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报告31例不同种族的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麻风用氯苯吩嗪(B663)治疗的结果.其中男22例,女9例;大多为移民,其中6例英国血统的病人均到过国外麻风流行区.以上病人有的在门诊用B663治疗,有的住院治疗数月至数年,后在门诊继续用B663治疗.在治疗期间,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评价病情的进步.31例病人中8例证实为氨苯砜耐药,12例临床和组织学上高度怀疑为氨苯砜耐药(包括对氨苯砜50~100mg/日监督治疗无效),4例伴持续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其余7例BL的临床表现氨苯砜可能诱发逆向(升级)反应,B663治疗则可能改变甚至防止逆向反应的发生.B663治疗剂量:11例为100mg/日,疗期3个月~3.5年;5例为200~300mg/日,疗期3~20个月,均系ENL反应而采用大  相似文献   

2.
3.
自从氯苯吩嗪(B 663)的抗麻风和抗麻风反应的效果被证实以来,至今在某些医疗单位已广泛使用。其疗效尚称满意,主要的副作用是由于该药的积聚而使皮肤和粘膜着色。本文报告一例曾用B 663治疗的瘤型患者尸解所见。病者为一22岁妇女,患晚期瘤型麻风,兼有严重麻风反应。最初用抗疟药和锑剂治疗,出现轻度蛋白尿。5个月后改用强的松龙15毫克每日二次,6周后反应未减轻并出现坏死性皮损。因而加用  相似文献   

4.
作者评价了30例细菌学阳性的瘤型病人开始以利福平1200毫克每月一次加氨苯砜及氯苯吩嗪每天各100毫克连续治疗六个月的治疗效果。一周内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7例于1—3个月 MI 阴性,13例于9个月 MI 阴性。2例于6个月及6例于9个月BI 及 MI 阴性。这些研究清楚地证明三种药物疗法的高效力和可行性。每月一次利福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17例瘤型麻风,伴有反复、严重麻风反应,除1例外均为类固醇依赖者。用氯苯吩嗪治疗达5年,剂量为200~600毫克/日(1例为200毫克/日,1例为600毫克/日,其余多数为300毫克/日,少数为400毫克/日),分次服,反应消退后改为100毫克/日。所有病例在开始治疗初期临床改善明显,以后则变慢。在完成两年半治疗的14例中,细菌指数  相似文献   

6.
三例多菌型麻风用四种抗麻风药物(B663、RFP、PTH和DDS)治疗一年,结果:1、疗效比用三种药物更佳;2、氯苯吩嗪每天50mg和每月300mg亦能控制麻风反应,但需时较长(约6个月);3、服B663后皮损着色明显,且皮损越重则着色越深;4、三例病人的皮肤在服药后2月均出现鱼鳞病样改变;5、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9岁,农民,已婚。因发热、咳嗽、盗汗2周,到外院就诊,经胸部摄片等检查诊断为肺结核,即予抗结核治疗。服药至第14天,右前臂出现一块红斑,偶有刺痛,2天后颜面、手、足相继出现红肿,躯干、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不痛不痒,伴全身发热。疑为药物过敏,停用所有抗结核药物,给予抗过敏等对症治疗2周后无效,转我站就诊。  相似文献   

8.
患者李某,男,27岁,患BL型麻风,1993年2月开始用RFP DDS治疗。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后来病理诊断为多菌型,于同年5月加用氯苯吩嗪,服药片第三天出现全身乏力,面部及四肢皮肤发胀及紧缩感;第五天发热38.5℃。四肢、躯干有红斑结节,伴全身关节痛及上腹部  相似文献   

9.
<正> Ⅱ型麻风反应是一种血管炎型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伴有全身症状。诱发原因很多,但氯苯吩嗪(B_(663))诱发麻风反应的病例少见,我们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例1 男,56岁,LL型麻风。1987年4月开始施行WHO推荐的三联(氨苯砜、利福平和B_(663))化疗方案。4月23日始每日自服B_(663)50mg,4月25日监督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学者注意到氯苯吩嗪(B663)抗麻风反应的作用並不稳定。作者用B663治疗30例L和BL的反复发作的Ⅱ型麻风反应。这些病人用阿斯匹林、氯喹、锑剂等已无效,有的对类固醇已发生依赖性。每日用B663 100~300mg治疗严重反应的同时,还并用阿斯匹林、氯喹、反应停和类固醇等抗反应药物,持续1~8周待反应控制后即逐渐撤除之,随后再减低B663的用量。30例中有22例反应完全消退(包括5例类固醇依赖者)。其余8例在使用B663的早期反应减  相似文献   

11.
由于氨苯砜单疗所致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多菌型麻风用任何一种抗麻风药单疗均是不适当的。为了防止耐药的发生和有效地治疗病人,根据治疗结核病的经验,有必要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有效抗麻风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我院于83年7月起陆续对80例多菌型麻风用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_(663))和氨苯砜(DDS)进行联合化疗,现将一年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II型麻风反应多发生于瘤型 (LL)和界线类偏瘤型 (BL)病人。多年来 ,国内外采用雷公藤和反应停 (酞咪呱啶酮 )联用治疗II型麻风反应疗效不太理想 ,我们对 36例II型麻风反应 ,用雷公藤煎剂和氯苯吩嗪(CFZ)联用治疗 7~ 30天。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在麻风病MDT进行中突然发生II型麻风反应 36例 ,均为家庭治疗患者 ,其中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2 0~ 6 0岁 ,病期 4个月~ 2 5年 ,BL 2 7例 (75 % ) ,LL9例 (2 5 % ) ,多为结节性红斑 (ENL)反应 ,体温均 38℃以上 ,有肌痛、关节痛、神经痛34例 (94 .4 %…  相似文献   

13.
47例多菌型麻风病人用氯苯吩嗪,利福平和氨苯砜治疗一年,均获得临床进步,细菌指数平均下降0.57(33.72%),Ⅱ型反应和神经炎也明显改善。副作用为皮肤色素沉着和皮肤干燥,无明显肝损害。  相似文献   

14.
Ⅱ型麻风反应多发生于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病人。多年来,国内外采用雷公藤和反应停(酞咪呱啶酮)联用治疗Ⅱ型麻风反应疗效不太理想,我们对36例Ⅱ型麻风反应,用雷公藤煎剂和氯苯吩嗪……  相似文献   

15.
1963年Wade首次报告了组织样麻风瘤,并认为主要见于砜类药物长期治疗,但治疗不充分、病情恶化或复发的患者,可能与氨苯砜耐药有关,为瘤型麻风和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的一种特殊表现[J].组织样麻风瘤临床上较少见,而瘤型麻风18年后复发,并表现为组织样麻风瘤更为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瘤型麻风误诊3年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30岁,农民,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出现红色斑丘疹,奇痒,皮疹渐增多,发展至躯干,下肢及面部。发病一年后眉毛,睫毛开始脱落,两年后双足背外侧缘有麻木感。有时鼻粘膜有不适感,触之易出血,但不影响一般家务劳动,发病后无发冷发烧,无关节痛。曾多次到当地医院诊为“过敏皮炎”。给予抗过敏药物口服及外用,效果不佳,且进行性加重,于2003  相似文献   

17.
瘤型麻风1例     
<正>第0089号患者,女,54岁。因反复面部、躯干皮肤红斑、丘疹、痒7年,伴双下肢皮肤破溃感染2年就诊。患者2007年因面部、躯干皮肤红斑、丘疹、痒于当地县医院治疗,无好转。2010年10月到一家市级医院就诊,诊断"皮肌炎",给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患者出现肝损伤。2011年3月到一家省级医院风免科治疗,诊断:1.皮肌炎;2.环磷酰胺皮肤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及保肝  相似文献   

18.
瘤型麻风1例     
患者男,36岁,四川广源人。因毛发脱落6年,双下肢出现结节1年余来我科就诊。患者2004年始发现头发少量脱落,未在意,后逐渐发现眉毛和睫毛也开始脱落。2008年双下肢出现结节和肿块,皮损不断增多,逐渐波及双上肢,同时面部开始发红、肿胀,伴有四肢乏力及麻木感。曾多次到当地医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近2~3个月面部肿胀、四肢结节及麻木感逐渐加重,2010年3月来我科就诊。自发病以来无全身疼痛,运动功能正常。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等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无明确麻风患者接触史。  相似文献   

19.
瘤型麻风误诊13年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广东惠来人。因面部、躯干、四肢红斑,反复起结节13年而来诊。患者在13年前,躯干起红斑,不痒,继而起硬结节,伴有疼痛,曾经当地中医诊为“风湿病”。不久,结节反复发作且加重,并逐渐向四肢蔓延。10年前,面部和四肢相继出现红斑、结节,伴有蚁行感;1年前出现耳垂肥大,无自觉症状。13年间有反复发热畏寒,伴有结节痛。陆续服用中草药和糖皮质激素,病情稍有好转;10多天来,全身皮疹加重,结节疼痛加剧,就诊于当地某市医院,病理诊断“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巨细胞期)”,  相似文献   

20.
瘤型麻风误诊20年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2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前臂出现红斑及丘疹,双手桡侧麻木,蚁行感。15年前,四肢出现皮肤干燥,脱屑,麻木,不出汗。10年前,眉毛、睫毛,毛发逐渐脱落,眼睑闭合不全,双手大小鱼际萎缩,手指弯曲。5年前,双下肢先后出现多个大小不等浅表溃疡。患者曾到多家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