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推拿牵引配合颈椎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推拿牵引配合颈椎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牵引60例。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0%,对照组53.34N。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4%。两组疗程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常规推拿牵引配合颈椎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疗效及疗程上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综合治疗(药物治疗配合颈椎牵引、中医推拿、电钟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甘露醇、地塞米松及川芎嗪针)治疗;两组疗程皆为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和67.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牵引、中医推拿、电针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药物治疗配合颈椎牵引、中医推拿、电针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颈椎牵引、推拿治疗,对照组不使用电针治疗,其他同对照组。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观察。结果:2组治愈率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牵引下手法调整颈椎曲度和单纯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组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颈椎牵引下手法调整颈椎曲度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两组均是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VAS都有明显改善,治疗组VAS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牵引下推拿手法调整颈椎曲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手法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使用针灸、牵引治疗,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疼痛等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针刺和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6.
郑小莉 《新中医》2021,53(24):169-172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4 d 为1 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 d,2 组均治疗2 个疗程。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2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Cobb 角。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2 组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 组Cobb 角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观察组Cobb 角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 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腰椎生理曲度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给予针刺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1.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对照组则有显著性改善(P〈0.05);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针刺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针刺法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例采用运动针刺法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推拿结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17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9例,无效5例,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和止痛效果均优于推拿结合口服布络芬缓释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到2018年10月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VA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颈椎曲度差异不明显,治疗后颈椎曲度均增加,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的疼痛,改善颈椎曲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颈椎曲度异常的青年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运动疗法及益颈通络经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5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颈椎曲度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运动疗法结合益颈通络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佗药枕对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将46例颈椎曲度改变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结合华佗药枕治疗)23例和对照组(针刺治疗)组23例,采用Borden法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值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值分别为(6.67±1.82)mm、(4.76±1.63)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善或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可能是针刺结合华佗药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2%利多卡因1mL+参麦注射液4mL进行椎间孔注射4次,对照组应用颈椎病推拿及颈椎牵引治疗4周。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VAS)以及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椎间孔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屈位和中立位两种不同牵引角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牵引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接受牵引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根据颈椎增生部位和颈椎曲度情况,以5∽20&#176;前屈位牵引治疗,对照组以中立位(垂直0°)牵引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组总有效率52.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20°前屈位牵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较佳牵引体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X线片及受累神经根定位选取合适的前屈角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结合牵引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牵引疗法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与次数均相同,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疗效。结果 120例病人中,112例完成整个治疗过程,脱失8例。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χ2=4.193,P〈0.05)。治疗组在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并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夹脊痛点揉拨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配合手法推拿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筋结点配合手法推拿及牵引治疗,每日1次,4次为1个疗程,休息2 d进行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问卷简表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两组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cGil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DI指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刺联合手法推拿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消除了哺乳期患者对口服药物的顾虑,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娟 《江西中医药》2005,36(9):60-60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运用牵引、推拿、针灸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同时与传统的普通针刺方法治疗的5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6.3%和92%,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和治愈率所需疗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牵引、推拿、针灸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提高治愈率和缩短治愈疗程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旋提手法+颈痛颗粒+颈椎康复操),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颈椎牵引+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佩戴颈围),2组均治疗2周,分别在病例筛选入组当天及末次治疗后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进行颈椎曲度测量并记录。结果2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可能是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疗效,选择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对照组33例采用颈椎牵引和颈部常规手法,治疗前后测量颈椎生理曲度与颈椎椎间位移距离,及用目测类比法(VAS)评定疼痛程度,并于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S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椎间位移矫正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表明双向交替牵引手法是治疗伴有椎体半失稳的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与矫正半失稳椎体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骨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牵引加手法的有效性。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判定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将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单纯牵引治疗;治疗组予以颈椎牵引、推拿疗法。结果: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变化上有显著差异。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引加手法治疗和单纯牵引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牵引加手法治疗较单纯牵引疗法更为显著;牵引加手法疗法发挥了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提高和巩固了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疼痛积分、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呈降低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疼痛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呈升高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活动及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