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青海省五龙沟含碳、砷、硫、锑微细粒难选冶金矿石的浮选金精矿进行二段焙烧——焙砂氰化浸出提金的试验研究,获得了金浸出率89.90%的较好指标,为该矿山浮选金精矿的提金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高砷高硫银矿有害杂质含量高 ,矿物成份复杂 ,直接氰化浸出率不到 2 0 %,属难选冶银矿。采用固化焙烧—氰化提银工艺 ,银浸出率可达 95 %以上。焙烧产生的As2 O3 、SO2 能以其盐的形式固定于焙砂中 ,不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黄金生产中堆浸法提金生产和研究的重要性、堆浸法提金的概念及其氰化过程机理。金矿堆浸的关键在于氰化过程,而氰化过程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分析。指出在金矿堆浸生产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方可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工艺矿物学的角度分析了广西难处理金精矿难浸的原因及其提金工艺研究现状,进而提出了广西难处理金精矿提金工艺研究方法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滩间山堆浸尾矿目前有三十多万吨,通过对滩间山堆浸尾矿选冶工艺流程试验研究,采用浮选—焙烧—氰化—电解的提金工艺在技术上获得了总回收率达84.84%,年创利税383.67万元的较为理想的试验指标。研究和解决这一地区金矿堆浸尾矿的工艺问题,对提高矿山经济效益,扩大青海省的黄金生产能力,促进青海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都兰县开荒北金矿含金石英脉型矿石,采用全泥氰化、混汞—全泥氰化,混汞—炭浸法等提金工艺,都获得较好指标。但采用混汞—炭浸法工艺,金的浸出率可提高1.61%。  相似文献   

7.
针对广西某氧化浸染型金矿的含金量低、含泥质高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提金试验研究。前人曾在矿山进行过工业规模的堆浸和池浸,均未达到预想效果,主要原因是未能解决好矿堆浸透性问题。试验通过优化制粒堆浸条件、应用滴淋布液技术等,大大地提高了矿堆浸透性能,最终获得了较满意的选别指标。试验结果说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该矿石在生产现场用堆浸法提金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平度旧店金矿床中金矿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金矿物的形态、物性、主成分及微量元素等特征的研究,认为旧店金矿中主要金矿物为银金矿、自然金,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出,金银矿少量,自然金很少。金矿物赋存状态主要为裂隙金、包体金、晶隙金等,呈粒状、板状、针状产出,银金矿与石英、黄铁矿依存关系最为密切。旧店金矿金的成色集中在600~800之间,平均744.13,说明旧店金矿经历了中温成矿环境,且成矿时间较短,是以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叙述了氰化提金过程中活性炭对金的吸附条件、吸附特性及干扰情况,探讨了活性炭对金富液吸附过程中杂质的影响和活性炭类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广西那坡县果提金矿是近年化探异常查证发现、并控制了一定储量且地质特征特殊的矿床 ,矿体产于下泥盆统郁江组下部硅化压碎岩中 ,受上寒武统博莱田组碳酸盐岩古侵蚀面控制。通过矿体分布特征和形态产状、矿石特点的研究 ,认为果提金矿属岩溶沉积间断面微细粒金矿。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广西高砷高硫金精矿的矿物组成及砷、硫、金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某地低品位氧化金矿采用氰熔体柱浸试验研究表明 ,氰熔体浸金的技术工艺是可行的 ,浸出率高达 92 %。工艺流程简单 ,浸出时间短 ,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电子探计,单矿物化学分析和镜下观察,对广西陆川东山金矿金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为该区矿石中金银铜的综合回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选矿上采用优先浮选工艺处理该类型金矿可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4.
自1985年在桂西北中三叠统浊积岩中发现微细粒浸染型金矿以来,该区己受到世人所瞩目。本文在简介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侧重于金矿成矿作用分析。通过对成矿的三源(矿源、水源、热源)、构造(导矿、容矿)、物理—化学条件与运移—沉淀机制和成矿过程分析等,得出中三叠统浊积岩系为容矿岩系之一,而非矿源岩,成矿时基底存在区域岩浆热液活动的认识;并指出在求取元素丰度值过程中所剔除异常值性质的判断时,采用了柯氏正态检验法、岩石孔渗性、镜质组反射率与牙形石色变指数等研究方法的成果。还探讨了右江浊积岩盆地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产金层位分带性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生物成矿研究由来已久 ,但生物及其有机质演化在成矿中的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章试图借鉴石油的成油理论 ,从生物及其有机质演化的角度对桂西右江盆地内部金矿的成矿作用作初步探讨。认为右江地区金矿的形成是生物 (特别是菌藻类生物 )的吸附和生物所产生的有机质热解、分异从而导致金的络合物形成 ,金元素活化、运移 ,在碳酸盐台地顶部超覆面 (不整合面 )上的细碎屑岩中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沉淀的结果。碳酸盐台地边缘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对比了桂西地区Au、As、Hg、Sb元素的时空区域分布,并经与岩石样对比,发现上古生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为高背景,三叠系为低背景,Au的高背景区呈NW向展布,这与右江裂谷区地壳演化的独特历史有关。桂西地区上古生界金主要来自深源,三叠系碎屑岩中金主要来自陆源。从Au元素丰度与存在形式考虑,高背景的碳酸盐岩夹泥岩、硅质岩、火山岩建造及毗邻的碎屑岩对金成矿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我国清末至民国初期(1840—1920年)长达80年的金矿开发概貌,按现行政区划,共涉及21个省。对各省的金矿,既扼要探讨历史沿革,又尽量地汇集具体产金地名及有关地质矿产信息,期望达到治史与古为今用相结合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