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AT1受体(AT1R)抗体对培养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人工合成的AT1R细胞外第二环肽段(AT1R—ECⅡ)为抗原主动免疫Wistar大鼠,利用亲和层析法提纯免疫大鼠血清中含有抗AT1R抗体的IgGs;培养大鼠脾淋巴细胞,刀豆蛋白A(ConA)诱导其活化和增殖,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提纯IgGs(0.01、0.1、1umol/L)和血管紧张素Ⅱ进行干预,通过CCK-8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确定抗AT,R抗体的作用位点。结果ConA刺激48h后,大鼠脾淋巴细胞CCK-8吸光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38±0.05比0.27±0.02,P〈0.05);不同浓度的IgGs剂量依赖性促进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A值分别为0.53±0.03、0.71±0.04和0.94±0.05),与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相类似(A值为0.73±0.14、1.52±0.17和2.14±0.12);AT1R特异性阻断剂Losartan和AT,R—ECⅡ均可显著减弱含抗AT1R抗体IgGs的促增殖效应(A值由0.71±0.04分别降为0.54±0.02,P〈0.01;0.52±0.04,P〈0.01)。结论抗AT1R抗体具有受体激动剂样效应,通过特异结合AT1R—ECⅡ剂量依赖性增强离体脾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抗体阳性的孕鼠模型,为先兆子痫疾病的自身免疫机制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方法以合成的人AT1R细胞外第二环肽段(AT1R—ECⅡ)为抗原主动免疫雌性Wistar大鼠,待雌鼠体内抗AT1R抗体达高峰后,将其与正常雄鼠(未免疫)交配,从而建立抗AT1R抗体阳性的孕鼠模型。用SA—ELISA法检测孕鼠妊娠中期血清中抗AT1R抗体的水平、免疫球蛋白类型及亚类。结果免疫雌鼠体内抗AT,R抗体滴度在4周时明显升高,8周时达高峰(A值为2.89±0.21,同期对照组A值为0.44±0.06,P〈0.01);与正常雄鼠交配怀孕后14d时,免疫孕鼠血清中的抗AT1R抗体仍维持高滴度。该抗体属于IgG类免疫球蛋白,而非IgM及IgA类,在大鼠IgC的4个亚型(IgG1、IgG2a、IgG2b和IgG2c)中,该血清抗体主要属于IgG2b亚型(A值为0.32±0.04,同期对照组A值为0.08±0.01,P〈0.01),尚有极少部分属于IgG2a亚型(A值为0.10±0.01,同期对照组A值为0.07+0.01,P〈0.05)。结论用主动免疫法可使孕鼠体内产生高滴度的抗AT,R抗体,且该抗体的亚型与先兆子痫患者体内的AT1受体自身抗体(AT1-AA)具有良好一致性,所以该造模方法可以作为从免疫学角度研究先兆子痫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T1-AA滴度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且与PCI术后再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但目前机制尚不明确。利用AT1-AA阳性大鼠模型,探讨AT1-AA是否可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损伤。方法选取体内不含有AT1-AA的健康大鼠,采用AT1R细胞外第二环肽段(AT1R-ECII)长期主动免疫大鼠36周,建立AT1-AA阳性大鼠模型;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含量;采用离体血管环技术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壁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动脉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型相关蛋白SMemb。结果①主动免疫大鼠2周后,血清中已有AT1-AA出现,之后抗体滴度迅速升高,并且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提示主动免疫大鼠模型建立成功;②从主动免疫12周起,AT1-AA阳性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含量持续升高(27±4 ng/L比12.4±2.4 ng/L,P<0.01),直至免疫36周,且在28周时呈现峰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羟基红花黄素A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影响。方法用MTS法测定不同浓度羟基红花黄素A对氧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与U937细胞黏附率的影响,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羟基红花黄素A可以减轻血管内皮细胞与U937细胞的黏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Western分析结果表明羟基红花黄素A减轻VCAM-1和ICAM-1的表达。结论羟基红花黄素A可通过减轻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抑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从而预防氧化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观察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4h后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给氧6h、12h后ICAM-1和VCAM一1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血府逐瘀口服液能显著降低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这种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血府逐瘀口服液可通过降低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ICAM-1和VCAM-1表达,减少白细胞浸润,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炎性反应对心功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和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采集脑组织和血清,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VCAM-1和ICAM-1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脑组织和血清ICAM-1、VCAM-1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依达拉奉组脑组织ICAM-1、VCAM-1[(0.14±0.02)μg/L vs(0.19±0.04)μg/L、(0.12±0.02)μg/L vs(0.17±0.03)μg/L,P<0.05]和血清ICAM-1、VCAM-1[(1.03±0.29)μg/L vs(1.29±0.44)μg/L、(170.79±43.42)μg/L vs(261.85±73.05)μg/L,P<0.05]明显降低。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ICAM-1和VCAM-1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E-selectin)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后,应用沙利度胺(100mg/kg)灌胃分别治疗2、4、6周作为动态观察时相点。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 Ⅳ)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VCAM-1、E-selectin的表达。结果与肝纤维化组相比,沙利度胺治疗4周组、6周组可显著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显著降低血清HA、LN、PCⅢ、CⅣ的含量(P〈0.05)。沙利度胺治疗2周组、4周组、6周组均可显著降低肝组织ICAM-1、VCAM-1、E-selectin蛋白表达(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以逆转大鼠肝纤维化,机制可能与其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细胞黏附分子和炎症相关信号分子表达,探讨阿魏酸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模型,给予阿魏酸预处理,在基础或者TNF-α刺激条件下,蛋白质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和炎症相关细胞信号分子;MTT法检测内皮细胞活性;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比率;以DHE染色检测氧自由基(ROS)生成;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以蛋白质免疫印记法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结果 TNF-α可以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氧自由基生成及ICAM-1和VCAM-1的表达,并且可以明显激活NF-κB,促进其核转位.阿魏酸可以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氧自由基生成及ICAM-1和VCAM-1表达升高,抑制NF-κB活化和核转位.结论 阿魏酸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途径减轻TNF-α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氧自由基增高、黏附分子表达,抑制炎性因子导致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M2-AA)在体内长期存在对大鼠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合成的M2受体抗原肽段建立主动免疫大鼠模型,SA-ELISA法检测M2-AA的含量,亲和层析法提纯免疫鼠血清中的M2-AA IgGs,并建立M2-AA被动免疫大鼠模型,检测被动免疫模型的离体血管舒张功能。结果主动免疫后M2肽段组血清M2-AA含量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P〈0.01);被动免疫后M2-AA(+)组血清M2-AA含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P〈0.05);在(0.1~10)μmol/L乙酰胆碱作用下,M2-AA(+)组大鼠的胸主动脉出现血管舒张功能浓度依赖性降低,而(0.001~1)μmol/L酸化硝普钠对血管的舒张功能无影响。结论 M2-AA在体内长期存在,可引起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浓度依赖性降低,提示M2-AA可能是导致内皮功能受损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ox-LDL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用RrealtimeRT—PCR测定LOX-1 mRNA的表达;RT—PCR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以及E选择素的mRNA表达;用Westernblot测定LOX-1、ICAM-1、VCAM-1以及E选择素蛋白的表达,观察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HUVECs预先用聚肌苷酸[poly(I)]和爱兰苔胶处理,再用ox—LDL培养,再分别测定上述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比较加入LOX-1阻断剂前后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ox-LDL各剂量组皆可上调LOX-1、ICAM-1、E选择素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在10~50μm/ml剂量范围内呈现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P〈0.01),但ox—LDL对VCAM-1的表达没影响。HUVECs预先与250μg/ml的poly(Ⅰ)或爱兰苔胶作用2h,然后加入50μg/ml的ox—LDL作用24h。poly(Ⅰ)和爱兰苔胶都能抑制ox—LDL诱导的LOX-1、ICAM-1和E选择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未阻断组相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x—LDL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LOX-1受体阻断剂可以部分阻断ox—LDL的上调作用,ox-LDL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过是通过LOX-1介导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NF-κB、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四组。空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阿托伐他汀(3mg·kg^-1·d^-1)灌胃;通心络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0.31g·kg^-1·d^-1)灌胃,连续给药,于6周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主动脉壁中NF-κB核转位情况、ICAM-1及VCAM-1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ICAM-1 mRNA及VCAM-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主动脉壁中NF—KB核转位明显增加。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O.01)。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家兔主动脉壁中NF-κB核转位明显减少、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P〈0.05),通心络组显著少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通心络超微粉通过抑制NF-κB核转位进而降低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结构、表达和调节。主要阐述VCAM-1、ICAM-1参与嗜酸粒细胞(EOS)、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黏附、迁移过程,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气道重构过程,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苦碟子及叶酸、维生素B12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致兔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Hcy模型组、叶酸、维生素B12干预组和苦碟子干预组,每组8只。SP法检测各组兔胸主动脉MCP-1、ICAM-1、VCAM-1的表达和血浆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模型组兔血同型半胱氮酸(Hcy)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胸主动脉MCP-1、ICAM-1和VCAM-1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上调(均P〈0.01)。苦碟子及叶酸、维生素B12干预组血Hcy浓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均P〈0.01),而胸主动脉MCP-1、ICAM-1和VCAM-1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均P〈0.01)。结论高蛋氨酸饮食可诱发HHcy,动脉粥样斑块中可见MCP-1、ICAM-1和VCAM-1表达上调。苦碟子及叶酸、维生素B12可以下调动脉粥样斑块中MCP-1、ICAM-1和VCAM-1的表达,对HHcy致AS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β-细辛醚对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研究石菖蒲有效成份β-细辛醚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β-细辛醚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特异性标记单克隆抗体,测定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54)、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E-选择素(CD62E)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结果 ox-LDL诱导模型组VCAM-1、ICAM-1、CD62P、CD62E表达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β-细辛醚及维生素C能降低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意义(P 〈0.05-0.001)。结论 ox-LDL促进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β-细辛醚对ox-LDL有明显的干预作用,能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有效地保护人内皮细胞免受ox-LDL所致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及诱导不同时间后内皮细胞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的动态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株接种在6孔培养板,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ox-LDL(50、100和200 mg/L)并孵育不同时间(12、24和48 h)。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含量;Western blot检测HUVEC中组织因子(T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 量效关系显示,ox-LDL预处理HUVEC 24 h后,ox-LDL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UVEC聚集,表现为PGI2/TXA2比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时效关系显示类似的结果,但以24 h作用最为显著;同时,TF的表达随浓度的升高呈升高趋势。此外,ox-LDL还促进HUVEC黏附,表现为ICAM-1和VCAM-1呈浓度依赖性升高。结论 ox-LDL可增强HUVEC促聚集和促黏附活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分泌的PGI2/TXA2下降及上调TF、ICAM- 1和VCAM- 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整合酶相互作用分子1(INII)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下肢缺血性疾病血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以8周龄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获得16只糖尿病大鼠模型,以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大鼠分为2组(每组8只):实验组部分结扎双侧股外动脉制作下肢缺血模型,对照组仅进行糖尿病造模,不作其他处理。以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2组下肢动脉壁INII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合成针对删门的小干扰RNA(siRNA.INll),并转染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12,对照组分别为无关序列转染及脂质体对照;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RT—PCR、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转染INII—siRNA前后HUVEC.12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变化,进一步检测迁移相关基因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紧张素2(Ang-2)的变化情况。以t检验与方差分析做组问数据对比。结果糖尿病下肢缺血大鼠的动脉壁内删7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0.83±0.07、0.21±0.03和0.92±0.08、0.31±0.03,t=23.03、20.19,均P〈0.01);转染后与脂质体及无关序列对照组相比,INII-siRNA组HUVEC-12细胞INII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INII mRNA分别为0.26±0.01、0.75±0.08、0.80±0.07,INII 蛋白分别为0.11±0.02、0.79±0.12、0.82±0.14,F=36.49、24.17,均P〈0.01);INII-siRNA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分别为66±5、35±3、37±5,F=19.39,P〈0.01)。与两对照组相比,MJ-siRNA组HUVEC-12中ICAM-1、MMP-2、VEGF、bFGF和Ang-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均P〈0.05),TIM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F:36.48、237.91,P〈0.05)。结论 INII 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该效应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中ICAM-1、MMP-2、TIMP-1、VEGF、bFGF和Ang-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药组分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及其配伍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作用和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以TNF-α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模型.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ELISA测定细胞分泌内皮素1(ET-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RT-PCR测定ICAM-1、VCAM-1和ET-1的mRNA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分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TNF-α(5μg/L)可在体外诱导血管内皮炎症模型.钩藤总生物碱与芥子碱硫氰酸盐配伍可改善细胞形态结构,降低ET-1、ICAM-1和VCAM-1分泌,与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高细胞NO分泌,优于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P<0.05);下调细胞ICAM-1 mRNA表达,优于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P<0.05);下调细胞VCAM-1和ET-1 mRNA表达,优于芥子碱硫氰酸盐(P<0.05).结论 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及其配伍具有保护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胃饥饿素对糖脂代谢异常模型大鼠血糖、血脂、体质量及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Wistar大鼠40只,高脂饮食20d,随机取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胃饥饿素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后检测血脂、血糖、体质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组织中ICAM-1、VCAM-1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血糖、LDL-C、T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瑞舒伐他汀组体质量、血糖、LDL-C、hs-CRP、ICAM-1、VCAM-1明显增加,胃饥饿素组血糖、LDL-C、ICAM-1、VCAM-1明显增加(P0.05,P0.01)。与瑞舒伐他汀组比较,胃饥饿素组血糖、体质量明显降低[(9.89±6.32)mmol/L vs(17.56±3.56)mmol/L,(289.62±32.66)g vs(358.72±30.89)g,P0.01]。结论胃饥饿素不仅调脂、抗炎作用与瑞舒伐他汀相似,而且降糖、降体质量作用优于瑞舒伐他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理条件下大鼠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并检测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STZ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HE染色、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糖尿病大鼠脑皮质病理形态学、超微结构和E-选择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D34表达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可导致大鼠脑组织结构疏松,细胞水肿、排列不规则,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触小泡减少;与正常对照组(NC)比较,糖尿病大鼠脑组织中E-选择素、VCAM-1和ICAM-1表达水平升高,CD34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基础病变能使血管内皮损伤、激活胶质细胞,并使神经元受损,其机理可能与有调节糖尿病大鼠脑组织作用的E-选择素、VCAM-1、ICAM-1和CD34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