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超河段位于凤台县城东北约2km,凤台淮河公路大桥下游约1.7km,淮河主航道超河段全长2.42km,文章对多次实测资料和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了初步分析,认为该段河道深泓水流动力轴线不稳定,深槽继续向上,下游延伸,向右岸发展等河床演变特点及深槽冲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虞邦义  倪晋 《治淮》2011,(11):18-20
淮河安徽段历来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本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基本特性及冲淤规律。初步分析了人工采砂对河床演变的影响,为加强淮河安徽段的河道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黄河内蒙古河段河床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针对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河槽淤积萎缩严重,防洪、防凌形势严峻的状况,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了巴彦高勒-头道拐河段河床冲淤演变特征.通过同流量水位变化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水沙条件下各河段主槽冲淤变化,总体具有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的特点,而汛期冲淤变化取决于洪水期的变化;依据输沙量法分析了内蒙古河段冲淤变化特点,进一步指出了不同河段淤积的原因;从不同时段河床形态的调整,揭示了河床冲淤随水沙变化而调整的规律;指出了不利的水沙条件是内蒙古河段主槽淤积萎缩、排洪能力大幅度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卫国 《治淮》1998,(5):41-41
淮河一级支流史灌河为游荡型河床,河床为上游砂砾石、中游中粗砂、下游细砂。河道中下游地段右岸为砂土湾地,左岸岗湾交替。在50年代前未治理时,河道没有固定的河床,水流呈漫流状态,50年代后两岸群众逐年加固堤防,使水流被锁困,形成固定的河道。但是由于河势走向极不平顺,两岸又有众多支流汇集,尤其河床从山区经丘陵注入淮河只有短短的100余公里,河床比降较大,上游来砂量颇多,而且极不均衡,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河床演变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即主流线的变化出发,对长江芜裕河段的河床演变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未来的演变趋势作了分析与预测,目的为芜裕河段的河道整治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三峡施工期及运用后,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及水位变化对航运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对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的水沙过程及河床演变、宜昌水位下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坝段经过葛洲坝施工期及正常运行期,河床已处于相对平衡.宜昌枯水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泥沙补给减少、人工采挖沙石骨料以及近坝段河床明显冲刷造成的.坝下游枯水航道问题可通过调度和工程措施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0.
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段属黄河下游河段,黄河下游河道呈现"多来、多淤、多排"的特点。文章分析了人民胜利渠引水口河段不同时期的水沙特性、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小浪底至花园口河段的冲淤变化,并根据规划待建工程生效时间的不同,预测了未来人民胜利渠取水口河段冲淤演变趋势。通过研究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为采取工程措施改善灌区引水条件提供依据参考。  相似文献   

11.
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峡施工期及运用后,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及水位变化对航运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对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的水沙过程及河床演变、宜昌水位下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坝段经过葛洲坝施工期及正常运行期,河床已处于相对平衡。宜昌枯水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泥沙补给减少、人工采挖沙石骨料以及近坝段河床明显冲刷造成的。坝下游枯水航道问题可通过调度和工程措施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12.
冷魁 《泥沙研究》1993,(3):109-116
长江中游城螺河段河道顺直分汊,其演变受江湖关系影响较大。河床演变分析表明:自五十年代以来,本河段河势稳定,河道横断面形态杨林山以上为左侧淤积、右侧无明显变化。多年来南阳洲未见有累积性的淤积或冲刷。仙峰洲则因河道左淤右冲而并于左岸成为边滩。江湖关系调整及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使本河段枯水河槽出现了一定的淤积。受城陵矶、白螺矶 ̄道人矶、杨林山 ̄龙头山等节点的控制,南阳洲以上段深泓摆动很小,主流一直靠右岸沿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主城区河段处于水库变动回水区,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规律将发生变化,该河段泥沙冲淤变化的分析研究,备受有关方面关注。根据2007年及多年所监测的来水来沙资料及河道观测资料,对重庆主城区河段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量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形态、两江相互顶托等因素有关;2007年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主要分布在开阔段的缓流、回流区等部位;主要淤积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主要冲刷期分别为年初至6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1月中旬至年末;全年略呈冲刷态势。  相似文献   

14.
王庆  李军 《泥沙研究》2000,(1):50-55
淮河中游河床例比降的形成机制有二:⑴淮河入洪泽湖河口形成与地貌演变;⑵洪泽湖湖底淤高。5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中上游大量水库和蓄洪区的兴建、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使河流输沙旺和含沙量不断减少,淮 游河床处于侵蚀状态,河诃例比降又有新的发展。在严重的水资源紧缺形势面前,根治例比降的关键措施是洪泽湖反季节运用、下游直流入海。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年以来枝江河段实测资料,对港区河段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三峡水库蓄水后河段水沙条件变化特征,预估河段演变趋势.其结果表明,河段河床变形将以纵向冲刷为主,由此可能造成该河段及上游枯水位下降,受洪水出现几率减小及河床边界稳定性的影响,分汊段主支异位的可能性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港区码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河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是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之一,治理后的河床稳定性问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以非均匀不平衡输沙理论为基础,运用水沙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工程实施后未来30年的河道冲淤演变及水位变化。研究表明,蚌浮段河道年际间呈冲淤交替变化,一般丰水年多表现为冲刷,枯水年多表现为淤积,冲淤相抵后累计表现为微冲,总冲刷量为128万m~3。随着河床刷深,河道沿程各节点控制水位有所降低,在设计洪水条件下吴家渡站30年后水位降幅为0.18 m。若同时考虑规划中冯铁营引河的影响,蚌浮段河道的冲刷量和水位降低的幅度还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对戴家洲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洲头滩地形态不良、直水道分流比减小、直水道变直变宽等是本水道易于出浅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涪陵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综合了国内几家研究单位的模型试验研究成果,预报了在三峡蓄水运行后涪陵河段的泥沙淤积与河床演变情况,并对城区移民迁建防护大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按试验优化比选后所提出的布置方案修建防护工程后,对该河段行洪能力影响较小,可彻底改变涪陵城区长江沿岸的大量边滩淤积的状态,使整个长江防护堤沿岸的水陆域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黄河上游河段水库联合运用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河道演变剧烈,研究该河段演变特性变化可为河道防洪、防凌及下游河段水库调水调沙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基于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并通过输沙率法结合同流量水位及典型断面变化分析了该河段水沙变化特性、河道时空冲淤分布特性及河道冲淤与水沙条件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河段近期来水来沙总量偏少,至2018年有所增多,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2012—2019年河段累积冲刷2.7亿t,其中汛期冲刷1.96亿t,河槽刷深展宽,河床高程下降,局部表现为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包头上游河段冲刷量约为3.59亿t,下游河段淤积量约为0.72亿t,汛期冲淤变化比较剧烈。结果表明,来沙量大幅度减少,致使水流含沙量不能满足水流挟沙能力是河段发生整体累积性床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三峡工程一期围堰施工期(1994 ̄1996年),坝区河段原型观测资料,对由于工程施工引起的河宽缩窄、过水断面面积减小,流速增大及河床冲淤变化等泥沙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该河段河势变化的特点及河床冲淤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