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许文清  龚小见  周欣  梅小萍  陈柏兵 《中草药》2010,41(7):1056-1060
目的研究马兰Kali meris indic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硅胶柱色谱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用各种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马兰的乙醇提取部分分离得到14个脂肪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角鲨烯(1)、正十八烷(2)、正三十一烷(3)、正十九烷醇(4)、正十六烷酸(5)、正十九烷酸(6)、2-三十三酮(7)、正二十六烷醇(8)、正二十烷酸(9)、正四十烷醇(10)、正二十二烷酸(11)、古柯二醇(12)、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3)、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14)。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省沽油嫩芽及花蕾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省沽油嫩芽及花蕾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烷酸正十八烷醇酯(octacosanol hexadecanoic acid ester,1),正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2),β-谷甾醇(β-sitosterol,3),正十六烷酸(bexaclecanoic acid,4),熊果酸(ursolic acid,5),正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省沽油嫩芽及花蕾中分离得到,且均为首次从省沽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花生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劲松  王刚  董超  麻兵继  刘吉开 《中成药》2008,30(3):419-421
目的:研究花生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花生茎叶中分离了11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依次为β-谷甾醇(Ⅰ)正三十一烷(Ⅱ)、大豆皂醇B(Ⅲ)、胡萝卜苷(Ⅳ)、二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Ⅴ)、棕榈酸(Ⅵ)、豆甾烷-3β,6α-二醇(Ⅶ)、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Ⅷ),十八烷酸α-单甘油酯(Ⅸ).结论:除化合物Ⅰ、Ⅳ、Ⅵ外,其它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鱼眼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黔产鱼眼草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活性成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常数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二烷(1)、正二十八烷酸(2)、正二十烷酸甲酯(3)、十六烷酸三十烷醇酯(4)、脱镁叶绿素甲酯(5)、柳穿鱼素(6)、柳穿鱼素-7-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水蓼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薄层色谱和Sephadex LH-20和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蓼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六烷醇(1)、10-二十碳烯酸(2)、6′-O-棕榈酰-β-胡萝卜苷(3)、2-(2-甲基丁酰氧基)乙基-十四酸酯(4)、flaccidine(5)、1-[(12E,16E)-12,16-二十碳二烯酰基]-2-[(E,E)-7,11-十八碳二烯酰基]-3-硬脂酰基甘油(6)、β-谷甾醇(7)和1-十二烷醇(8)。结论:其中,化合物1、5、6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2010,(11)
目的:研究大接骨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分析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接骨丹的树皮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羟基-3-乙基苯酞(2)、3β-甲氧基-豆甾-7-烯(3)、谷甾烷(4)、(E)-对甲基苯丙烯醛(5)、豆甾-7-烯-3-醇(6)、邻,对-二甲氧基苯甲酸(7)、β-胡萝卜苷(8)、熊果酸(9)、正十八烷酸(10)、二十二烷酸(11)、软脂酸(12)。结论:所有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的芴酮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研究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并采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钗石斛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出芴酮类化合物4个,分别为:dengibsinin(1)、nobilone(2)、denchrysan A(3)、dengibsin(4);有机酸酯类化合物3个:阿魏酸二十二烷酯(5)、对香豆酸十四烷酯(6)、对香豆酸癸酯(7);烷醇类化合物2个:正二十四烷醇(8)、正二十六烷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6~9为首次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陶曙红  曾凡林  陈艳芬  沈志滨 《中草药》2015,46(21):3151-3154
目的研究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鸭脚木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23α-三羟基乌索-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1)、3α-羟基乌索-12-烯-23,28-二酸-28-O-α-L-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2)、积雪草苷(3)、葵醇(4)、十八烷醇(5)、二十四烷酸(6)、二十八烷酸(7)、十六烷酸(8)、异香草醛(9)、香草醛(10)、2-羟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11)。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鹅掌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4~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卵叶远志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研究卵叶远志Polygalasibir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运用1H-NMR和13C-NMR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1)、2α,3β,19α-三羟基乌索-12-烯-23,28-二羧酸(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3,28-二羧酸(3)、3β,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4)、邻羟基苯甲酸(5)、间二羟基苯甲酸(6)、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7)、正三十一烷(8)、正三十烷醇(9)、正十八烷酸(10)、α-十四烷酸甘油酯(11)和α-二十二烷酸甘油酯(12)。结论化合物1~4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区别于常规远志皂苷元的三萜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6,(12)
目的:研究藏药宽筋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结合波谱方法分离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筋藤中分离纯化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熊果酸(2)、没食子酸(3)、对羟基苯甲酸(4)、异鼠李素(5)、p-香豆酰-多巴胺(6)、二十四烷酸(7)、二十八烷醇(8)、十九烷醇(9)、十八烷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1~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Zeng XJ  Hu Y  Wen XQ  Hong AH  Cen YZ 《中药材》2012,35(2):223-225
目的:研究瑶药铁包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铁包金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六烷酸(1)、正十八烷酸(2)、β-谷甾醇(3)、豆甾醇(4)、羊齿烯醇(5)、大黄酚(6)、大黄素甲醚(7)、floribundiquinone D(8)、2-乙酰大黄素甲醚(9)。结论:化合物1~4、7~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黑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文杰  牙启康  陈家源  谭晓  黄艳  李晓华  周斌 《中草药》2012,43(6):1079-1081
目的研究黑草Buchnera cruci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黑草中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香叶木素(3)、β-胡萝卜苷(4)、β-谷甾醇(5)、甘露醇(6)、正二十七烷醇(7)、植醇(8)、二十九烷(9)、棕榈酸(10)、2-十八碳烯酸(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程忠泉  杨丹  马青云  义祥辉  胡江苗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2,43(10):1916-1919
目的 研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corymbolol (1)、β-corymbolol (2)、1β,6β-二羟基-桉叶烷-4(14)-烯(3)、麦角甾醇(4)、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E,8E)-2-(2R-羟基-十六酰氨)-十八烷二烯-1,3-二醇(5)、1,2,3-(2E-十一烯酸)-甘油三酯(6)、二十六烷酸α-单甘油酯(7)、1-棕榈酸甘油酯(8)、1,1’-软脂酸乙二醇酯(9)、正三十四烷酸(10)、β-谷甾醇(11)、胡萝卜苷(12).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2)
目的:研究猪腰豆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猪腰豆藤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常数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猪腰豆藤中共分离纯化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1)、β-谷甾醇(2)、7α-羟基-β-谷甾醇(3)、羽扇豆醇(4)、原儿茶酸(5)、反式丁烯二酸(6)、棕榈醇(7)、正二十一烷醇(8)、1-正十六酸甘油酯(9)、十八碳酸-(2′,3′-二羟基)甘油酯(10)。结论: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猪腰豆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鉴定对叶豆Cassia alata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正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1DNMR,IR,UV,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圣草素(1),山柰酚(2),槲皮素(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葡萄糖-(6→1)-O-葡萄糖苷(6),17-羟基三十四烷(7),正三十二烷醇(8),正三十醇(9),棕榈酸二十六酯(10),硬脂酸(11),棕榈酸(12).结论:除化合物1,2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对叶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金铁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陈华国  李明  龚小见  周欣  田园 《中草药》2010,41(2):204-206
目的研究金铁锁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金铁锁中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尿囊素(1)、D-3-O-甲基肌醇(2)、正十八烷酸(3)、豆甾醇(4)、正二十六烷醇(5)、大豆脑苷Ⅰ(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α-菠甾醇(9)、鸢尾苷(10)、环(丙-丙)(11)。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匙羹藤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匙羹藤果实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正二十九烷(1)、香树脂醇桂皮酸酯(2)、3β-24-methylene-9,19-cyclolanostan-3-ol(3)、羽扇豆醇桂皮酸酯(4)、β-谷甾醇(5)、豆甾醇(6)、豆甾醇-3-O-葡萄糖苷(7)、牛弥菜醇A(8)、3β,8,12β,14β,17,20-hexahydroxy-14β,17α-pregn-5-ene(9)。结论:其中,化合物1~3、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川楝皮乙酯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小孔树脂(MCI)柱色谱、ODS反相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川楝皮乙酸乙酯层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川楝皮乙酯层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meliastatin 3(2)、toosendanone A(3)、24-甲基-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2S,3S, 4R,10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0-十八烷-1,3,4-三醇(5)、(+)-儿茶素(6)。结论: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楝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的低极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C_(18)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益母草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叠烯类化合物2个:(-)-十九碳-5,6-二烯酸甲酯(1)、十八碳-5,6-二烯酸甲酯(2);饱和脂肪族化合物4个:二十一烷酸(3)、花生酸(4)、二十七烷酸(5)和肉豆蔻酸甲酯(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益母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益母草叠烯酸酯A,化合物2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0,(7)
目的:研究了哥王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对了哥王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用波谱技术结合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了哥王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1)、芦荟大黄素(2)、山奈酚(3)、29-廿九内酯(4)、正十八烷醇(5)、β-谷甾醇(6)。结论:化合物2、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