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06—1907年出版的《理学杂志》刊发了《二百六十年前理学大家方以智传》和《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这2篇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将方以智和墨子视为理学大家和物理学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理学之历史,是日俄战争之后部分中国传统文人反思"中体西用"框架,尝试融合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例证,也集中体现了《理学杂志》的办刊宗旨在学术之普及,期望在我国之富强。以往关于方以智与墨子的研究并未提及这两篇。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说的晚明四大科学家,按其生卒年代排列即是: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宋应星(公元1587—?)和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李、徐、宋三人的科学成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至于方以智,他在科学上似乎没有多少具体贡献,而其卒年已在清代康熙年间,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来谈呢?这是因为,方以智具体的科学成就虽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界创造性地提出"重估大传统",重新反思文化"大传统",以求达到对现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与拓展。四重证据法作为"重估大传统"的方法论之一,在叶舒宪等人的一系列学术探索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四重证据法作为本土的人文科学方法论,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者为突破西方现代学科建制所作的努力,同时也在反思人文与科学之间对立的世界性思潮中,为弥补人文与科学的割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文章将结合实例,着重讨论多重证据法之第三重证据和第四重证据的性质及运用,透视其在方法论的维度上如何融合实证与阐释两种理路,从而有效地调和了人文阐释与科学实证之间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一直是我们传统儒学文化所缺失的重要内容。李约瑟对王充怀疑主义论的极高评价和对我国儒学怀疑主义传统的客观分析,一方面肯定怀疑主义对中国自然科学思想萌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对这种科学批判精神进行更好的提炼和整合,更好地吸收融会中西方科学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科技史学会首届年会暨方以智纪会大会于1986年10月6日至10日在枞阳县召开。这次大会是由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师大联合发起召开的,来自全省的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与会者就古代科学家方以智的科学成就、科技史理论和教学问题以及各门学科史中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会议气氛活跃,代表们畅所欲言,会议收到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弘扬科学怀疑精神,对确立正确信仰,批判“法轮功”邪教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思想是科学怀疑的本质,实事求是是科学怀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华聪 《科技信息》2010,(30):I0094-I0095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很少有人怀疑教师有人格及心理适应问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正17世纪,是科学革命走向全盛的黄金时代,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帕斯卡、波义耳、哈维、惠更斯、胡克、牛顿、莱布尼茨等人的名字彪炳史册,人类第一次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彼时,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乱世,但在耶稣会传教士东来的影响下,沿袭西学的风潮逐渐兴盛。上自大学士、巡抚级别的高官,下及芸芸士子,均不乏在这与中国传统学术大不相同的思潮中,关注起自然科学的人物,方以智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方以智(1611—1671)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广泛研究物理学中的宇宙物理学、力学、光学、声学、热学、电学和磁学领域的许多现象和规律,反映出了当时我国物理学研究的水平。对西方自然科学,他注意学习其中正确的东西,又注意批评其中不正确的东西。他在物理学研究中注重怀疑、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至今仍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师的科学实践表明,科学怀疑具有渐进提升的三种境界——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善于怀疑自己、允许别人怀疑自己,每一境界的科学怀疑都要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理论"内在的完备"和经验"外部的证实"构成科学怀疑的双重限度。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艰巨任务。详细分析了科学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论述了科学精神对研究生科学研究、人格养成、创新能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从开展科普活动、改革教育体制、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学术活动、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培养科学精神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物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的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人文融合视阈中的素质教育三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其融合的境界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型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实践理性思维与感性体验的互动,并将此理念贯彻到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设制中.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实施研究型教学,倡导双主体性课堂教学,遵循"知道"、"体道"、"言道"统一的原则,力行大人文教育观.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科学史在教育中的功能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利用科学史教育来提高理工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爱以及提高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培养历史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提高科研能力.指出通过科学史教育来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交融,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教学中 ,正确、适当地引入物理学史 ,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把握学科全貌、提高专业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科学观和高尚的科学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 ;对学生科研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前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21):108-112
 剖析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在联系,将其概括为“科魂匠心”,指出其时代背景是当代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而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是二者联系的重要社会纽带。在新时代培育“科魂匠心”,应注重开展“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道驭术”的思想资源。培育“科魂匠心”还需要以科技伦理教育作为持续发挥培育作用的平台,营造崇尚科技创新、关注科技伦理的社会氛围,在舆论导向和社会治理方面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是大众教育型的、全方位培养科学素质的课程,中学科学教育应该全面体现传授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技能、教给科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传递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观念、养成科学习惯等项教育目标,用素质教育思想对其中每项目标的深入阐述,都将丰富我们对科学教育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科学运行与科学家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美国的科学社会学家R .K .默顿通过对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进行研究 ,提出了科学运行的四条社会规范 :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以及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工作者在进入科学职业之前需要进行社会化以适应这种规范的要求 ,并把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对科学家的社会化研究将是科研人员选拔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凤鸣 《太原科技》2010,(11):71-72,75
作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己任的科普期刊应不断创新,不断为它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把好科普期刊的定位关、政治思想关、编辑质量关、出版质量关进行了分析论述,为提升科普期刊办刊整体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