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超声造影(CEUS)观察缩宫素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肌瘤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接受缩宫素辅助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消融前对子宫肌瘤行首次CEUS;之后10 min以微量泵静脉泵入0.12 U/ml缩宫素20 min(1 ml/min),再次行CEUS,而后进行HIFU消融。根据泵入缩宫素后CEUS所示子宫肌瘤增强模式将患者分为无灌注组、部分灌注组及完全灌注组;对比3组消融参数、肌瘤消融率及满意消融率。结果 无灌注组13例,部分灌注组27例,完全灌注组8例。3组HIFU消融参数及消融率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灌注组辐照时间、治疗时间、治疗能量及能效因子(EEF)均小于部分灌注组及完全灌注组,部分灌注组上述参数均小于完全灌注组(P均<0.05);无灌注组消融率及满意消融率大于部分灌注组及完全灌注组,部分灌注组上述参数大于完全灌注组(P均<0.05)。结论 以缩宫素辅助可提高HIFU消融子宫肌瘤效果;但在部分对缩宫素不敏感患者难以实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超声造影的增强类型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7例子宫肌瘤患者(65个病灶),在HIFU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于HI-FU治疗后2、4、6、9、12个月采用常规超声随访,观察病灶体积的变化。结果 HIFU治疗前超声造影示65个子宫肌瘤中,15个病灶(23.08%)为高增强,41个病灶(63.08%)为等增强,9个病灶(13.85%)为低增强。HIFU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45个病灶"完全灭活";高增强病灶的完全灭活率低于等增强及低增强病灶(P〈0.05),常规超声随访发现HIFU治疗后病灶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20个病灶HIFU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有肌瘤残存,常规超声随访发现病灶体积在HIFU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提供子宫肌瘤的血流灌注信息,不同增强类型的子宫肌瘤其HIFU治疗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其对前、后壁子宫肌瘤疗效的差异。方法对54例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HIFU治疗;消融后当日或次日及术后3个月时行增强MR检查,评估肌瘤消融范围并计算消融率:消融率≥50%为显效,0<消融率<50%为有效,增强信号无减低为消融无效。结果共消融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57个,其中前壁肌瘤32个,后壁肌瘤25个;消融前肌瘤体积为16.27~502.12cm3,消融后增强MRI显示无灌注区域体积为5.75~292.42cm3,平均消融率为(68.14±16.19)%,显效率为89.47%(51/57),有效率为100%(57/57)。3个月后消融肌瘤无灌注区域体积较术后1天或次日进一步缩小(t=6.365,P<0.05)。前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74.35±12.24)%,后壁肌瘤平均消融率为(60.93±1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6,P<0.05)。结论超声引导HIFU治疗肌壁间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对前壁肌瘤的消融率高于后壁肌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学习曲线。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同一组3名接受超声消融培训的医师完成的最初60例HIFU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按手术日期的先后,将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B和C组,每组20例。分析随手术例数的累积,治疗时间、照射时间、治疗强度、肌瘤消融率和患者不良反应是否存在学习曲线。结果 A组治疗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33);A组照射时间明显长于B、C组(P=0.041、0.038);三组治疗强度、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不良反应并未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有明显改变。治疗时间和照射时间存在学习曲线。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存在学习曲线。在40例的操作经验后,治疗时间和照射时间明显缩短,消融率逐渐上升。培训期间,在指导老师监督下的操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前辅助应用丙酸睾丸酮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IFU治疗前联合丙酸睾丸酮治疗(研究组)或仅接受单纯HIFU治疗(对照组)。观察并记录HIFU治疗参数指标、发生凝固性坏死时的声像图灰阶改变、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测量并计算肌瘤内无灌注区体积、消融率、治疗后6个月子宫体积缩小率及肌瘤体积缩小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HIFU治疗的治疗功率、治疗时间、辐照时间、治疗强度、治疗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出现团状强回声的比例[53.33%(16/30)]高于对照组[26.67%(8/30),2χ=4.444,P=0.035]。两组间出现团状强回声的辐照时间、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治疗后肌瘤内无灌注区体积、消融率、治疗后6个月子宫体积缩小率及肌瘤体积缩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中HIFU治疗后并发症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HIFU治疗子宫肌瘤前辅助应用丙酸睾丸酮并不能有效提高消融率及治疗后肌瘤体积缩小率,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治疗中团状强回声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对骶骨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IFU治疗子宫肌瘤影响骶骨MR的因素。方法子宫肌瘤患者52例,根据子宫位置分为前位、后位、中位三组;依肌瘤位置分为前壁、后壁、侧壁三组;按肌瘤类型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三组;根据肌瘤体积分为〈47 mm3和≥47 mm3两组;按肌瘤距骶骨的距离分为〈30 mm,≥30 mm两组;按HIFU辐照时间分为〈2500 s和≥2500 s两组;根据治疗能量分为〈700 000 J和≥700 000 J两组;按治疗最大功率分为〈340 W和≥340 W两组。采用χ2检验分析骶骨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30 mm组较≥30 mm组易导致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P〈0.01);HIFU辐照时间≥2500 s较易引起骶骨MR异常信号;治疗能量≥700 000 J较易导致骶骨MR异常信号;骶骨MR异常信号与子宫位置、肌瘤位置、肌瘤类型、肌瘤体积及HIFU治疗最大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肌瘤骶骨间的距离、HIFU治疗能量、辐照时间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可能对患者骶骨出现异常MR信号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EUS定量参数及增强形态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关系。方法对40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分别于HIFU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个月行CEUS检查,分析时间-强度曲线达峰时间(TTP)、达峰强度(PI),观察肿瘤增强形态。并分析HIFU治疗后即刻病灶消融率及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结果40例患者共40个子宫肌瘤病灶中,21个呈均匀增强(均匀增强组),19个呈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组)。22个病灶消融率≥80%(消融率≥80%组),18个病灶消融率80%(消融率80%组)。消融率≥80%与消融率80%组间TTP[(27.48±7.89)s vs(21.78±4.76)s;t=2.69,P=0.01]、PI[(44.29±3.74)dB vs(47.39±4.68)dB;t=-2.34,P=0.02]、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59.47±16.21)%vs(37.30±11.89)%;t=4.8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组间消融率[(65.03±18.39)%vs(41.64±18.78)%;t=-4.49,P0.01]、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84.74±7.76)%vs(58.18±12.94)%;t=-3.2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P、HIFU治疗后6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均与消融率呈正相关(r=0.448、0.660,P均0.01),PI、增强类型均与消融率呈负相关(r=-0.460、r_s=-0.614,P均0.01)。结论子宫肌瘤CEUS时间-强度曲线TTP、PI和增强形态均与HIFU消融率间存在相关性,其在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剖宫产切口部妊娠(CSP)总辐照剂量的因素。方法 纳入131例接受HIFU消融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CSP患者,分析总辐照剂量与临床及超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最优尺度分析观察影响总辐照剂量的因素,并建立模型预测总辐照剂量。结果HIFU治疗CSP总成功率为96.95%(127/131)。总辐照剂量与CSP患者体质量指数(BMI,X1)、停经时间(X2)、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X3)、孕囊与膀胱间子宫肌层厚度(X4)及孕囊最大径线(X5)均显著相关(P均<0.05),预测模型为:总辐照剂量=0.273×X1+0.044×X2+0.113×X3-0.033×X4+0.327×X5。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显示,BMI及孕囊最大径线(r=0.295、0.448,P均<0.05)是影响总辐照剂量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分别为0.294和0.535。结论 患者BMI(17.9~29.3 kg/m2)和孕囊最大径线是影响HIFU消融治疗CSP总辐照剂量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HIFU治疗声通道腹壁瘢痕造成超声衰减宽度10mm的子宫肌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共纳入861例子宫肌瘤患者,于HIFU消融治疗前后行盆腔增强MR检查,其中202例腹壁瘢痕造成超声衰减宽度10mm(瘢痕组),659例无瘢痕(无瘢痕组),比较2组消融治疗效果、术中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完成HIFU治疗,瘢痕组和无瘢痕组子宫肌瘤体积消融率分别为(80.31±18.16)%、(79.60±17.57)%(P=0.620)。瘢痕组术中皮肤烫发生率[52.97%(107/202)]较无瘢痕组[41.58%(274/659)]高(P=0.004),瘢痕组和无瘢痕组术后MRI示腹壁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9.80%(40/202)、14.87%(98/659;P=0.095)。结论超声衰减宽度10mm的声通道腹壁瘢痕对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5例,均给予HIFU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症状评分、子宫肌瘤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UFS-QOL)问卷评分及免疫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分别为(14.56±6.67)、(8.32±4.56)、(5.57±3.47)和(4.68±3.06)cm3]均明显小于治疗前[(23.42±10.36)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UFS评分和QOL评分亦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及NK免疫指标[分别为(67.58±5.76)%、(44.98±3.76)%、(29.78±2.69)%、(1.51±0.56)和(16.76±4.04)%]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分别为(52.32±5.21)%、(32.56±3.18)%、(26.69±4.25)%、(1.22±0.21)和(12.87±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U用于子宫肌瘤治疗,可明显缩小子宫肌瘤体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无创热消融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肯定。微泡造影剂在病灶识别、HIFU消融后疗效评估及增效方面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就微泡造影剂在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IFU消融子宫肌瘤后浆肌层损伤对消融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对400例接受HIFU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术后增强MR T1WI显示子宫肌层灌注全时段矢状位或轴位图像上子宫浆肌层是否出现灌注缺损分为损伤组和完整组。比较2组间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子宫肌瘤位置、类型(浆膜下、黏膜下及肌壁间肌瘤)、体积、肌瘤前缘至前腹壁的距离、消融参数(功率、总剂量)、消融后肌瘤无灌注区体积(NPV)、消融率、能效因子、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妊娠率的差异。结果损伤组90例,完整组310例。2组间患者年龄、子宫肌瘤体积、肌瘤前缘至前腹壁的距离、HIFU消融功率、N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宫肌瘤位置及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损伤组较完整组患者BMI及消融率更高(P均0.05)、HIFU消融总剂量及EEF更低(P均0.05)。2组均未出现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学会(SIR)分级C~F级并发症,发热、骶尾部疼痛、下腹部疼痛等SIR A、B级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56%(5/90)及2.26%(7/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6,P=0.206),无妊娠及分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HIFU消融子宫肌瘤后可能出现子宫浆肌层损伤,高BMI、位于宫底的浆膜下肌瘤、易消融肌瘤(消融剂量及EEF低、消融率高)HIFU消融术后浆肌层损伤风险高。浆肌层损伤对于术后妊娠及分娩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基于MRI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预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7例接受HIFU治疗的单发子宫肌瘤患者,基于治疗前盆腔轴位T2WI、T1WI、T1对比增强(T1C)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提取病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XGBoost特征选择算法及XGBoost分类器建立预测HIFU即刻消融率和随访肌瘤体积缩小率的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A和B。按8∶2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n=202)和测试集(n=52),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混淆矩阵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XGBoost算法选择后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4个T1WI、2个T2WI、1个T1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背侧距骶骨距离和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A;纳入10个影像组学特征,含4个T1WI、3个TIC及3个ADC图影像组学特征,结合肌瘤T2WI信号强度构建模型B。ROC曲线结果显示,模型A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HIFU治疗肌瘤即刻消融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95%CI(0.90,0.96)]和0.90[95%CI(0.81,0.97)],模型B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肌瘤体积缩小率的AUC分别为0.98[95%CI(0.97,0.99)]、0.91[95%CI(0.81,0.98)]。结论 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模型可有效预测HIFU治疗子宫肌瘤近期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WI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0例患者(共270个子宫肌瘤)行HIFU消融治疗,于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及DWI检查,其中A组98例术后MRI于消融当日(术后6h内)完成,B组172例术后MRI于消融后1~2天(24~48h)完成。分析病灶ADC值变化,观察DWI特征。并测量DWI信号改变区体积及CE-MRI无灌注区体积(NPV),分析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DWI示HIFU消融后子宫肌瘤呈靶环样改变。两组患者消融前子宫肌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2,P=0.748),消融后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74,P0.001)。A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减低(t=3.500,P=0.001),B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增高(t=-16.842,P0.001)。HIFU消融后DWI信号改变区中位体积为50.78cm3(四分位间距30.03~89.60cm3),CE-MRI的NPV为52.65cm3(四分位间距30.03~89.60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7,P=0.175),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989,P0.001)。结论 DWI可用于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经皮无水乙醇+碘油注射联合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皮无水乙醇(PEI)+碘油注射联合HIFU治疗“HIFU-难治型“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75例单发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PEI+碘油联合HIFU治疗,对照组采用HIFU治疗,将两组分为T2WI高信号亚组、后壁亚组、T2WI高信号亚组+后壁亚组,分析“HIFU-难治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及对照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和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亚组消融率、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后壁亚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后壁亚组消融率、肌瘤1个月体积缩小率、单位体积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21%(32/38)、70.27%(26/37;P >0.05),研究组及对照组T2WI高信号+后壁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14/14)、66.67%(6/9,P <0.05),但均为轻度.结论 PEI可提高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可作为治疗“HIFU-难治型”子宫肌瘤的一种辅助手段,但需注意并发症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纤维瘤(AF)是一种交界性肿瘤,具有较强局部侵袭性和复发性而少见远处转移。近年来,影像学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逐渐用于治疗AF,具有精准、无创、可重复等优点。本文对HIFU治疗AF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