有23%的患者TSH恢复。所有患者服药前、服药中和停药后自身免疫学指标甲状腺球蛋白(TGA)、甲状腺球蛋白抗体(MC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G)均未发现明显改变。结论在广东地区,胺碘酮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临床病程个体差异较大;自身免疫在胺碘酮所致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中不起主要作用;胺碘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在停药后均可恢复,无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并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急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2010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及部分其它科室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出现急性肝功能损伤患者23例,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方法、合并用药情况、发现肝损害的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转归等特点。结果 在静脉注射胺碘酮后,2例(8.7%)患者在8 h内即表现出肝功能损害,8例(34.8%)患者在9~48 h之间出现,5例(21.7%)患者在49~72 h间出现,7例(30.4%)在73~96 h间出现,1例(4.3%)患者在96 h后出现;谷草转氨酶峰值达17468 U/L,平均值为(3648±3889) U/L,谷丙转氨酶峰值达13437 U/L,平均为(3142±1846) U/L,15例(65.2%)患者出现黄疸;出现肝损害后立即停用胺碘酮并给予积极治疗,19例患者肝功能在2~91 d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33.76±19.38) d;1例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患者因急性肝肾功能不全死亡,1例患者因肝性脑病死亡。结论 胺碘酮致使肝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无法完全排除其它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但胺碘酮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肝功能指标异常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2-01/2016-01收治的398例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组(简称胆总管结石组)和单纯胆囊结石组(简称胆囊结石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情况,评估肝功能指标异常对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预判价值.结果胆总管结石组与胆囊结石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组和胆囊结石组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分别为(150.89 U/L±40.95 U/L vs 36.58 U/L±11.28 U/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 L P)分别为(142.83 U/L±21.99 U/L v s120.96 U/L±20.27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GT、A L P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569,诊断准确度最高的临界值分别为89.5 U/L、136 U/L,敏感度分别为89.9%、45.8%,特异度分别为91.8%、71.9%.结论血清GGT的异常升高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有较大的预判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发病48h内肝功能改变,探讨早期肝功能损害对AP病因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A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胆源性、非胆源性及不明原因3组.胆源性组(n=80);非胆源性组(n=44);不明原因组(n=29).早期肝功能检测指标:胆源性组(n=61);非胆源性组(n=33).比较胆源性组和非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mino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观察其早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类型,并计算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胆源性组患者早期肝功能损害较非胆源性组严重,ALT(214.16U/L±146.92U/Lvs30.82U/L±25.59U/L),AST(212.72U/L±210.50U/Lvs28.24U/L±22.16U/L),GGT(438.34U/L±286.69U/Lvs60.48U/L±68.32U/L),AKP(202.81U/L±147.77U/Lvs72.06U/L±36.70U/L),TBIL(56.52μmol/L±46.01μmol/Lvs18.25μmol/L±9.56μmol/L),DBIL(36.81μmol/L±32.50μmol/Lvs5.17μmol/L±4.65μmol/L,均P<0.001);早期肝功能损害临床类型以ALT、AST、GGT、AKP、TBIL及DBIL混合损害为主,占88.6%;其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0.9%.结论:早期肝功能损害可预测AP病因为胆石(源)性.早期肝功能检测应作为急诊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更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7-06/2013-05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41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浆置换联合持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治疗后观察及评价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及NH3分别为215.6μmol/L±53.2μmol/L、105.9μmol/L±42.3μmol/L、593.4U/L±134.5 U/L、981.8 U/L±239.4 U/L、21.8 s±4.9 s、74.3 s±34.3 s及92.1μmol/L±53.3μmol/L;治疗后患者TBIL、DBIL、AST、ALT、PT及NH3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a+、K+、Ca2+、Cl-、SCr及BUN水平分别为2.11mmol/L±0.63 mmol/L、4.19 mmol/L±1.41mmol/L、2.31 mmol/L±0.81 mmol/L、94.33mmol/L±11.94 mmol/L、168.28μmol/L±39.25μmol/L及15.49 mmol/L±3.48 mmol/L;治疗前后Na+、K+、Ca2+、C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Cr及BUN水平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持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2岁,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3年,于2018年8月8日以"肝功能异常"收入本院。患者2015年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ALT增高,服用保肝药(不详)后好转。2018年8月7日于本院体检再次发现肝功能异常:ALT 173 U/L,AST 117U/L,ALP 374 U/L,GGT 1474 U/L,尿酸417μmol/L,TG 5. 11mmol/L(表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均阴性;肝脏彩超示:非均匀性脂肪肝。入院症状:乏力,纳可,夜寐安,二便  相似文献   

8.
探讨阿维A胶囊可能存在的肝脏损害作用。方法对1例服用阿维A胶囊后出现严重肝脏损害的57岁女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访,并进行相关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在服用阿维A胶囊12天后出现肝功能异常,16天后出现皮肤黄、眼黄等症状,入院化验为总胆红素364.0μmol/L、直接胆红素292.5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7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73 U/L、碱性磷酸酶203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42 U/L、总胆汁酸170μmol/L,诊断为阿维A胶囊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经停用阿维A胶囊及对症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阿维A胶囊有导致严重肝脏损害的可能,在应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胺碘酮所致肺间质纤维化的认识,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因误服过量胺碘酮致肺间质纤维化呼吸衰竭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男,60岁,因“咳嗽、乏力伴畏寒2d”于2010年11月13日入院,入院前曾因“阵发性室上速”,给予胺碘酮150mg静注2次、300mg静脉滴注,后改为口服600 mg/d,3次/d,后患者未遵医嘱按时减量,至入院时共使用胺碘酮50 d总量30 g.入院时患者呼吸急促,心率快,口唇及甲床发绀,双侧中、下肺部闻及广泛湿哕音及爆裂音.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11.18×109/L,中性粒细胞0.87,谷丙转氨酶70 U/L,白蛋白26.3 g/L,总蛋白55.9 g/L,C反应蛋白102.50 mg/L,pH值7.441,PO234.80 mm Hg,PCO229 mm Hg,SaO268.9%,肺部CT示双肺呈间质性改变,以右肺尤著.肺功能检查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重度降低.诊断为胺碘酮所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Ⅰ型.停用胺碘酮,面罩吸氧,先后给予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氟康唑以及甲泼尼龙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后逐步好转,激素和乙酰半胱氨酸总疗程为7个月,停药后随访7个月,患者活动后无明显胸闷气促,肺CT间质纤维化改变吸收.结论 肺间质纤维化为胺碘酮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使用胺碘酮前应进行利益/风险评价,长期用药应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定期检测肺功能,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肺毒性.一旦临床诊断为肺毒性,应及时减量和停药,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严重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静脉胺碘酮导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肝损害)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肝损害绝大部分表现为转氨酶显著增高,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的升高多在10倍正常值上限以上,约一半伴有黄疸。ALT或AST的升高出现很早,大部分在24 h以内,个别在72h后。罕见有致死性肝损害报道。胺碘酮导致肝损害的机制以助溶剂聚山梨酯80导致肝损害的学说有更多的支持,免疫机制、特异体质、胺碘酮的线粒体毒性、患者的心功能以及肝脏内的药物浓度增高也有促发作用。因此,应用静脉胺碘酮前需进行肝功能监测,药后的第1,3天再次复查肝功能。一旦出现转氨酶升高,更应严密监测肝功能。通常停止静脉胺碘酮后,肝功能会很快恢复正常,必要时加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药物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疗程均为14 d.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6%vs 80.4%,P0.05);治疗前两组间ALT、AST、Tbil、γ-GT和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上述治疗均较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ALT:63.6 U/L±24.6 U/L vs 95.4 U/L±21.2U/L;AST:65.8 U/L±21.4 U/L vs 102.6 U/L±26.6 U/L;Tbil:14.9μmol/L±6.4μmol/L vs28.4μmol/L±9.8μmol/L;γ-GT:82.4 U/L±26.6 U/L vs 102.8 U/L±46.4 U/L;ALP:74.6U/L±15.2 U/L vs 102.8 U/L±27.4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炎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英]/Forman L M…//Ann Intern Med.-2000,132.-118-121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可增强骨骼肌、脂肪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往未见严重肝脏不良反应的报道。现报道1例与罗格列酮有关的肝功能衰竭患者。   男,69岁,因气短、腹痛就诊,有房颤、高血压、冠心病及Ⅱ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1月前诊为2型糖尿病而服用罗格列酮4mg/d,服药前总胆红素29μmol/L,其余肝脏生化指标正常。此外,患者还服用普伐他汀、维拉帕米、倍他洛尔、地高辛和华法令,均已服用1a余。无肝毒物接触史。患者用罗格列酮1周时出现恶心、厌食、乏力和腹痛并渐加重,5d前停用并换用二甲双胍治疗2d,1d前出现气短,入院时呼吸急促,血压13.9/6.4kPa,腹部触痛,未见腹水及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65μmol/L,直接胆红素41μmol/L,谷丙转氨酶(ALT)31.57μkat/L,碱性磷酸酶3.4μkat/L,谷草转氨酶46.68μkat/L,凝血酶原时间(PT)92.7s,淀粉酶1.82kat/L,脂酶3.1μkat/L,白蛋白36g/L,肌酐300μmol/L;动脉血气:pH7.15,PCO21.87kPa,HCO3-5mmol/L,PO234.3kPa。胸片示双侧胸膜渗出,轻度肺水肿,腹部CT示轻度腹水。患者入院后迅速出现昏迷,2h后出现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及碳酸氢钠治疗后收缩压升至15.6kPa。甲、乙、丙型肝炎、EB病毒、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均阴性,抗核抗体阴性,毒理学检查未见扑热息痛、酒精及其他肝脏毒物。入监护病房后予以辅助通气、乳果糖、维生素K1及冷冻血浆治疗,2周后病情渐好转,PT正常。出院时白蛋白39g/L,肝酐106μmol/L,ALT3.28μkat/L。   讨论 罗格列酮是美国批准上市的第二代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以往认为无肝毒性,尤其是上市前的试验表明不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及其他肝毒性。然而该病例严重肝毒性与罗格列酮有关,可能是对罗格列酮的特异性反应,也可能是其联用维拉帕米和(或)普伐他汀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罗格列酮的代谢以阐明肝毒性机理,对应用罗格列酮尤其是刚开始应用者应监测肝酶,有乏力、厌食、腹痛、恶心和黄疸时应停止用药并检测肝功能。 (张立明 李桂芝摘 马瑞忠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谷氨酰胺颗粒对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异常、内毒素血症及肝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6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抗病毒治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谷氨酰胺颗粒10 g,tid,疗程为2 wk.于治疗前后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肝功能,包含ALT、AST、TBIL、PT、ALB,胆碱酯酶(CHE) 等;同时于治疗前后采用鲎实验法测定血清内毒素(ET),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器(HPLCELSD)法测定尿乳果糖和甘露醇排泄率的比值(L/M).并加以比较.结果: 2 wk治疗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ET、L /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P<0.05或0.01).与对照组治疗前后ALT、TBIL、CHE、ET、L/M的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值更为显著(281.86±149.34 U vs 199.65±127.09 U,168.65±102.04μmol/L vs 94.13±172.67 μmol/L,-1301.04±662.78 U vs -892.23±861.41 U,0.0198±0.0128 vs 0.0089±0.0228,均P<0.05).结论: 谷氨酰胺颗粒能够起到保护肠上皮细胞,纠正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异常,改善肠源性内毒素,加速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7岁,以“皮肤巩膜黄染1周”于2009年9月14日入院.该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尿黄,大便陶土色,皮肤瘙痒,消瘦,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入院查体:体温37℃,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查体均无异常.在当地医院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内实性占位,肝内胆管扩张.肝功能检查示AST 121 U/L,总胆红素420μmol/L,直接胆红素229μmol/L.入院时初步诊断为:阻塞性黄疸,肝癌待查.进一步检查肝脏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甲胎蛋白,CA199,血常规,肝功能,凝血象等.肝功能:AST 80 U/L,γ-谷氨酰转移酶317 U/L,碱性磷酸酶504U/L,总胆红素321.6μmol/L,直接胆红素247.4 μ mo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transhepatic cholangio drainage,PTCD)在晚期肝泡性包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伴发黄疸的晚期肝泡性包虫患者,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对术前、术后1 wk及术后1 mo的肝功能、黄疸指标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数值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17例患者术后1 mo总胆红素(298 mmol/Lvs 47 mmol/L,P<0.05)、谷丙转氨酶(167 mmol/L vs 63 mmol/L,P<0.05)、碱性磷酸酶(611mmol/L vs 216 mmol/L,P<0.05)数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1 wk总胆红素值(298 mmol/Lvs 137 mmol/L,P<0.05)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167 mmol/L vs 132 mmol/L,P>0.05)、碱性磷酸酶(611 mmol/Lvs 587 mmol/L,P>0.05)亦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明显.结论:PTCD可使晚期泡性肝包虫患者的黄疸指数下降、肝功能改善,为药物及手术治疗争取机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肝功能恢复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ERCP+熊去氧胆酸组与ERCP组,各60例。2组均采用ERCP治疗,ERCP+熊去氧胆酸组术后口服熊去氧胆酸250 mg/次、3次/d,共4周。比较2组术后4周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术后第8天的鼻胆管引流胆汁中胆固醇、总胆汁酸浓度,随访1年的累积复发率。结果术后4周,ERCP+熊去氧胆酸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为(63.5±11.0)U/L,显著低于ERCP组[(82.0±15.3)U/L,P0.001];丙氨酸转氨酶为(59.9±10.8)U/L,显著低于ERCP组[(74.9±12.1)U/L,P0.001];总胆红素为(44.16±8.5)U/L,显著低于ERCP组[(56.3±9.7)U/L,P0.001]。术后第8天,ERCP+熊去氧胆酸组中胆固醇浓度为(5.4±0.8)mmol/L,显著低于ERCP组[(6.7±0.9)mmol/L,P0.001];总胆汁酸浓度为(87.5±10.6)mmol/L,显著高于ERCP组[(60.2±8.3)mmol/L,P0.001]。ERCP+熊去氧胆酸组随访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为3.45%,显著低于ERCP组的16.07%(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有利于改善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ERCP术后的胆汁转运,避免继发性肝内胆汁淤积,促进肝功能指标恢复,并降低结石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7.
魏胜霞 《肝脏》2016,(10):830-830
<正>患者,女性,39岁。1年前患者自觉肝区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化验肝功能异常,自诉ALT100 U/L,口服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半月后停药,未复查。以后间断感觉肝区不适。间断化验肝功能均异常,ALT波动于100 U/L左右,间断服用"联苯双酯滴丸"。于2015年11月2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复查肝功能:ALT144 U/L、AST110 U/L;诊断为"肝损伤",给予  相似文献   

18.
应用罗格列酮后肝功能衰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是一种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可增强骨骼肌、脂肪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以往未见严重肝脏不良反应的报道。现报道 1例与罗格列酮有关的肝功能衰竭患者。男 ,69岁 ,因气短、腹痛就诊 ,有房颤、高血压、冠心病及Ⅱ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 ,1月前诊为 2型糖尿病而服用罗格列酮 4mg/d ,服药前总胆红素 2 9μmol/L ,其余肝脏生化指标正常。此外 ,患者还服用普伐他汀、维拉帕米、倍他洛尔、地高辛和华法令 ,均已服用 1a余。无肝毒物接触史。患者用罗格列酮 1周时出现恶心、厌食、乏力和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胃切除术患者对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的影响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进行胃切除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血清总蛋白(73.53±7.98)g/L,血清白蛋白(45.86±4.89)g/L;对照组手术后血清总蛋白(67.13±2.42)g/L,血清白蛋白(38.79±1.71)g/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总胆红素(9.11±2.7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25.09±5.70)U/L,天冬氨酸转氨酶(18.43±4.51)U/L;对照组手术后总胆红素(25.39±6.54)μmol/L,丙氨酸转氨酶(49.79±.10.48)U/L,天冬氨酸转氨酶(45.79±11.38)U/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9例,切口感染13例,下肢静脉血栓7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在胃切除术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肝脏功能,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和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1年。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提供的试剂检测血清甲状腺素。结果在治疗后6 m和12 m,7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5.1±12.4) μmol/L和(21.3±9.8) μmol/L,谷丙转氨酶分别为(31.0±16.8) U/L和(30.4±15.8 )U/L,谷草转氨酶分别为(75.4±15.6) U/L和(51.2±5.2) U/L,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血清白蛋白分别为(38.3±6.3) g/L和(37.6±5.4) g/L,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无HBeAg转阴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5.5%和94.7%;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经恩替卡韦治疗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而未见明显并发症,也未见对甲状腺激素有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