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消融已成为典型心房扑动(AFL)的治疗方法.最初,治疗的目标是中止心房扑动且不能诱发,而现在接受的终点是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以防止复发.鉴别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与缓慢传导是困难的,一直提倡"鉴别起搏",该方法关注的是逐渐远离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起搏对消融线或附近记录到的电图(EGM)时间的影响.为分析前-后(逆钟向, CCW)传导,选用多极导管于右心房前壁多个层面起搏,用同一导管远端电极对或消融电极导管于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处作记录.后-前(顺钟向, CW)传导常由冠状窦近端起搏实施,另需一根电极导管起搏右心房间隔中部作鉴别起搏.在后-前传导检测中,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电图因电压低或多个成分(指多个波,译者加注),难以解释.此外,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的情况下,起搏冠状窦时跨过界嵴的传导酷似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传导.我们将报道一种简单的方法,无需冠状窦电极导管,根据经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线间隔缘起搏时右心房前壁的激动顺序,评估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后-前阻滞.这种方法使得整个手术的完成只需两根电极导管:多极参考导管和消融电极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8 FSAFL型Sw artz长鞘在心房扑动消融中的作用。方法 左前斜45度影像定位下,在三尖瓣环5~6 点处划线消融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开口之峡部。结果 11 例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4~18个月,1 例复发,再次消融获得成功。结论 在峡部消融中应用Swartz长鞘能使大头导管良好固定,并使峡部组织与大头接触密切,较易做到峡部线性消融,达到相当于完全性双向阻滞的满意消融效果,且缩短透视和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X光影像和CARTO两种定位方法射频消融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峡部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6.
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消融部位是右心房的先天性峡部(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而对于手术疤痕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疤痕折返性房速),消融部位则是与手术疤痕相关的后天性峡部。本文报道1例共存有上述两种心动过速患者的成功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两种方法的疗效。 41例房扑患者随机分为后位峡部组 ( 18例 )和间隔峡部组 ( 2 3例 ) ,消融线径分别为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欧氏嵴。成功消融终点为房扑不能诱发和峡部呈完全性双向阻滞。结果 :40例消融成功 ( 97.6 % ) ,无并发症。后位峡部组 3例和间隔峡部组 2例在首选消融方法失败后 ,改用另一种消融方法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放电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 12 .4± 6 .8个月 ,在后位峡部消融成功者中 ,有 2例房扑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房扑均安全有效 ,两种方法互补可以提高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常规射频消融在部分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不能产生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本研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对该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 12 5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中 ,7例患者从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或至欧氏嵴射频消融超过 15次未能产生峡部双向传导阻滞 ,定义为射频消融失败。对该 7例患者换用冷盐水灌注导管 ,以相同于常规射频消融的方法在峡部找到传导间隙后 ,行射频消融。全部患者消融成功 ,平均消融 4.5± 2次 ,导管温度 40± 1℃ ,阻抗 79± 5 .4Ω ,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表明常规射频消融的失败与常规射频消融不能产生峡部足够的损伤有关 ,冷盐水灌注导管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患者可以成功地产生峡部的双向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9.
报道对23例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的后位峡部或间隔峡部作线性消融,并比较两种消融方法的疗效。23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16~72(55±14)岁。房扑病史6个月~11年。按消融方法随机分组:后位峡部组12例,间隔峡部组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房扑病程、心胸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经静脉放置Halo、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进行电生理检查。房扑心律或持续冠状静脉窦口起搏下(窦性心律者),4或8mm消融电极导管线性消融后位峡部或间隔峡部。后位峡部消融方法:消融线径为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间隔峡部消融方法:消融线径为三尖瓣环…  相似文献   

10.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射频消融治疗心房朴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报道以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传导阻滞作为终点的心房扑动射顿消融方法,观察该终点对长期疔效的作用。方法;对5例Ⅰ型心房扑动患者的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进行射频消融。根据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窦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和传导时间变化、评竹蚨部传导阻滞。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结果:5例患者分别于心房扑动(2例)和赛性心律(3例)时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消融后峡部均发生双向传导阻滞。右房下侧壁和冠状静脉赛口起搏的右房激动顺序分别呈顺时针和逆时针单一方向,右房传导时间分别延长82和78ms。随访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是射频消融心房扑动成功的可靠标志在赛性心律下,亦可对Ⅰ型心房扑动患者进行消融。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阻断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间的右心房峡部是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有效方法。目前,多采用消融后分别起搏峡部两侧,观察心房激动顺序的变化或消融线径上的宽间期双电位来检测峡部完全阻滞的存在。本文提出另一种可靠而快捷的方法,对判断峡部完全性阻滞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观察射频消融右房后位峡部和间隔峡部治疗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两种方法的疗效。41例房拟患者随机分为后位峡部组(18例)和间隔峡部组(23例),消融线径分别为三尖瓣环一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一欧氏嵴。成功消融绺为房扑不能诱发和峡部呈完全性双向阻滞。结果:40例消融成功(97.6%),无并发症。后位峡部组3例和间隔峡部组2例在首选消融方法和后,秘国一种消融方法获得成功。两组患者的放电次数和手术时间均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通过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发生逆转来判断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方法。方法 20例典型房扑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将Halo电极经右股静脉置于三尖瓣环上,从远端电极至近段电极呈顺时针方向。于窦性心律下,行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之间线性消融,与此同时,于冠状窦口行S1S1500ms起搏。消融过程中,Halo电极标测显示远端电极及近端电极呈双向传导。以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逆转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 20例均消融成功,无消融并发症发生。消融后,反复电刺激未诱发房扑。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房扑复发。结论冠状窦口起搏刺激下,Halo电极远端电位方向出现逆转可作为典型房扑三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成功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 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 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 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 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童鸿 《心电学杂志》2014,(6):516-520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已成为一种经常实施的手术,成功率高,是巨折返心律失常的原型。虽然导管消融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已成为常规手术,但电生理实验中的不寻常表现并非少见。我们提供这一病例以揭示折返性心律失常和心房扑动的某些电生理原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x光影象和CARTO两种定位方法射频消融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峡部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临床评价. 方法回顾研究16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男11例,女5例,年龄56~80(67±9)岁.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常需要在环肺静脉电隔离(PVI)的基础上增加肺静脉外触发灶的消融,包括线性消融、BOX消融及碎裂电位消融等.二尖瓣峡部是线性消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射频消融很难达到二尖瓣峡部的彻底阻滞.经下腔静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状静脉窦,注入Marshall静脉无水乙醇消融可实现二尖瓣峡部心外膜和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及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的结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入选48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行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获得性心脏病后发作房速的患者.双环折返性房速的定义为心房同时存在两个折返环,同时在折返的可能路径上进行多部位拖带均为隐匿性.结果 共观察到8例患者术中存在双环折返性房速,男4例,平均年龄(40.4±22.0)岁.第1次外科术后至房速发作时间为(79.0±65.2)个月,第1次房速发作至第1次消融的时间为(20.8±28.3)个月,所有患者房速均持续发作.所有患者的双环折返性房速均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右心房游离壁切口相关.5例患者在消融三尖瓣峡部过程中,心动周期突然变化;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周期无变化,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间隔部位拖带证实此部位不在折返环内,可能提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为主导折返环,;1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同样行切口致下腔的线性消融;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过速无明显变化,但冠状静脉窦的激动有细微变化,拖带标测提示三尖瓣峡部不在折返环内,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提示为围绕右心房切口瘢痕折返的心动过速,行外科切口下部至下腔静脉消融时,房速终止.平均随访(33.6±16.7)个月,3例复发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其中1例复发房速,另外2例复发房颤.结论 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速主要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相关,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至下腔静脉线性消融常能够治疗这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欧氏瓣对Ⅰ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导管射频消融即刻效果的影响。方法28例老年Ⅰ型房扑患者(呈逆钟向折返18例,顺钟向折返10例)在透视解剖标志和Halo电极三尖瓣环标测电图指引下,在房扑发作或冠状窦口起搏时以温控方式消融位于三尖瓣口和下腔静脉口之间的后峡部,消融方向从三尖瓣叶右室侧到下腔静脉开口。预设温度70℃,每点消融30s,每次移动消融电极3~5mm。观察下列指标:①房扑终止和后峡部阻滞时消融电极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②房扑终止后峡部残存传导间隙在消融线上所处的位置;③房扑终止后继续消融致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最终消融部位。结果根据右前斜位30°透视影像测得后峡部平均弧长(即消融线)为38.6±9.7mm。28例全部达到后峡部完全阻滞的消融终点,无并发症。与欧氏瓣有关的房扑终止率为100%(17/17),与欧氏瓣有关的后峡部完全阻滞发生率为92.9%(26/28)。结论欧氏瓣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线终点的重要标志,线性消融时欧氏瓣心室侧易残存传导间隙,消融该部位的残存传导间隙是Ⅰ型房扑后峡部消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在心房扑动 (房扑 )发作时、冠状静脉窦口 (冠状窦口 )起搏和窦性心律 3种情况下对 型房扑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优缺点 ,消融终点是达到后峡部 (三尖瓣环至下腔静脉口 )双向阻滞。  资料和方法 将 17例阵发性房扑患者随机分为房扑组、起搏组和窦性心律组。房扑组在房扑发作中按下列步骤消融 :1标测三尖瓣隔瓣和下腔静脉口内侧壁的小心房波(A波 )确定消融线路 ;2对上述线路的三尖瓣侧 1/3、中 1/3和下腔静脉侧 1/3分别以 40 W、2 0 W、10 W做连续的线形消融 ;3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房扑终止 ;4冠状窦口起搏后峡部传导无变化者按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