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德育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德育看作是一种“主体——客体”对象化的活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缺陷越来越要求对德育的认识必须有所超越。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来关照德育,德育就是师生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对克服传统德育的弊端和回归德育“育人”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育评估在内容上包括德育过程与德育的结果,在对象上包括接受德育评估的所有客体(组织及成员)。探讨德育评估的客体之思想行为规律及其不同特点,对于提高评估质量、推动评估创新等,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的德育状况总体较好,但也有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了解估计不足;德育过多的理论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偏重学校德育而且方法途径单一呆板;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进行德育改革,彻底转变传统落后的德育观念,充分认识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德育中体现出来;德育的方法途径要多样化,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寻求德育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评估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要使德育评估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准确把握德育评估得以实现的几个相互独立的要素。设定评估客体要考虑到评估诸要素的独立性及评估客体的可竞争性;建立切合实际的德育目标体系,构建完整、简练、可行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正确对待德育评估的分值,注意评估分值的不确定性,客观评价评估客体,克服"拜分"现象,充分发挥评估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唯物论可以对德育及其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首先,我们一般把有目的、有意识从事某种认识实践活动的人叫做主体,把主体活动所指向并对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产生制约的对象叫做客体。其次,德育是客观事物存在物质要素被视为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因此从德育主客体关系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可以论证德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各育对立统一关系。进而以更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德育教育,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德育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德育目标“虚化”,层次性不足;德育内容“僵化”,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德育方法“简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德育要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回归生活,必须做到:德育目标融入生活,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德育方法走进生活。  相似文献   

7.
罗芳 《奇闻怪事》2010,(9):22-23,46
生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乃是生活德育论的核心问题。生活德育认为,德育与生活是统一的。因此,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乃是实现德育与生活视域的融合,克服道德教育与生活体验疏远之弊。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德育来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但是应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德育要细节化,防止浮泛化、形式化,走过场.为学生量身定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形式,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9.
"德育为先".对末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是每个学校育人的首要工作.但是,我们不少学校的实际德育工作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德育内容枯燥、德育方法单一、德育过程粗糙,且基本偏重在安全教育上.德育的核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基本不能落实.如何让德育真正起到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德育来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但是应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德育要细节化,防止浮泛化、形式化,走过场。为学生量身定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形式,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实效性是德育效益、德育效果和德育效率的统一。由于德育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德育对象具有新的特征,德育队伍的力量不强,所以,造成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局面。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优化德育环境,在深入了解德育对象的基础上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德育队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对传统的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改革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德育建设的活力;回归生活、感召心灵,不断增加德育建设的效益;整合教育、优化环境,不断赋予德育建设以崭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而道德冲突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必经环节和内部动力。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漠视道德冲突主要表现在:知性道德教育目标导致道德冲突的僭忘;灌输性道德教育方式导致道德冲突的滞留;单一性道德教育途径致使道德冲突解决的断裂。本着"以人(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目标应由知性化到生活化;道德教育方式从灌输走向交往对话;道德教育途径由单一性走向整体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积极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引导者,积极发挥其利用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性,对提高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审视高职院校德育的立足点,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引导,加强主体性建设和双向性调整,通过单项或多项选择的理论教育、学科渗透、集体活动、行为践履、生活指导、情感体验、心理疏导、文化涵育、自我教育等德育模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生活世界的疏离是造成高校德育困境的重要原因。生活世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教育场"。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疲软的现实困境,需要根植在生活的沃土上,以鲜活的生活世界为中心,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培养高雅情趣,完善道德人格,追寻人生意义,实现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已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以广西某初中学校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法,对留守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状况及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在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中存在价值观迷失、品德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突出等问题,这与学校“重智轻德”的功利性教育理念、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性、教育对象泛化、思想品德教师的缺乏与非专业性无不相关。因此,我们必须端正教育理念、整合多方力量、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留守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郭浩 《孝感学院学报》2007,27(5):102-105
在教育正经历“入学“革命的背景下,有必要确立生命道德观.从生命道德观的视角审视,生命是道德之源,当代道德教育的迷失在于疏离生命,而回归之途在于以生命为基点.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关道德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读。从学、思、行三个方面总结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特征,学、思、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这对解决当前研究生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对于我们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