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脸图像年龄估计是模式识别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针对人脸图像年龄估计中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分类、归纳和总结,指出了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有关年龄估计的研究在人机交互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人脸图像的年龄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颅面成长模式理论建立人脸测量模板,在此模板上计算面部几何比例特征,然后运用分数阶微分提取人脸局部区域的纹理特征,结合这两类特征构成个体年龄特征向量;通过聚类学习的方法训练年龄特征向量获得年龄-特征映射矩阵,最后由此矩阵表决出输入人脸的估计年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这两种特征构建的年龄估计模型可以获得较好的年龄估计结果,年龄误差较小,分类准确率接近人的主观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3.
年龄是人固有的生物特征,随着年龄的变化,人脸特征也不断变化.近年来基于人脸图像的年龄估计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基于人脸图像的年龄估计主要有两个阶段:特征提取和估计方法.针对以上两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应的方法.在特征提取方面,为了更好地描述年龄变化,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引入了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Oriented Gradient,HOG)特征,并将其与局部二元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进行融合;在估计方法方面,提出了软双层估计模型,其采用由粗到细的策略.首先,在第一层将人脸分成“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两类;然后,在第二层通过在两类的边界设置重叠区域,分别对其建立年龄估计模型,以对第一层的错误分类进行补救.通过实验发现,融合的特征具有更强的年龄判别性,同时,软双层模型也进一步提高了年龄估计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人脸年龄估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人脸年龄估计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方法 本文以基于深度学习的真实年龄和表象年龄估计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文献,分析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特点,阐述其研究现状,总结关键技术及其局限性,对比了常见人脸年龄估计方法的性能,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结果 尽管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年龄估计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非受限条件下年龄估计的效果仍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主要因为当前人脸年龄估计研究仍存在以下困难:1)引入人脸年龄估计的先验知识不足;2)缺少兼顾全局和局部细节的人脸年龄估计特征表达方法;3)现有人脸年龄估计数据集的限制;4)实际应用环境下的多尺度人脸年龄估计问题。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年龄估计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由于实际应用场景复杂,容易导致人脸年龄估计效果不佳。对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年龄估计技术进行全面综述,从而为研究者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5.
赵一丁  田森平 《计算机应用》2017,37(7):1999-2002
针对现有人脸年龄数据库样本数量少、各年龄段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与回归混合模型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特征学习和估计模式。在特征学习方面,利用已有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先在粗糙年龄标注数据集上预训练,再在现有的精确年龄标注数据库上微调,分别得到一个年龄段判别模型和两个年龄估计模型;在估计模式方面,该方法采用由粗到细的策略:首先,将人脸分入青少年、中年、老年和两个重叠区域这五个年龄段;然后,对于青少年和老年采用分类模型估计,对于中年采用回归模型估计,对于重叠区域采用两个模型估计的均值。所提方法在测试集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56。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受不同肤色和性别的影响较小,有较低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张新林 《计算机仿真》2012,29(9):304-307
研究年龄的自动准确识别问题。人脸中,与年纪相关的特征,例如皱纹、面部肌肉松垂、皮肤光泽下降等过于细微,捕获后容易缺失,很难建立稳定性较强的识别模型。传统的基于年纪相关年龄识别方法,在正常的人脸模型中添加年纪特征后,很容易导致模型的不稳定,年纪特征被淡化,年龄估计准确率不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衰老特征相关性计算的年龄估计方法。对提取的人脸图像衰老特征参数进行非线性变换处理,获取特征向量权值系数。利用小波变换方式计算衰老特征相关性系数,进行年龄估计。实验证明,新方法提高了年龄识别的准确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提高人脸图像年龄估计的精度,提出一种端对端可训练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来进行人脸年龄估计。方法 该网络模型由多个卷积神经网络(CNN)和一个深度置信网络(DBN)堆叠而成,称为深度融合网络(DFN)。首先使用多个并联的CNN提取人脸图像多个区域的外观特征,将得到的特征进行串接输入一个DBN网络进行非线性融合。为了实现DFN的端到端的整体训练,提出一种逐网络迭代训练(INWT)的机制。为了降低过拟合效应,那些对应人脸局部图像的CNN经过多次迭代迁移学习实现面向人脸年龄估计任务的训练。完成对DFN中所有CNN和DBN的预训练后,再进行全网络端到端的整体精调。结果 在两个人脸年龄图像库MORPHⅡ和FG-NET上对本文方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基于DFN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能在两个人脸图像库中分别取得平均绝对误差(MAE)等于3.42和4.14的估计精度,与目前主流的年龄估计算法,如基于浅层学习的CA-SVR方法(两个数据库上取得的MAE分别等于5.88和4.75),基于深度学习的DeepRank+方法(MORPHⅡ数据库上取得的MAE为3.49)和Deep-CS-LBMFL方法(FG-NET数据库上取得的MAE为4.22)等相比,估计精确度明显提高。结论 本文提出基于深度融合网络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与当前大部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主流算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人脸估计年龄较为常见,但如何准确预测年龄则是一个难题。为提高人脸图像年龄估计的准确率,提出一种基于YOLO(You Only Look Once)模型的目标检测方法。将多尺度回归思想应用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通过多尺度卷积改善模型对小尺寸目标的提取能力,结合特征通道分权重思想,改善特征提取操作中特征信息丢失的问题,构造决策树回归得到年龄估计。这种方法在人脸年龄图像库FG-NET上获得平均绝对误差(MAE)3.43,在GROUP数据集获得区间匹配度(AEM)62.4%。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多尺度特征回归以及通道权重分配,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人脸信息检测,并由此建立鲁棒性更强的人脸年龄估计模型。  相似文献   

9.
随着年龄特征提取和年龄特征分类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满足基于年龄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需求,构建有效的机器学习算法已成为人脸图像年龄估计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通过分析人脸图像的多个区域特征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将面部分为前额区域、眼部区域、面中部区域及人脸整体区域,并分别构建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模型,实现每个区域年龄的特征提取;其次,以 Morph人脸库为样本集,将其划分为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6个年龄段,完成多区域年龄特征提取网络模型的训练及测试;最后,依据多区域网络年龄特征分类的准确率,确定基于区域的动态权值年龄估计模型。实验表明:所提模型在Morph人脸库中的年龄估计准确率达到72.6%,也将该人脸库的年龄分类类别由4个提升到6个。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人脸面貌特征与年龄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模糊隶属度的人脸图像年龄估计.用对光照、尺度变化具有很强鲁棒性的Gabor小波变换提取人脸特征,为了避免维数灾难,降低后续计算量,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提取到的特征进行降维,细致推导了适用于人脸图像年龄估计的模糊函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来估计人脸的年龄.在FG-NET人脸库及自建的FAID人脸库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94%的最高识别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以往利用人脸图像单方面进行性别识别或年龄估计,提出了利用公共特征、私有特征同时进行性别识别与年龄估计.用对光照、尺度变化具有很强鲁棒性的Gabor小波变换提取人脸特征.降维后的有效人脸特征分成公共特征、私有特征两部分,公共特征用于性别识别,私有特征进行年龄估计.在FG-NET人脸库及自建OFID人脸库中用RBF神经网络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徐琳琳  张树美  赵俊莉 《计算机应用》2017,37(12):3509-3516
近年来,面部表情识别在教育、医学、心理分析以及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目前表情识别方法不够系统、概念模糊的问题,对面部表情识别的步骤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探讨。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人脸表情数据集,并回顾了面部表情识别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了人脸表情识别的面部表情编码和面部表情识别过程这两个方面,归纳了人脸面部表情识别的四个过程,重点总结了特征提取和表情分类两个过程中的经典算法以及这些算法的基本原理和优劣比较;最后,指出了目前面部表情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人脸五官辅助的深度年龄估计方法,将传统的人脸五官区域特征提取加分类器设计方法与基于深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端到端分类方法进行融合来解决年龄估计问题,增强了系统模型的泛化能力.该方法将面部关键点生成的局部对齐的人脸图像块作为CNN的输入,直接从图像的像素点评估年龄,采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性能,同时又利用传统算法增强了五官区域的信息.最后通过在MORPH AlbumⅡ上的实验表明文中提出方法比其他同类研究方法更加优秀.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小波和局域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直方图序列的人脸年龄估计方法。首先对人脸图像提取多方向与多尺度的Gabor幅值域图谱(Gabor magnitude maps,GMMs);然后采用基于局部特征的LBP算子对GMMs编码,并对之分块,由各子块的直方图序列来描述人脸;为进一步降低人脸特征维数,再对人脸直方图序列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LOPO策略对人脸年龄库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快速有效地对人脸图像进行年龄估计。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优选LBP与加权SVM的年龄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人脸识别中由于年龄变化使识别率急剧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优选局域二值模式与加权支持向量机回归相结合的年龄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人脸图像进行分块,提取出各分块的LBP直方图;然后采用神经网络贡献分析法计算出各个特征的贡献值,筛选掉贡献较小的特征并对筛选后的特征赋予相应的权值;最后使用加权SVM回归训练得到年龄函数估算出目标图像的年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对人脸图像进行年龄估计。  相似文献   

16.
17.
人脸表情识别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脸表情识别作为情感计算的一个研究方向,构成了情感理解的基础,是实现人机交互智能的前提。人脸表情的极度细腻化消耗了大量的计算时间,影响了人机交互的时效性和体验感,所以人脸表情特征提取成为人脸表情识别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了国内外近五年的人脸表情识别的稳固框架和新进展,主要针对人脸表情特征提取和表情分类方法进行了归纳,详细介绍了这两方面的主要算法及改进,并分析比较了各种算法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国内外人脸表情识别应用中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给出了人脸表情识别方面仍然存在的挑战及不足。  相似文献   

18.
张俊升  徐晶晶  余伟 《计算机应用》2020,40(4):1184-1190
针对目前面部美化已被广泛研究,然而缺乏有效美化图像质量评价方法限制美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提出一种面部美化图像质量的无参考评价方法。该方法结合面部美感的认知与感知和面部美化技术以挖掘美化图像的质量表示,首先构建面部美化图像数据库,将面部图像分解为皮肤、眼睛和嘴巴三种区域,然后从肤色、光滑度、光照、灰度差和清晰度等五个方面提取面部美学特征,最后用支持向量回归(SVR)训练面部美化质量模型并预测美化图像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构建的数据库上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20 5和0.900 9,优于BIQI(Blind Image Quality Indices)、NIQE(Natural Image Quality Evaluation)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Naoki  Ronald R.  Frank B.  Fred   《Pattern recognition》2002,35(12):2841-2852
The authors previously developed the so-called local discriminant basis (LDB) method for signal and image classification problems. The original LDB method relies on differences in the time–frequency energy distribution of each class: it selects the subspaces where these energy distributions are well separated by some measure such as the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Through our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s on various datasets, however, we realized that the time–frequency energy distribution is not always the best quantity to analyze for classif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o use the discrimination of coordinates based, instead, on empirical probability densities. That is, we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each class in each coordinate in the wavelet packet/local trigonometric bases after expanding signals into such bases. We then evaluate a power of discrimination of each subspace by selecting the m most discriminant coordinates in terms of the “distance” among the corresponding densities (e.g., by the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among the densities). This information is then used for selecting a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We will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y of this algorithm using both synthetic and real datas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