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中药外敷结合咀嚼对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08在宁海县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EC患者10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腹部中药外敷结合口香糖咀嚼)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结果观察组54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54例,总有效率为85.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35,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27 h±4.82 h vs 65.83 h±5.26 h,31.45 h±3.72 h vs 59.26 h±4.01 h,18.43 h±2.83 h vs24.05 h±3.26 h,8.72 h±1.26 h vs 11.45 h±2.74 h,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胃泌素、胃动素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泌素和胃动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8.24 ng/L±21.36 ng/L vs91.38 ng/L±22.36 ng/L,612.79 ng/L±42.35 ng/L vs 506.23 ng/L±51.25 ng/L,P0.05).结论腹部中药外敷结合口香糖咀嚼能够明显改善EC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心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95例心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3-01前实施传统护理的4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2013-01后实施综合护理的55例患者归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胃动素水平、干预后胃排空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食欲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胃动素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干预前比较(675.26 ng/L±312.08 ng/L vs 343.51 ng/L±203.26 ng/L、468.77 ng/L±211.85 ng/L vs 345.37 ng/L±210.08 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后胃动素水平及干预后24、72 h胃排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5.26 ng/L±312.08 ng/L vs 468.77 ng/L±211.85 ng/L、45.57%±16.85%v s 20.86%±15.97%、51.26%±17.85%v s 31.77%±1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 h±1.96 h vs 34.12 h±1.80 h、56.79 h±11.75 h vs 87.19 h±12.77 h、10.91%v s 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食欲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6.36%vs 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改善胃泌素水平,加速心外科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pen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O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9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实际手术方案分为实验组(LCBDE)50例和对照组(OCBDE)4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130.33 min±11.06 min vs 128.68 min±10.88min)、(68.86 m L±10.97 m L vs 70.92 m L±11.26 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镇痛次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7次±0.50次vs 1.68次±0.72次)、(29.82 h±5.69 h vs 34.91 h±5.70 h)、(7.22 d±1.15 d vs 10.11 d±1.33 d)、(10068.44元±113.08元vs 13025.75元±116.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BDE与OCBDE比较,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治疗费用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肾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1/2014-10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98例肾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的胃肠道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按摩、白细胞增长仪穴位电疗、床上胃肠功能锻炼操、复方丁香开胃贴药丸敷脐等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指标、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15.95 h±3.73 h vs 18.74 h±4.16 h,P0.001)、首次肛门排气时间(27.84 h±6.07 h vs 38.29 h±14.72 h,P0.00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46.08 h±7.84 h vs 61.23 h±14.10 h,P0.001)、恶心呕吐(18.4%vs 40.8%,P0.05)、腹胀(16.3%vs 34.7%,P0.05)、嗳气(12.2%vs 30.6%,P0.05)等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普通饮食时间(2.60 d±1.47 d vs 3.88 d±1.91 d,P0.001)、切口愈合时间(6.62 d±2.54 d vs8.34 d±2.31 d,P0.001)、住院时间(10.69 h±2.83 h vs 13.45 h±4.71 h,P0.001)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30 h内排气人数比例(65.3%vs 34.7%,P0.01)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9.3%vs 55.1%,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加快肾癌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的恢复,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gastric and duodenal ulcer perforation,GDUP)修补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实际手术方案将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GDUP患者分为实验组(腹腔镜穿孔修补术)45例和对照组(开腹穿孔修补术)4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118.21 min±32.58 min vs 91.06 min±19.12 m i n),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43 cm±0.86 cm vs 16.22 cm±2.17 cm、15.76 m L±2.38 m L vs 95.23 m L±14.79 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1分±1.06分v s 6.69分±1.21分、80.26h±16.11 h vs 122.08 h±20.87 h、1.92 d±0.68 d vs 3.39 d±1.0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4%vs 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5.15 d±1.52 d vs 9.09 d±2.21 d),治疗总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23989.44元±388.26元vs 19151.06元±226.75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溃疡愈合情况比较(37.78%vs 36.17%、13.33%vs 10.64%、31.11%vs34.04%、17.78%vs 1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能达到开腹穿孔修补术相似的溃疡愈合效果,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肝胆外科手术因复杂的生理与组织解剖结构,手术难度及风险较大,患者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效果.快速康复外科通过运用各种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措施,加强围术期过程管理,应用于肝胆外科手术效果值得肯定.但目前还少有从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展开比较的文献报道.本研究以炎性因子、胃肠激素为切入点,分析快速康复外科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05/2018-04拟行肝胆外科手术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管理方法 ,干预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管理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干预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6.20±5.32 vs43.55±6.12) pg/mL,(12.42±2.35 vs18.65±3.24) mg/L,(10.24±2.10 vs15.04±2.32)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4, 12.355, 12.175, P0.05, P0.01);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05.45±25.16vs168.24±24.25,124.32±24.15 vs104.36±20.4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2,5.009, P 0.05,P 0.01);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6.45±3.12 vs21.24±3.65) h,(20.34±4.54 vs41.25±6.12) h,(38.65±5.24 vs57.42±7.15) h,(9.21±1.32 vs13.54±2.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18, 21.780, 18.607,13.762, P 0.05, P 0.01);切口感染等并发症9.52%明显低于对照组26.98%(χ~2=6.436, P 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有助于促进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胃肠激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术与胃周血管阻断术联合治疗pⅢC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06/2012-06的112例pⅢC期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研究组采取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胃周血管阻断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vs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为(183.5 min±21.3min、287.3 mL±33.6 mL、27.8个±3.8个、95.7 h±7.4 h、13.5 d±2.6 d)vs(181.2 min±20.9 min、300.3 mL±32.7 mL、28.1个±4.0个、96.1 h±7.2 h、12.9 d±2.8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无死亡病例,生存率100.0%.研究组vs对照组术后3年生存率87.5%vs 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s对照组术后1年肿瘤远处转移率7.1%vs 8.9%(P0.05);术后3年肿瘤远处转移率为28.6%vs 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路径淋巴结清扫术与胃周血管阻断术联合在pⅢC期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阻断胃癌细胞随着淋巴与血液回流,从而减少术中癌细胞远处传播.同时,降低术后肿瘤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的80例结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14.52±18.42)vs(187.69±25.85)min〕,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48.85±6.83)vs(97.34±11.38)ml〕,切除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对照组无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持续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3.24±0.56)vs(4.95±0.68)d,(2.94±0.44)vs(4.11±0.59)d〕,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8.2±10.5)vs(57.5±7.9)pg/ml,(238.3±42.1)vs(158.7±25.2)pg/ml〕。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与腹胀持续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呈负相关。结论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来发挥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中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对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药用量以及术后镇静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01/2017-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全麻状态下行胃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地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输注,而对照组采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输注.比较两组患者注药前(T_0)、麻醉诱导前(T_1)、插管前(T_2)、插管后即刻(T_3)、插管后3 min(T_4)、拔管后即刻(T_5)、拔管后3 min(T_6)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镇痛效果、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及麻醉药物用量等.结果T_1时观察组患者BIS值显著低于T_0及对照组(76.3±3.9 vs 94.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3、T_5时,对照组患者的MAP、HR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T_3、T_5时,对照组患者的E、NE浓度均显著高于T_2及观察组(P0.05),观察组变化不显著(P0.05).术后1 h与4 h,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0.6 vs 2.6±1.1,1.6±0.6vs 2.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4±1.0 vs 1.8±0.8,2.6±0.6 vs 1.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丙泊酚(1421.6±328.6)、瑞芬太尼(5.3±1.3)用量均显著高于观察组(1009.8±209.4,3.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降低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改变,降低了麻醉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术后的不适与痛苦,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镇痛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ast track surgery,FTS)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120例同期住院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FTS组(观察组)和传统方法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相关评价指标。结果 FTS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手术时间(73.02±10.94min vs100.12±8.00min,P=0.001)、术中出血量(160.17±10.28ml vs441.75±25.55ml,P=0.000)等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9.05±7.33h vs63.53±22.10h,P=0.000)、首次排便时间(44.33±6.59h vs143.43±9.08h,P=0.000)、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8.33%vs31.67%,P=0.001)、住院时间(9.97±1.12d vs12.65±2.08d,P=0.000)等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FTS理念可明显加速胃癌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按照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下床活动、咀嚼口香糖、耳穴贴压、温水足浴及穴位按摩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干预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床活动、咀嚼口香糖、耳穴贴压、温水足浴及穴位按摩等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联合作用下能改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以用于防治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12-05/2015-03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50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花费、术后禁食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中、术后相关情况.结果:术中,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花费、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7.88 h±4.69 h vs 64.62 h±6.45 h,2648.25元±112.45元vs 6614.25元±130.69元,32.69 h±6.66 h vs 58.72 h±7.35 h,6.00%vs 23.91%,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而且手术花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微创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08/2017-0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00例接受全胸腹腔镜微创EC根治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ERAS组(n=50)和对照组(n=50),ERAS组采用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312.8 min±34.9 min vs310.1 min±28.4 min)、术中出血量(175.3 mL±30.4 mL vs 170.5 mL±29.8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5.2 h±7.0 h vs 45.2 h±9.1 h)、早期NRS疼痛评分、术后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术后住院时间(8.2 d±2.1 d vs 11.1 d±4.6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所有患者无出院30 d再次入院或手术病例.结论ERAS理念应用于微创EC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安全有效,能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作用.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01/2015-12在义乌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成立质控小组,然后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方案,观察持续质量改进后(2016-01/2016-12)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腹胀发生率.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开始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12.6 h±3.2 h、15.8 h±5.4 h、41.9 h±4.6 h、9.2 h±2.6 h,均短于持续质量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质量改进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持续质量改进前发生率(19.23%vs 53.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方案能有效改善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腹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53)与对照组(n=51)。研究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切除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前和术后炎症因子和应激反应指标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排气、术后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8、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研究组:t=12.835、9.680、6.145,对照组:t=22.453、12.644、16.101,均P0.05);研究组术后血清IL-8、CRP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4.484、6.704、10.765,均P0.05)。两组术后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显著升高(研究组:t=5.995、5.614,对照组:t=15.586、12.548,均P0.05);研究组术后血浆Cor和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9.860、8.512,均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5%)显著低于对照组(25.49%,P0.05)。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且引起炎症因子和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切除吻合术行胃肠减压的必要性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3-12行结直肠切除吻合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不进行常规胃肠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肛门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d±0.6 d vs 2.0 d±0.5 d,4.3 d±1.6 d vs 4.5 d±1.3 d,3.0 d±1.2 d vs 3.1 d±1.1 d,8.9 d±2.1d vs 9.2 d±2.0 d,均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vs 4.0%,4.0%vs 6.0%,均P>0.05);观察组发热、肺部感染和咽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vs 10.0%,2.0%vs 12.0%,2.0%vs 18.0%,均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结直肠切除吻合术行胃肠减压治疗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临床中应尽早的拔除胃管,加快患者的快速康复,有效地降低发热、肺部感染和咽喉炎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和急诊开腹手术应用在急性胆囊结石患者中对机体免疫能力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急诊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两组免疫和胃肠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25±0.24)d,肠鸣音恢复时间(0.55±0.17)d,住院时间(11.71±1.97)d;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87±0.46)d,肠鸣音恢复时间(1.23±0.88)d,住院时间(16.56±2.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61、5.0895、9.3021,P0.05)。观察组术后IgG(1.09±0.16)10g/L,IgM(1.18±0.22)g/L,C3(0.98±0.17)g/L;对照组术后IgG(0.87±0.03)10g/L,IgM(0.82±0.04)g/L,C3(0.79±0.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658、10.8000、7.4461,P0.05)。[结论]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胃肠功能恢复快,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静脉利多卡因联合帕瑞昔布对老年全麻下行结肠癌手术患者全麻术后恢复的价值.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联合帕瑞昔布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45例.Ⅰ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予帕瑞昔布40 mg静脉注射,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负荷量1.0 mg/kg,维持量0.5 mg/(kg?min)至术毕],对照组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在术前1 d、术后3 d和7 d进行认知功能测定.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3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记录术后24 h内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isual analgesia score,VAS)以评价术后镇痛效果.观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咽痛等老年人较常见的全麻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3 d:15.6%vs 35.6%,7 d:13.3%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12h内镇痛效果优于Ⅱ组(VAS 1 h:22±3 vs 33±7,6 h:19±7 vs 30±6,12 h:10±1 vs 19±1,均P<0.05),下床活动时间早于Ⅱ组(1.61 d±0.34 d vs 2.91 d±0.54 d,P<0.05).结论:静脉利多卡因联合帕瑞昔布可以降低老年全麻下结肠癌根治术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辅助小切口治疗巨大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为临床上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02/2013-10于我院入院治疗的巨大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腹修补术,治疗组采用腹腔镜加辅助小切口修补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并比较疼痛评分、镇痛药的使用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 mL±12.1 mL vs 156.0 mL±34.6mL,10.4 h±2.9 h vs 38.7 h±9.7 h,16.8 h±2.3 h vs 40.6 h±6.9 h,6.6 d±2.1 d vs 12.8 d±3.5 d,18.4 h±5.6 h vs 45.6 h±7.7 h,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后1、3及7 d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4 vs 5.3±0.3,2.4±0.6 vs 4.4±0.4,1.6±0.2 vs 3.2±0.3,11.3%vs 43.4%,P<0.05);治疗组患者切口感染、炎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巨大消化性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的痛苦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索对脓毒症患者高凝期的治疗作用.方法 正常组30名,分别测其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的血浆水平取正常参考值范围;脓毒症F1+2、TAT升高患者27例,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实验组)和非肝素治疗组(对照组).27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早期目标下液体复苏等治疗,除此以外,实验组在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70 U/kg每24 h)持续泵入.监测并记录两组治疗5 d前后F1+2、TAT水平,计算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入住ICU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实验组的F1+2、T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2).对照组治疗前后F1+2、T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0.208).实验组呼吸机使用天数及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25±6.02)d,(10.33±5.50)d vs(17.20±9.48)d,(16.20±10.03)d(P=0.045,0.036).两组APACHE-Ⅱ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8),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之间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结论 对于处于脓毒症高凝期的患者,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缩短住院时间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但未能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