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肤癣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真菌之一,目前已报道的50余种皮肤癣菌中有20余种对人类有致病性。新兴的分子鉴定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特异的优点,能够克服传统的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培养耗时费力的局限性,帮助皮肤癣菌病的快速精准诊断和合理用药。该文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文献,从皮肤癣菌标记基因和分类学进展、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技术、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和MALDI-TOF MS技术这四个方面,介绍皮肤癣菌的分子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真菌感染状况,掌握近期本地区皮肤真菌感染菌种分布结构。方法采用KOH直接涂片或染色显微镜观察与分离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菌落进行形态学鉴定,对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7 766例拟诊皮肤真菌病患者中,直接镜检和(或)培养阳性25 078例,占52.50%。其中皮肤癣菌病9 310例(48.94%)、马拉色菌感染8 938例(46.99%)、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603例(3.17%)。除外马拉色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其余38 839例镜检阳性率40.33%、分离培养阳性率25.99%。分离培养与镜检阳性符合率61.41%。皮肤癣菌菌种结构方面,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占88.19%。结论皮肤癣菌病位居皮肤真菌病之首,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念珠菌及其他酵母菌感染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基因分型是皮肤癣菌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克服了皮肤癣菌传统表型分型的缺点.基因分型在皮肤癣菌菌种分布的变迁、对阐明种系发生关系、亲缘性的研究及追踪皮肤癣菌病感染源、传播途径中的作用、对皮肤癣菌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教学医院门诊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收集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的皮屑(或甲板刮屑、毛发)进行KOH直接镜检和培养。并通过测定皮肤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序列鉴定菌种。参考CLSI M38-A2方案,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鉴定为皮肤癣菌的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161例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中KOH直接镜检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67.7%,真菌培养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52.8%。菌种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68例、犬小孢子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趾间毛癣菌5例、紫色毛癣菌1例、断发毛癣菌1例。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GM MIC,0.032μg·mL~(-1), MIC范围, 0.001~0.125μg·mL~(-1))对6种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伏立康唑(GM MIC, 0.041μg·mL~(-1), MIC范围, 0.032~0.125μg·mL~(-1))在唑类药物中的体外MIC值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中皮肤癣菌感染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标准化药敏试验证实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对分离的皮肤癣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力,适用于本地区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2%~18%[1]。在真菌镜检的基础上再做真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将为药物选择带来较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 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三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皮肤癣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包括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及毛癣菌属,因其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可引起人类头发、光滑皮肤及指趾甲的感染,全球发病率约为20%~25%~([1])。尽管皮肤癣菌病不少见,但一方面因为皮肤癣菌多感染皮肤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变迁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笔者采用真菌培养法对临床症状典型或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病甲进行培养.结果分离出致病真菌618株,其中皮肤癣菌417株,占67.5%,酵母菌149株,占23.8%,霉菌54株,占8.7%.结论广州地区的甲真菌病的致病菌除皮肤癣菌外,酵母菌,霉菌也占一定的比例,近几年酵母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徐娟  吴伟伟  郑文爱  赵飞  张玲  龚杰  张建中 《菌物学报》2019,38(8):1323-1329
皮肤癣菌是浅表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常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菌和内弯小孢子菌。本研究基于实时荧光PCR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以几丁质合成酶1为目标基因设计扩增引物,对经测序鉴定的上述5种皮肤癣菌进行熔解曲线分析,并在方法建立后,对已鉴定的临床菌株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上述5种皮肤癣菌均能扩增,并表现出不同的熔解曲线和熔解温度值,可有效区分;对其余对照菌及人基因均无法扩增,特异性为100%;临床菌株的熔解曲线分析结果与DNA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鉴别5种常见皮肤癣菌的方法,可为临床应用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皮肤癣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肤癣菌病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角化组织感染(皮肤、毛发和甲),是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感染性皮肤病。在皮肤癣菌感染皮肤过程中,蛋白水解酶是皮肤癣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这种酶需要在合适的pH及温度下才能发挥它的活性而致病;而机体是否被感染则取决于宿主的皮肤机械屏障功能、免疫反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