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的表达及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6例肺癌患者(肺癌组)、60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60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的表达;肺癌组还检测了化疗前后第3、7和20天外周血CD+3、CD+3 CD+8、CD+3 CD+4、Th/Ts、CD+16 CD+56 的表达。结果 肺癌组CD+3、CD+3 CD+4、Th/Ts、CD+16 CD+56表达明显降低[(54.23±10.37)%、(34.23±8.03)%、1.35±0.20、(25.18±4.34)%],与肺结核组[(63.09±9.19)%、(39.46±12.74)%、1.51±0.41、(26.45±3.96)%]和健康对照组[(69.68±8.31)%、(42.31±13.29)%、1.89±0.48、(29.44±2.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 CD+8 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化疗组中,化疗缓解组化疗后第3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1),而CD+3 CD+8表达显著升高(P<0.01);第7天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化疗前水平;第20天CD+3、CD+3 CD+4、Th/Ts和CD+16 CD+56 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而CD+3 CD+8表达显著降低(P<0.05)。化疗未缓解组化疗前后各项指标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肺癌组中,ⅢA期、ⅢB期与ⅠA期比较、淋巴结转移N3组与N0组比较,CD+3、CD+3 CD+4、CD+3 CD+8、Th/Ts和CD+16 CD+56 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病理分型间各项指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动态监测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有助于评估患者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且治疗有效的DLBCL患者47例,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第2个周期、第4个周期结束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经流式细胞术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比较化疗前与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水平的差异,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进行比较。结果 DLBCL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3、CD+4、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70.04±8.87)%、(42.79±6.06)%、(1.68±0.59)%、(14.40±6.02)%]较健康对照组[(63.89±6.67)%、(32.72±5.77)%、(0.85±0.25)%、(9.95±5.24)%]低(P<0.05),而CD+8细胞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27.21±6.54)%比(39.92±7.11)%](P<0.05)。DLBCL患者组化疗第4个周期外周血CD+3、CD+4、CD+4/CD+8表达水平与化疗第2个周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该组患者化疗第4个周期CD+3、CD+4、CD+8、CD+4/CD+8、NK细胞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初治DLBCL患者体内存在着免疫抑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可作为反映DLBCL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较好参数,在临床上可用于免疫功能的监测,为DLBCL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 CD+25 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 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 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 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 CD+25 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 CD+25 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 和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对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集60例肺癌术后患者化疗前1天及化疗后第10天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以及CD3+、CD4+、CD8+T、NK细胞占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CD8+T比值。结果化疗前NSCLC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Ⅳ期患者调节T细胞比率明显高于Ⅲ期患者(P〈0.05)。化疗后NSCLC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T细胞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化疗前后不同病理分型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细胞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CD8+T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例(28.129±10.900)%较化疗前(24.876±6.631)%升高(P〈0.05)。化疗后CD4+/CD8+(1.506±0.691)较化疗前(1.680±0.704)降低(P〈0.05)。结论肿瘤负荷可显著促进肺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分化,化疗后肺癌患者Treg细胞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外周血CD+3 CD-4 CD-8 T细胞(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ALL患儿及24例健康小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及CD+3 CD+8 T细胞水平。结果 DNT细胞、CD+3 T细胞、CD+3 CD+4 T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93±3.75)%比 (8.19±3.21)%(t=3.4,P<0.01);(49.99±11.70)%比(64.13±11.39)%(t=4.1,P<0.01);(28.30±7.56)%比 (34.61±6.43)%(t=3.2,P<0.01);而CD+3 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为(31.19±9.89)%比(24.33±4.24)%(t=3.1,P<0.01)。结论 ALL患儿外周血DNT细胞及T亚群的变化提示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ALL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检测来探讨化疗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组对照研究,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实验组)41例,分别在化疗前及化疗2 个周期结束后10d 两次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数目。正常健康组35例(对照组)。 对相关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健康组相比,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CD3+、CD4+比例和CD4+/CD 8+比值及NK细胞明显下降,CD8+比例及CD4+CD25+调节性T 细胞(Tregulatory cells ,Treg )明显升高(P<0.05)。 经过2 个周期的化疗治疗,化疗有效组化疗后CD3+、CD4+比例、NK细胞比例、CD4+/CD 8+比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比例、CD4+CD25+Treg 明显下降(P<0.05)。 化疗有效组化疗后除CD4+、CD8+比例外,其他指标与正常健康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化疗后CD4+比例、CD8+比例、CD4+/CD 8+比值、NK细胞数目比化疗前则进一步下降(P<0.05)。 结论: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NK细胞明显下降。有效化疗可通过杀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轻肿瘤负荷,减少CD4+CD25+Treg ,排除某些免疫抑制因素;改善了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无效患者其细胞免疫功能则继续恶化。通过检测患者的T 淋巴细胞各亚群及NK细胞数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比率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5例健康人、41例初诊NHL患者、16例CTOP方案化疗后完全缓解后的NHL患者及25例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单位体积内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数量和CD+4 T细胞,计算CD+4 CD+25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结果 初诊NHL患者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的比率为(7.54±2.31)%,高于健康者的(4.13±1.25)%(P<0.05);化疗完全缓解后NHL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的比率为(6.26±2.28)%,低于初诊化疗前患者的(7.54±2.31%)(P<0.05)。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患者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的比率为(7.85±2.12)%,高于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比率(6.26±2.28)%(P<0.05)。结论 化疗缓解后的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的比率较化疗前及化疗未缓解的患者降低,提示CD+4 CD+25 T细胞/CD+4 T细胞的比率可能与NHL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 CD 56+和CD3+CD16+ 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 结果: 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 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 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 结论: 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水平与难治性淋巴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60例初治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NK细胞的活性,化疗后随访分为难治组30例、有效组30例,以20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淋巴瘤患者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低(30.17±8.63与46.52±1.39,t=12.218,P<0.05;0.86±0.45与1.64±0.05,t=11.225,P<0.05;12.39±7.08与19.29±0.84,t=6.365,P<0.05),CD+3、CD+8细胞数比健康对照组高(76.14±10.71与70.48±1.44,t=-3.439,P<0.05;40.28±14.03与28.35±0.73,t=-5.625,P<0.05)。难治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4/CD+8、NK细胞数比有效组低(27.70±7.81与33.13±8.82,t=2.163,P=0.036;0.67±0.27与1.10±0.52,t=3.272,P=0.003;9.87±6.60与15.40±6.58,t=2.771,P=0.008),而CD+3、CD+8 细胞数比有效组高(79.67±8.18与71.91±12.00,t=-2.540,P=0.015;44.70±13.99与34.98±12.41,t=-2.416,P=0.020)。结论 淋巴瘤初治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对判断、预测容易转归为难治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复发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行多西他赛一线化疗的复发MBC患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评价疗效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16+56+自然杀伤细胞(NK)、CD3+/CD16+56+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CD28+T淋巴细胞]比率,并进一步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对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结果34例患者化疗后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比率均较化疗前下降(P=0.002、0.044、0.006),下降平均比率分别为2.2%、4.7%、3.1%。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CD19+B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年龄≤54岁的患者小(P=0.031);中位OS﹥3.6个月的患者CD3+总T淋巴细胞下降比率较中位OS≤33.6个月的患者小(P=0.038)。结论多西他赛化疗后MBC患者外周血总T、B淋巴细胞比率下降,免疫功能降低,而相对保留较好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自体和半相合异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成组匹配原则将病例分为3组: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自体CIK组),半相合异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异体CIK组),单纯化疗组。观察自体和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比较各治疗组治疗前后体内T细胞亚群变化,并对3组的临床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FCM检测结果显示,自体与异体CIK组CIK细胞输注后CD+3、CD+4/CD+8比值、NK细胞(CD-3 CD+56)和CIK细胞(CD+3 CD+56)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自体CIK组治疗前分别为(47.2±10.1)%、1.0±0.1、(15.1±2.7)%、(0.7±0.2)%。治疗后分别为(58.8±12.3)%、1.3±0.2、(24.6±7.1)%、(3.8±2.2)%;异体CIK组治疗前为(49.4±11.4)%、0.9±0.2、(14.8±3.2)%、(0.9±0.3)%,治疗后为(57.3±9.2)%、1.4±0.3、(25.4±6.7)%、(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0、19,均P<0.05),而单纯化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临床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自体及异体CIK细胞治疗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7 %、28.6 %和64.3 %、71.4 %)均稍高于单纯化疗组(21.4 %、57.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85、χ2=41.24,均P>0.05)。结论 自体或半相合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好、毒副作用低,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肿瘤辅助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激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在晚期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集22例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22例RCC Ⅳ期患者\[男性1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60.8岁(21~79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制备成DC-CIK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DC-CIK细胞中CD3+T、CD8+T、CD4+T、NK(CD3-CD56+)和NKT(CD3+CD56+)细胞的比例,MTT法检测DC-CIK细胞对白血病K562细胞(对NK细胞敏感)和肾癌786-0细胞(对NK细胞不敏感)的杀伤活性。受试患者于常规治疗(手术+化疗+放疗/细胞因子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DC-CIK细胞治疗,每次静脉回输细胞数约(5.0±0.5)×108个,5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疗程开始前与结束后1周内监测患者外周免疫学指标(淋巴亚群、细胞因子谱),严密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DC-CIK细胞组成为CD3+细胞占(86.92±5.32)%、CD3+CD8+CD56+(NKT细胞)占(52.04±7.33)%、CD8-CD56+(NK细胞)占(785±315)%,DC-CIK细胞对786-0细胞和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率相仿(效靶比为3∶1时,杀伤率分别为(16.5±1.7)%和(18.4±1.9)%,P=0.014)。患者接受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3-CD56+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外周血中IL-2、IL-12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均P<0.05),而TNF-α 和IL-10变化不明显(均P>0.05)。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发热,持续4~6 h恢复,1例出现短期乏力。结论:DC-CIK细胞体外能有效杀伤786-0细胞和K562细胞。 输注后可提升部分RCC患者免疫水平,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晚期RCC患者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晚期肺癌患者化疗5个周期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TIM3、PD-1、CTLA-4)的变化。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3例初治晚期肺癌患者化疗5个周期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的表达变化。并与23例健康志愿者作对比。  结果  化疗前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化疗后19例临床疗效评价为PR或SD的患者, 其外周血CD4+TIM3+T淋巴细胞、CD8+TIM3+T淋巴细胞、CD4+PD-1+T淋巴细胞、CD8+PD-1+ T淋巴细胞比例在化疗5个周期中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CD4+CTLA-4+T淋巴细胞、CD8+CTLA-4+T淋巴细胞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与化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有效的化疗可降低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表达, 改善肿瘤对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恶性血液病患者在不同疾病状态下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初治(76例)、缓解(55例)、复发(22例)、移植后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时的外周血进行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检测,同时选用5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各组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分别为:健康对照组 (4.00±1.14)%,恶性血液病初治时(4.15±0.53)%,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时(4.72±2.12)%,恶性血液病复发时(14.21±4.13)%,移植后发生Ⅱ度以上aGVHD时(0.75±0.21)%;复发时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明显升高,同初治及完全缓解时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移植后发生aGVHD时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下降,同初治及完全缓解时及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恶性血液病初治时及完全缓解时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血液病初治时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同完全缓解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监测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对预测恶性血液病复发及移植后Ⅱ度以上的aGVHD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LAK/IL-2肝动脉灌注与栓塞化符合用及单纯栓塞化行治疗前后机体免疫状态,即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TNF及自身LAK细胞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3升高,CD4/CD8比值下降;sIL-2R及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LAK/IL-2肝动脉灌注即过继免疫与栓塞化疗合用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升高(P<0.01),CD3下降(P<0.01)、CD4/CD8比值升高(P<0.01)sIL-2R水平下降(P<0.01),TNF水平亦下降,自身LAK细胞活性增强(P<0.01);单纯栓塞化疗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 基于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肝癌切除术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肝包膜下植入肝癌组织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原位肝癌SD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低、中、高剂量组(DL组、DM组、DH组),每组6只大鼠。右美托咪定组大鼠于麻醉诱导前15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插管后,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至实验结束,对照组则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前(T0)、术后2d(T1)和术后5d(T2)采集尾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计算CD4+/CD8+;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及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T2取血后,处死大鼠,观察脾组织病理变化,并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脾组织中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在T1和T2时,DH组CD3+、CD4+T细胞数量均比C组显著提高(T1:45.80±8.95 vs 26.03±8.45,P<0.05;19.73±3.23 vs 10.00±2.95,P<0.01;T2:45.70±5.41 vs 23.77±5.98,15.30±3.15 vs 8.73±2.80,P均<0.05),CD8+ T细胞数量则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IL-2、IL-17A和IFN-γ水平显著提高(T1:53.72±1.32 vs 51.89±1.19,P<0.05;225.16±2.46 vs 216.80±2.77,P<0.01;1 556.02±20.72 vs 1 528.55±19.77,P<0.05;T2:53.30±1.35 vs 49.93±1.28,P<0.01;223.57±2.55 vs 211.42±2.61,P<0.01;1 553.81±21.24 vs 1 524.72±15.65,P<0.05),IL-10水平降低(T1:145.56±1.50 vs 155.36±1.19;T2:148.51±1.39 vs 166.26±2.12,P均<0.01)。与T0时比较,各组在T1、T2时CD3+、CD4+T细胞数量均降低,CD4+/ CD8+升高,CD8+T细胞数量升高。T2时,C组和DL组的IL-2、IL-17A水平均显著降低(C组:49.93±1.28 vs 56.02±0.98,211.42±2.61 vs 226.77±2.59,P均<0.01;DL组:50.77±0.83 vs 55.02±1.13,P<0.01;219.67±2.03 vs 225.82±2.64,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166.26±2.12 vs 146.28±1.50,155.40±1.57 vs 143.59±1.19,P均<0.01),各组在T1、T2时IFN-γ水平无显著变化。病理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脾脏中成熟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白髓面积相对扩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下调TLR4、MyD88和NF-κB p65的表达。[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原位肝癌切除术大鼠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通过阻碍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腔内DC-CIK回输、腔内化疗对恶性胸水中淋巴细胞亚群及VEGF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胸水中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胸水中VEGF的变化。结果(1) DC-CIK治疗组,胸水中CD3-CD16+CD56+NK细胞、CD3+CD16+CD56+T细胞、CD8+CD28+T细胞较治疗前升高(P值均<0.05);上清液中VEGF浓度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P>0.05)。 (2)化疗组,胸水中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4+ CD25+T细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上清液中VEGF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胸腔内DC-CIK回输通过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发挥作用;胸腔内化疗可通过改善局部免疫抑制状态及降低VEGF水平控制胸水。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自然杀伤(NK)细胞、T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细胞(Th)1、2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肺癌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肺癌患者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CD+3、CD+4、CD+8 T细胞及NK细胞均较术前降低[(52.6±4.2)%、(31.2±1.3)%、(23.8±3.5)%],而CD+4 CD+25 CDlow127调节性T细胞水平则较术前明显增高[(10.6±2.1)%]。肺癌患者术后TH1亚群细胞因子较术前明显降低[(8.62±0.93)%、(6.83±1.35)%、(6.34±1.02)%],而TH2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则较术前升高[(2.87±0.38)%、(2.87±0.76)%、(2.46±0.48)% ]。结论 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NK细胞和Th1、Th2亚群细胞因子的监测是反映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对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后热化疗对膀胱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被随机分为热化疗组和化疗组。热化疗组 3 0例 ,于术后 1周行膀胱腔内射频热化疗。化疗组 2 8例 ,术后 1周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2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3 0例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CD+ 3 、CD+ 4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CD+ 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升高。热化疗后CD+ 3 、CD+ 4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 ,CD+ 8T淋巴细胞百分数下降。单纯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无明显改变。结论 射频热化疗对膀胱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正权  张祺箐  王莉 《中国肿瘤》2014,23(5):417-420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f方法]219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单纯化疗组和中药联合化疗组,对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单纯化疗组94例化疗后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比例与化疗前相比均显著性升高(P〈0.01);化疗后CD8+细胞比例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联合化疗组125例化疗后患者CD4+、CD4+/CD8+细胞比例与化疗前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CD8+细胞比例显著性降低(P〈0.01),化疗后CD3+、NK细胞比例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化疗组相比,中药联合化疗组化疗后CD8+比例降低和CD4+/CD8+比例升高更明显(P均〈0.05)。[结论]中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单纯化疗与中药联合化疗均能改善免疫功能,且中药联合化疗优于单纯化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