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带压作业装置集成化途径以及带压作业修井机液压系统两个角度出发,对车载带压作业修井机一体化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万宏春  李艳飞  孙旭 《海洋石油》2020,40(4):31-35, 52
常规采油树背压阀带压取送工具在取送背压阀期间,经常发生摩擦扳手打滑、掰断,背压阀难以取出的问题;且因背压阀取送工具头分别设置,取送背压阀时造成工具混淆。针对常规带压取送工具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新型带压取送一体化工具,从室内评价及现场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该新型背压阀带压取送一体化工具结构合理,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满足施工作业要求,具备现场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一体化带压作业机的蓄能器系统、龙门举升系统的升级改造,建立起了带压作业正常运行载荷的理论,然后将其移植到测试诊断软件系统进行计算,定量研究对比改造前后的作业速度。  相似文献   

4.
分体式带压作业机存在搬家车次较多、作业过程中人员相互配合不便、受井场大小限制以及部分注水井无法进行作业等问题。为此,结合长庆油区特点研究开发了新型一体化水井带压作业机。该带压作业机将行走系统、提升系统与液控系统的动力源合三为一,具有节约能源、搬迁快捷、安装方便、机动灵活等特点;修井车滚筒刹车系统采用液压盘式刹车,使设备的提升、制动系统安全性能大大提高。一体化水井带压装备实现了分散设备系统的整合、集成和一机多能,在21 MPa范围内注水井维护作业不需要放喷泄压,并克服了现有装备的缺点和局限性,提高了施工作业效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常规带压作业施工存在起下速度慢、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施工时间长、作业成本高、设备规模大和搬安效率低等问题。鉴于此,开发了双根起下的带压作业系统。该系统通过修井机与带压作业装置的合理匹配,设计增加双根排放飘台,充分利用修井机动力,使两套装置动力集成化,实现了带压作业施工双根起下,大幅度减少了现场搬安工作量,缩短了作业时间;双根排放飘台与带压作业装置工作平台一体化设计,安装迅速,运输方便;将原装置远程控制室改为井口操作台,带压操作时各岗位之间沟通及时准确,提高了带压作业的安全性。现场试验及应用结果表明:双根起下4趟管柱比单根起下4趟管柱缩短40 h,每井次搬安可节约20 h,综合施工效率提高16. 7%以上。双根起下的带压作业系统解决了常规带压作业施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石油机械》2019,(12):94-99
根据油气田带压作业对施工过程高效、节能环保和可靠性等需求的逐步提升,研发了一套高集成度的油水井管杆一体化带压作业机。该带压作业机分为基础模块和功能模块两部分,修井过程中,只需在基础模块上更换3~5个功能零件,即可实现抽油杆带压作业功能和油管带压作业功能的双向切换。此外,对作业机的井口结构形式、防喷系统、夹持系统和油路系统等进行了结构改进,使得抽油杆带压作业机和油管带压作业机实现了有机融合,避免了在油井检泵过程中频繁带压调换井口所带来的安全风险,降低了设备成本。该作业机已在江苏油田应用15井次,单井次的施工总时间缩短了6 h以上,缩短占井周期1 d,综合时效提高了40%以上,指标完成率达到100%,单井次的施工总成本降低了27.5%。作业机可同时满足21 MPa以内水井和14 MPa以内油井的带压作业需求,在油田环保作业和修井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带压作业是近年来井下作业技术发展的新亮点,是稳定和提高单井产量的一把利剑。为了加速气井带压作业装备和技术升级,适应勘探开发发展趋势和生产需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组织实施了气井带压作业技术与装备现场试验。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一体化管理,确保现场试验科学安全。依托川渝页岩气大开发机遇,先后实施起下管串、带压钻磨铣等现场试验60井次及隐患井治理13井次,有效保障了致密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效果,实现年增产14400×104m3,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取得显著成效,技术装备实现升级换代,作业实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8.
针对气井带压作业技术在油管内堵塞、起下大直径管串、尾管悬挂等带压作业难题,并采用S-9带压作业装置,对配套工具进行研发,施工流程进行优化,在长庆气田成功进行了4口井的气井带压作业试验,为下一步开展气井带压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带压作业装备控制技术现状及作业过程的安全需求,结合带压作业的工艺、工况及现场作业情况,深入研究了SJDBY160K带压作业装备作业过程中防喷器、卡瓦等带压作业关键设备的操作安全问题,提出带压作业装备作业安全控制技术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设计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带压作业装备安全操作需求,可全面监控作业相关参数,并进行安全预警提示,同时还减轻了工人的强度,提高了带压作业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带压作业全自动化,针对带压装置作业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问题,研制了一套可视化监控装置。介绍了带压作业结构原理、监测系统整体构架及关键技术实现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装置运行状况良好,在带压作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生产中,存在大量的高压水井,难以实现正常的维修作业,导致部分水井停注,影响油井产量和注水开发效果。带压作业技术是利用特殊的修井设备,在油、气、水井井口带压的情况下实现管柱的安全无污染起下作业。通过改进带压作业设备,完善带压作业配套工艺,杏南油田成功实现带压作业技术,保持了地层压力,解决了注水井泄压难,污油污水排放难问题,实现了安全环保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目前石化企业进行带压开孔作业的现状,进行带压开孔作业的一般程序,结合近年来在石化企业带压开孔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两起事故,分析了带压开孔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3.
带压作业技术是在不压井、不泄压的状态下起下油管和油杆的井下作业技术,主要包括管柱内堵塞技术、油套管环形空间密封技术、管柱加力控制技术和系列配套技术。介绍了带压作业装置的结构、性能特点及带压作业堵井工艺。阐述了带压作业技术在扶余、新民和新木等采油厂956口油水井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截至目前应用带压作业技术少放水200万m3,节约注水成本2 000多万元,多产油20万t,产值超过6亿元。最后指出带压作业技术可保护油气藏、维持地层能量、减轻对地面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目前石化企业进行带压开孔作业的现状,进行带压开孔作业的一般程序,结合近年来在石化企业带压开孔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两起事故,分析了带压开孔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带压修井是在不压井情况下进行的井下修井作业,通过工艺实施可以在井下修井作业中不进行压井和放压作业,降低了井下作业造成的储层污染和伤害,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本文就是结合井下修井作业实际,对带压修井作业技术进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带压作业施工效率低和不能起下立柱的问题,研制了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重点设计了带压起下立柱作业平台,将立柱穿过作业平台中部的立柱排放孔立在地面上;三闸板防喷器无线远程控制系统可及时安全地处理井口失控风险;升降液缸差速控制可实现轻载荷时带压快速起下管柱,提高作业效率;油管接箍探测器检测成功率高,为带压作业装置各防喷器组动作提供依据。起下立柱带压作业装置现场应用7井次,与常规作业方式相比,施工效率提高11.5%以上。该装置性能安全可靠,满足井口压力21 MPa、5 000 m以内井深的带压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国内外带压作业装置的技术现状,对带压作业装置关键技术管柱内压力控制、油套环空压力控制和管柱上顶力控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带压作业装置的发展方向,可为带压作业装置的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带压作业在国内各大油田经过近十几年的引入和应用,其技术优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油田公司地层储能、增产、环保作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15年某修井企业在大庆油田带压作业的应用,分析了地质、设备、工具、工艺等方面对带压作业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油管压力控制、配套设备、配合工艺方面的成果,提出了带压作业发展瓶颈突破方向,为疑难复杂井维修、环保作业、带压作业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为油田生产开发起到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内带压作业技术及应用状况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针对国内外油田带压井的作业现状,对国内带压作业装置的第1~4代产品设备性能和对国内外带压作业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安全性、可靠性、作业效率、环保功能和使用寿命方面分析了国内带压作业装置的特点和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苏里格气田修井复产工艺技术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带压作业技术及工艺流程,指出带压作业关键技术为油管内封堵和防喷控制系统。苏里格气田带压作业技术难点有:卡钻、桥塞坐封不严、管柱腐蚀和穿孔、钻具复杂和井内存在2个及以上节流器,对各个技术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指出苏里格气田开发中后期的气井采用带压修井作业进行生产,不仅不污染产层,还能提高并稳定单井日产量,延长气井生产时间;井口带压切割装置的研制成功彻底解决了带压作业复杂钻具起钻难的问题,拓宽了带压作业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