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的结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注入水、边水等)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1^下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减缓原油产量递减速度、控制无效注水量,要对老井实施大量的增油降水措施。在实施某种措施时,除了要研究其技术可行性外,还应研究采取该措施后经济上是否合理。采用盈亏平衡与油藏工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给出了油井堵水措施经济界限,并根据D油田P地区高含水期老井开发特点,对其不同油价下堵水降水量与增油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项将化学剂吞吐与油井堵水相结合的新技术。该结合技术由吞吐剂技术、油井堵剂技术和工作液注入技术组成。其核心是先后向地层注入吞吐剂和油井堵水剂 ,使后者将前者封存在高渗透层中 ,随后前者被沿高渗透层迫近油井的水 (注入水、边水等 )带至含油饱和度较高的中、低渗透层将油驱出 ,从而达到提高油井产量并降低产液中含水率的目的。介绍了工作液配方的确定、用量计算、注入顺序和将工作液过顶替入地层等技术步骤。该项技术已在濮城油田S下1油藏的油井成功地进行了试验 ,证实了该结合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笼统堵水调剖作业中非目的层受到伤害的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对于多层油藏,若不对非目的层进行保护,则堵液对其伤害是很大的,从而使措施失去效用利用凝胶体系在低渗层表面形成快速堵塞的原理,采用一种成胶和破胶时间均可控的暂堵凝胶体系,与后续注入的堵剂体系配套使用,岩芯流动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使绝大部分堵液进入高渗层,从而大大减少对非目的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福麟教授主持的、戴彩丽博士和王业飞博士后等人参加完成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方法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中石化股份公司何生厚副总工程师等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开发过程中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成果是科研人员在分析目前油井堵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新概念,包含了油井区块整体堵水、深部堵水、选择性堵水、不同来水堵水和与其他措施结合的油井堵水5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6.
从渗流力学基础理论出发,利用压力恢复曲线,建立数学模型并推导出计算油井堵水的决策指数fPBD的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影响堵水油井选择的含水上升率指数和剩余油饱和度两个因素,运用综合模糊评判方法求取油井堵水综合决策值,对需堵水的油井进行选择。对垦东521区块某小块7口油井进行堵水选井决策。结果表明:fPBD与水相渗透率相关,可以作为堵水油井决策的依据;该决策选井方法考虑因素完善、数据易取、决策准确,与成功的经验选井方法得出结果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改性聚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配以交联剂和稳定剂,制得选择性堵水剂DQ-2.优选出选择性堵水剂DQ-2的最佳配方:0.6%改性聚丙烯酰胺+0.6%交联剂+0.03%稳定剂.采用瓶试法成胶实验和岩心流动实验评价了DQ-2体系的各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DQ-2堵水剂耐温30~70℃;抗矿化度性能良好,对K+和Na+的容忍度可以达到10 000 mg/kg,对Ca2+和Mg2+的容忍度可以达到5 000 mg/kg;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堵水率达到90%,突破压力梯度大于10 MPa/m,堵油率小于30%,突破压力梯度低于1 MPa/m,具有较好的油水选择性.DQ-2体系的这些性能指标均达到了长庆油田现场应用的要求,实现了对水淹油井的有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型相对渗透率调节剂,研究了RPM 在不同润湿性砂子上的静态吸附以及选择性堵水
性能。实验结果表明:RPM 在油砂和石英砂上均发生单层吸附,且石英砂上的静态吸附量(1 110 μg/g)是其在油砂上
的吸附量的2 倍以上;吸附剂表面润湿性和聚合物链节的带电性是影响吸附量的两个重要因素;RPM 的吸附可以使
油湿石英表面(105°)转变为弱水湿(72°);采用了岩芯驱替实验研究RPM 的选择性堵水能力:油、水相残余阻力系数
随着渗透率、温度以及矿化度的增加而下降,聚合物吸附层的膨胀/收缩是RPM 选择性堵水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针对新北油田垦东区块气井管柱积液严重、排液措施效果不理想、气井严重出水的问题对气井出水进行选择性封堵研究。针对气藏不同水侵类型选用冻胶堵边水、泡沫冻胶隔板堵底水,利用"选择性注入工艺+N2打通道技术"达到选择性堵水的目的。室内优选冻胶配方为0.4%聚合物+0.3%交联剂,评价岩心封堵率大于97%;实验室通过"气驱(测渗透率)-冻胶(注入冻胶封堵)-气驱(测渗透率)"方法评价氮气疏通气体渗流通道效果,疏通后冻胶对气相封堵率小于30%,岩心的渗透率逐渐恢复。在新北油田KD481B-9井进行矿场试验,验证了气井选择性堵水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 ,油井含水率普遍升高 ,甚至水淹 ,严重影响油田生产 ,研制出 SD选堵剂 ,并进行了性能评价和室内模拟试验 ,结果表明 SD选堵剂具有好的油溶性 ,成胶时间和软化温度可调 ,堵水率达 98%以上 ,堵油率 1 0 %左右 ,封堵强度可达 1 5MPa/m以上 .现场应用表明 :该堵剂选堵效果明显 ,能起到好的增油降水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薄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控制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常规底水油藏采用射孔建立底水隔板控制底水锥进。针对薄层底水油藏的底水锥进提出了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冻胶型选择性堵剂的选择性注入和由工作液与原油的密度差而产生的重力分异作用形成隔板,控制底水锥进。在隔板建立中,选择性堵剂、高密度盐水和过顶替液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薄层底水油藏不射孔建立底水隔板控制底水锥进的过程。现场应用证明,该方法可以解决陆梁油田的薄层底水油藏底水锥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膨胀颗粒与甲叉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堵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砂岩微观孔隙模型实验方法,对TP-920膨胀固体颗粒与甲叉基聚丙烯酰胺复合堵剂在双重孔隙介质油层中的封堵机理进行了实验观察研究。通过实验现象观察结合油田现场化学堵水效果分析得出,该类化学堵剂的封堵机理和堵水效果主要表现为:携带液的吸附水膜机理和固体颗粒膨胀后对储层微裂缝及大孔道的物理堵塞机理,由此而产生的驱替—封堵效果对双重孔隙介质油层的化学堵水具有更加理想的控水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水射流深穿透射孔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压水射流技术是切割破岩、清洗除锈、油田增产的新技术。在分析钻井侵入带和常规聚能射孔压实带对油井产量影响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压水射流定向深穿透射孔的油井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高压高速射流技术 ,可以切割破岩、减轻近井地带应力集中和穿透近井污染带 ,其结果可以使油井获得增产增注。讨论了该技术用于定向射孔压裂进行油藏改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复合交联剂由高价有机金属盐、 碳酸衍生物及造纸废液中低价有机金属盐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该复合交联剂具有交联时间可调、 交联强度可控的特点。重复实验数据表明,高价金属盐与碳酸衍生物或低价有机金属盐单独作用时交联性能较差,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复合使用时聚合物(如水解聚丙烯酰胺)凝胶时间可调(1~60h)、凝胶强度可控[(5~50)?04mPa?s],表现出突出的延缓凝胶作用效果,便于现场施工过程控制和提高成功率。机理分析认为,诱导作用是复合交联剂起延缓交联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控水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上油田采油特点,分析了海上油田控水的迫切性。海上油田产出水主要来源于注入水、边水和底水。为了提高采收率,任何形式的产出水都要控制。海上油田控水技术由注水井调剖技术和油井堵水技术组成,这两项技术都由措施必要性:划断、堵剂选择、堵剂用量计算和堵剂放置工艺等技术组成。海上油田调剖堵水成功的矿场试验说明,海上油田控水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出水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底水稠油油藏物理及数学模型,利用Green函数、Newman乘积方法和叠加原理推导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非均匀产液的压力响应解析解,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产液试井井底压力解.通过绘制水平井分段试井典型图版,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及分析,进而得到不同生产段长度、生产段数目、生产段位置分布、流量分布等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并绘制相关解释图版.矿场应用实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