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多学科协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临床上较少见,仅占脑肿瘤的1%和结外NHL的1%~2%,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PCNSL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上无特异性,非手术难以确诊。目前公认比较有效的治疗是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为主的化疗再附加或不加(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全脑放疗。手术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对明确诊断十分重要。虽然PCNSL病人的预后还不乐观,但近十年来,临床治疗效果已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已达到3年以上,5年生存率达到40%。由于PCNSL的治疗与神经系统其它肿瘤不同,我们还需要在探讨PCNSL的临床(非手术)鉴别诊断、深入研究PCNSL的分子病理特点以及多学科的协作治疗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Hu Y  Feng FY  Shi YK  Zhou LQ  Gu DZ  Wang QL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6):375-37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的合理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8例PCNSL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 ,运用SPSS 1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8例PCNSL患者中 ,男性 18例 ,女性 10例 ,中位年龄 5 2岁。全组中位生存期 (MST) 2年 ,5年生存率 2 1.4 % ;单病灶 19例 ,多病灶 9例。病理检查为B细胞来源者占 78.6 % (2 2 / 2 8) ,病理类型以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为主。依国际工作分类 (WF) ,中度恶性占 5 7.7% (15 / 2 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病灶的单发或多发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P =0 .0 4 17)。对B细胞来源、WF高度恶性及多病灶的PCNSL患者 ,合并化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其中合并非常规化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化疗疗效(P =0 .0 191)。结论 PCNSL较一般的NHL具有独特的预后因素 ;化疗在PCNSL的综合治疗中极为重要 ,临床应尽可能采用非常规的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或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发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应用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资料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收集PCNSL初发病例64例,中位年龄54.9岁,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单发62 %(40/64),深部病变占54 %(33/61)。在我科诊治的具有完整治疗资料的患者26例,其中19例患者初始治疗为单纯化疗,6例为全颅放疗(WBRT)后1个月进行化疗,1例患者初治时仅行WBRT。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血红蛋白≥9 g/L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血红蛋白<9 g/L患者。年龄>60岁、性别、体能状态、病变部位等因素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应用含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或替尼泊苷的方案化疗者的预后优于未使用者,化疗联合放疗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χ2=3.24,P=0.07),应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等与预后关系不大;多因素分析提示HD-MTX是影响PCNSL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有利因素,颅内病灶部位、病灶的多少、是否联合放化疗等均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PCNSL预后较差,应用HD-MTX、替尼泊苷等药物可改善患者的预后,贫血尤其中重度贫血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998年7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6例PCNS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多数被误诊为转移瘤或其他肿瘤;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占位性病变,形态不规则,MRI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瘤周轻度水肿,两者增强扫描后肿物均匀强化;B细胞肿瘤5例(83.3 %)。全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显微镜下全切除术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化疗1例,放疗2例。生存期为5个月~3年7个月。结论 PCNSL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极易误诊,确诊需病理学检查,术后需行化疗及放疗,该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是临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CNSL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1例PCNSL的临床资料.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73:1;其中50岁以上患者44例(62.0%),平均年龄52岁;就诊时间在1个月内者51例(71.8%);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颅内压力增高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体征;单发病灶47例(66.2%);MRI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信号,大多数病灶显像增强后呈明显强化;所有病例病理均为B细胞性.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病程短,单发病灶多见,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策略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  于顺江 《癌症进展》2011,9(1):72-7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极其少见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病变可累及大脑、脑膜和脊髓。目前认为PCNSL是一种先天性、医源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相关的特异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PCNSL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手术一般仅限于对本病的诊断。PCNSL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化疗、以及放疗等皆非常敏感,完全缓解率较高。但PCNSL的预后却远不如其他同期别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此病稀少,目前缺乏大规模系统的随机临床研究数据,加之临床未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于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临床上较罕见,仅占脑肿瘤的1%和结外NHL的1%-2%。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部位特殊,现有NHL的预后因素和治疗原则不适用于PCNSL。PCNSL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后因素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共识,使PCNSL中位生存期由早年单纯放疗的13-16个月增加到目前综合治疗的30-36个月,疗效有较明显提高。本文着重于评述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PCNSL预后因素的确立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目前PCNSL一般采用化疗和放疗联合的治疗措施,手术仅起到诊断作用。化疗在治疗PCNSL中不可缺少,但CHOP方案对PCNSL几乎无效。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是最有效的药物,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是另一个常用的有效药物,鞘内给药有助于预防脑脊髓膜的肿瘤种植。PCNSL对放疗高度敏感,但单纯放疗复发率高,远期疗效差,放疗应在化疗完成后进行,多常用全颅加侵犯野放疗。为降低化放疗的远期神经毒性,有人尝试采用单纯化疔治疗PCNSL,对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放疗延迟至复发后再进行,远期疗效有待确定。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也试用于治疗PCNSL,取得一定效果。目前全身HD—MTX、化疗后放疗的次序、年龄和PS是PCNSL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因此,采用含HD—MTX或/和HD—Ara—C等的联合化疔,同时鞘内注射MTX、Ara—C和地塞米松(DXM),结合颅脑放疗是现阶段治疗PCNSL最常用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组织类型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甲状腺淋巴瘤的类型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 WHO2 0 0 0年淋巴肿瘤分类方案 ,光镜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肿瘤进行分类 ,根据类型分为高度和低度恶性两组 ,结合临床和其他病理学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2 2例中 MZBL 6例和 FCL 1例 ;DL BCL1 5例。与低度恶性组比较高度恶性组更常见肿瘤浸润周围组织 ,临床分期较晚 (P<0 .0 5和 P<0 .0 1 )。肿瘤周围组织呈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常见 (1 7/ 2 2 ,77% )。结论 :甲状腺淋巴瘤的类型是异质性 ,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将甲状腺淋巴瘤统称为黏膜相关淋巴瘤易使临床医师发生误解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少见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该病病理上为广泛浸润整个脑实质、脊髓及软脑膜等多个部位的弥漫性病变。PCNSL的发病机制不明。大剂量甲氨喋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放疗结合甲氨喋呤鞘内注射能明显改善其疗效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免疫表型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LCA、L26、CD79、UCHL-1、CD3、CD30、CD68、免疫球蛋白κ及λ轻链、S-100蛋白及GFAP在14例PCNSL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PCNSL的肿瘤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基本一致,但无淋巴滤泡形成。瘤细胞有明显围绕血管现象,呈“袖套”样分布。免疫组化标记所有病例LCA、L26及CD79阳性,5例λ轻链阳性,其余抗体标记阴性。结论 PCNSL均来源于B细胞,瘤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围绕血管浸润,免疫组化检测LCA阳性、GFAP阴性可作为PCNSL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率近年呈逐渐上升趋势。1929年Bailey首次作为周皮肉瘤报道,后来又被命名为网状组织细胞肉瘤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瘤等,反映了不同作对其组织发生及病变性质的认识不同。随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近来对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近数十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部位特殊,现有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和常规治疗方案不适用于PCNSL。PCNSL发病率低,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后因素和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但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治疗上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含大剂量MTX的全身化疗结合放疗使PCNSL中位生存期有较明显提高。本研究目的是了解PCNSL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评价VM26/Ara—C/HD—MTX方案加放疗治疗PCNSL的疗效与毒性,寻求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3年我院13例PCNSL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VM26/Ara—C/HD—MTX加鞘注方案治疗5例PCNSL。结果:13例PCNSL,男性6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47岁。病理类型83%为弥漫性B细胞性。1例单纯手术切除,12例综合治疗。中位随访15个月,死亡5例,尚未达到中位生存期。5例以VM26 HD—Ara—C HD—MTX加鞘内注射MTX Ara—C DXM化疗,随后加全脑放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CR)率80%。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占30%,感染占3%,未发现明显的神经毒性。结论:手术在PCNSL中起诊断作用,术后加化/放疗等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VM26 HD—Ara—C HD—MTX方案近期疗效高,毒性可以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可分为非免疫抑制和免疫抑制两种类型,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较差。目前放疗方法是全脑照射40~45Gy后,肿瘤原发部位局部推量到60~65Gy。化、放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MTX静脉和鞘内化疗后再给予全脑放疗不会增加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最佳的治疗方式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讨。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发病率近年来上升明显,如何提高其治疗效果备受关注。随着放疗策略和化疗策略的改变以及新化疗药物的应用,PCNSL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18.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大多发生于颅内,约占颅内肿瘤的1%~3%,75%为弥漫性B大细胞淋巴瘤。本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我院1980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6例,术前误诊率100%,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2~62岁;病程12天至10个月。临床表现:头痛4例,偏瘫1例,截瘫1例。发生部位:左额顶部3例,左领部及枕部1例,右顶枕部1例,T。、T。-,、T;。脊髓节段水平1例。脑积液检查:蛋白升高,6例均未找到肿瘤细胞。4例作血清H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侵犯(CNSL)的认识。方法 报告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病理类型、治疗经过及影像报告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病理类型均为中高度恶性,均出现脑实质侵犯,1例尚合并脑膜侵犯,2例出现于病情完全缓解后。结论 对具有中枢神经系统侵犯高危因素的NHL,在有效控制全身淋巴瘤的基础上,有必要早期进行脑脊液、影像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无症状CNSL患者,同时给予预防性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少见的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该病病理上为广泛浸润整个脑实质、脊髓及软脑膜等多个部位的弥漫性病变.PCNSL的发病机制不明.大剂量甲氨喋呤为主的联合化疗、放疗结合甲氨喋呤鞘内注射能明显改善其疗效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