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维持长期血透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2例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分别行前臂部和鼻烟窝部动静脉内瘘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内瘘手术均一期取得成功,术后血流通畅,流量大,可以长期使用,效果满意。结论: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选择适当的部位,应用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可以取得内瘘手术的成功,能够满足维持长期血液透析要求。  相似文献   

2.
王晴 《淮海医药》2001,19(5):380-381
目的 探讨鼻烟窝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及其注意点。方法 本组首选动静脉侧侧吻合术,吻合口径0.6-0.8cm,先从血管内缝合后壁,后缝合并壁,最后结扎静脉远端,形成实际上的端侧吻合。结果 静脉扩张满意,血流量充足,并发症少,30例动静脉内瘘均提前启用。结论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是上肢最远端内瘘,优于其他部位内瘘,可成为长期血透患的首选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3.
王强  陈利宏  黄敏  徐衡  高秀霞 《安徽医药》2012,16(10):1491-1492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 对36例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分为高位组20例,腕部标准组16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kt/v、成熟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内瘘在成熟时间无显著差异,但kt/v、内瘘血流量、假性动脉瘤形成差异显著(P<0.05),高位内瘘闭塞1例,标准内瘘闭塞1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和12.5%(P<0.05).结论 高位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以及多次前臂内瘘手术失败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探讨血液透析血管定位,笔者对比观察常用腕关节以上的前臂标准动静脉内瘘(AVF)和鼻烟窝部内瘘[1]。现将两者比较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3例均为接受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功能衰  相似文献   

5.
曾石养  薛志强  曾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08-2109
目的:探索“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8年6月以来,对1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在腕关节以下的解剖“鼻烟窝”部建立动静脉内瘘,采用头静脉与桡动脉的背侧支端侧吻合,4~6周后用于临床血液透析。结果:150例均为首次内瘘术,术中即刻通畅率100%。5例术后近期内因血管闭塞、2例因透析中血流量不足在对侧施2次手术;132例患者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7年2个月。最多已穿刺1880余次,仍使用良好,并发症少。结论:该术式手术操作简便、创面小,扩大了可穿刺范围,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可成为长期血透患者的首选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内瘘保护罩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透析治疗期间分别使用改良内瘘保护罩和简易保护罩,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透析治疗期间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瘘保护罩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与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种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对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8例老年尿毒症患者,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动静脉内瘘,根据建立部位的不同分为腕部内瘘组(43例)、上肢前臂内瘘组(37例)和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8例),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的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上臂肱动脉内瘘组的内瘘血流量最高,达(336.25±70.14)ml/min,明显高于腕部内瘘组和上肢前臂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血流通畅方面,3组1个月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上臂肱动脉内瘘组1年、2年和3年的通畅率(分别为76.32%、60.53%和52.63%)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臂肱动脉内瘘组3年内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21.05%、31.58%和26.32%,较其余两组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血管条件普遍较差,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内瘘位置,需密切注意后期通畅率和并发症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1966年Cimino和Brescia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动静脉内瘘(AVF)技术,真正解决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永久性透析问题。AVF即通过手术把患者的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血达到动脉化,便于透析时穿刺获得足够的血流量。由于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于某院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患者桡动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并对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结果:10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患者66例,出现并发症患者34例,其中主要包括形成血栓患者19例,内瘘狭窄患者10例,盗血综合征患者5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4%;同时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患者桡动脉直径、峰值流速均显著高于并发症患者(P0.05),且患者阻力指数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自体动静内瘘通畅情况,对于及时发现患者内瘘并发症,及时介入相应治疗措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华  张卫  朱强  王旭彦  刘志敏  菅秀丽 《河北医药》2011,33(19):2928-2929
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的血流量,探讨其与AVF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华北石油总医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4例,使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超声稀释技术)检测AVF血流量,随访6个月,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AVF血流量与发生内瘘血栓的相关性;根据AVF血流量分将患者分为2组:高流量组(54例,Qa≥500ml/min)和低流量组(30例,Qa〈500ml/min),分析2组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因素。结果结果20.2%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生AVF血栓,AVF血流量在血栓组明显下降(P=0.001);低流量组半年内AVF的累计通畅率是77.4%,其发生血栓的风险是高流量组的4.5倍。结论AVF透析患者AVF血流量越低,AVF发生血栓的可能性越大。AVF的血流量低于500ml/min是发生近期血栓的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建立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方法的应用及效。方法对1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在术前进行心理护理、皮肤血管护理;在术后观察吻合口有无渗血及血肿、检查内瘘是否通畅、促进内瘘成熟、评估内瘘成熟情况,做好内瘘使用期间的护理等。结果本组患者均无严重肢体循环障碍、出血、感染、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透析时血流量可达300mL/min以上。结论精心的护理能够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负担,所以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透析室医护人员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透析的不断发展 ,建立动静脉内瘘已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的重要保证。我科自 1987年至今已完成动 静脉内瘘 2 1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动 静脉内瘘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自 1987年至今 ,我科对慢性肾功能不全需血液透析的患者行动 静脉内瘘手术的共 2 16例 ,其中男 114例 ,女 10 2例。男∶女为 1.1∶1,年龄 12~ 77岁 ,平均 45 .5岁。前臂远端 196例 ,鼻烟窝 2 0例 ,成功 2 0 7例 ,成功率为 97.5 %。2 术前准备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 ,有的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有的害怕术后疼痛 ,因此护理人员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臂内瘘首次使用动脉端的穿刺方法,以提高内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依据患者内瘘手术时间顺序分为两组,由一人操作。对照组:24例选择瘘口近侧&gt;3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实验组:24例选择内瘘侧肘正中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静脉回路选择非瘘侧任意静脉。比较两组患者动脉出路穿刺一次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血流量;比较两组在2年时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动脉穿刺成一次功率(100%)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血流量能达到180 ml/min,且实验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臂内瘘首次穿刺采用肘正中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其穿刺成功率高、能达到理想的透析血流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术后静脉滴注普通肝素及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对AVF早期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观察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本科的已进入透析和预计6个月内将进入透析的CKD 4期和5期患者210例,行AVF术;术后随机分组,试验组(110例)术后予普通肝素10 mg及消旋山茛菪碱10 mg,静脉滴注3~5天;对照组(100例)术后不予用药,观察2组术后4周内AVF的血管杂音和震颤,评价2组早期AVF 的通畅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AVF通畅率为94.5%;而对照组为80%(P<0.05).结论 普通肝素联合消旋山茛菪碱能有效缓解AVF术后血管痉挛,降低AVF早期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AVF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时明涛 《安徽医药》2021,25(11):2248-2251
目的 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人造血管内瘘(AVG)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病人的应用对比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MHD病人81例,按治疗方式分为AVF组46例(给予AVF治疗)与AVG组35例(给予AVG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再次通畅率、血管径路中位生存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VF组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明显高于A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通畅率80.43%比37.14%,12个月通畅率65.22%比11.43%,24个月通畅率28.26%比5.71%,36个月通畅率19.57%比2.86%,均P<0.05);AVF组血管径路再次通畅率与AV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血管径路中位生存时间为39.344个月,AVG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27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V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皮下血肿、血清肿、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与AV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VF治疗MHD,血管径路首次通畅率高于AVG,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VG组,安全性较好,但两种手术方式血管径路再次通畅率、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内瘘保护罩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透析治疗期间分别使用改良内瘘保护罩和简易保护罩,比较两组病人6个月透析治疗期间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内瘘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16%、0.10%、0.06%、0;对照组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9%、0.35%、2.53%、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观察组9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瘘保护罩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与风险.  相似文献   

1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应用及护理,减少并发症,以提高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及使用寿命。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瘘术观察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促进内瘘尽快成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穿刺的方法及技巧,透析过程中的保护和观察,透析后压迫止血的方法及透析间期患者的自我护理。结果75例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3例因不同原因造成动静脉内瘘栓塞,其中2例溶栓再通后继续使用,1例不能再通重新手术造瘘,2例因病情变化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后精心护理和功能锻炼以促进内瘘尽快成熟,把握动静脉内瘘启用时机,掌握穿刺方法和技术,观察透析过程,重视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以确保透析治疗顺利进行,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舒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7):2629-263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在我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5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情况,通过对150例使用动-静内瘘透析的患者加强内瘘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正确穿刺方法及透析后采取正确压迫止血法.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结果:有效地延长了患者动-静内瘘使用寿命,平均使用寿命达5年以上,最长达7年.结论:掌握个体化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技术是延长动-静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有效的保护方法.方法 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潘生丁与罂粟碱联合治疗组(n=43),阿司匹林对照组(n=42),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狭窄、血管闭塞、血管瘤样扩张、血管硬结的发生率及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数值比较.结果 治疗组43例中出现闭塞1例,占2.33%,血管狭窄6例,占13.95%,对照组42例中出现闭塞8例,占19.05%,血管狭窄15例,占35.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潘生丁联用罂粟碱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并可延长AVF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