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409例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激素使用与否、剂量及开始使用时间分组,分别比较普通型及重症患者各组在临床经过和预后上的差异。结果普通型中:①使用激素者的发热天数、病灶吸收时间较未用者长②未用激素者CD4+T细胞维持高于使用激素者水平;③未用激素组中无机械通气者,而激素治疗组中均有无创机械通气患者,>160mg组中占18.6%,显著高于其他两剂量组。重症中:①在病程8d以后开始用激素的患者的发热天数较1周内用激素者长。>80mg/d的激素两组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较长;②病灶吸收时间在各组中无显著差异;③在3d内即接受激素治疗者,不吸氧的比例高于未用激素者及8d后用激素者;>160mg/d组中需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明显高于未用激素者和其他2个剂量组;④>160mg/d组的预后显著差于其他组;激素开始使用时间对治愈率或死亡率无显著影响。结论早期激素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症患者的氧合,控制发热,但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不同特点。方法:比较2003年1月至2003年4月100例(广州市东山区)SARS患者和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100例CAP患者的临床症状、血象、放射学表现、转归等方面的特点,总结SARS的发病特点及病情发展规律。结果:①SARS患者出现38.5℃以上的发热、胸闷、头痛、肌痛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②SARS患者白细胞降低的比例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白细胞升高的比例显著低于CAP患者(P<0.01);③SARS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④SARS患者抗体IgG显著高于CAP患者(P<0.01)。结论:SARS与CAP在临床症状、血象、胸片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应注意区分,尽力作到早诊断、早隔离,避免SARS播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肺部病变的新近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SARS肺部病变的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闷、胸痛等,典型病程呈早期、极期及恢复期3期。X线胸片早期见肺内单发或多发局灶性渗出改变,多位于肺下野;进展期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增大,高分辨率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棉花团”样磨玻璃影或实变影。急性期肺功能受损以低氧血症为主,康复期肺功能受损以弥散功能损害为主。结论:SARS的主要病变为肺部,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动态变化,遗留肺功能损害的部分康复期患者,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恢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数据库中筛选出资料较完整的患者127例。在患者达到ALI/ARDS诊断标准时,根据患者通气治疗情况分为未通气组(n=58)、无创通气组(n=55)和有创通气组(n=14)。追踪未通气组和无创通气组患者接受通气治疗的情况。分别以发展为ARDS和死亡为应变量作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无创通气治疗成功与失败患者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达到ALI/ARDS标准时,无创通气组与未通气组患者比较病情较重,发展至ARDS的比例较高(P0.01);有创通气组患者死亡率较高(P0.01)。58例未通气组患者中,一直未使用通气治疗45例,改用无创通气6例,改用有创通气7例。55例无创通气组患者中,改用有创通气15例。61例使用过无创通气的患者与45例未通气患者相比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P0.01),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继续无创通气的患者(n=40)与一直未通气患者(n=45)相比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P0.01),改用有创通气患者(n=22)死亡率较高(P0.01)。达到ALI/ARDS标准时接受了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55例,15例改用有创通气治疗,两组患者多因素回归提示年龄有显著差异(P0.01),年龄越大无创改有创通气的几率越高。结论 SARS患者达到ALI/ARDS标准时,接受通气治疗的患者病情较重,从ALI发展为ARDS可能性较大,但早期应用无创通气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大部分能耐受无创通气的患者可避免气管插管,特别是相对年轻的患者,但须把握好从无创转有创的时机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不同人群SARS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市不同人群SARS抗体水平,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ARS病人、疑似、留观病人、密切接触者、医务人员和社区一般人群等血清中SARS特异性抗体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SA/RS病人抗体阳性率为87.50%,其他非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和社区一般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8%、0.30%和0.54%,输血者为0.48%.SARS病人与非SARS病人及其他不同人群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暴露史与无暴露史人群、有外出史与无外出史人群以及各年龄组之间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上海市不同人群SARS隐性感染低,其抗体可持续半年以上.低年龄组人群无感染状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规律,回顾性分析SARS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数量。结果轻症SARS患者发病前2周时间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从发病第3周开始,血中淋巴细胞水平升高。重症SARS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淋巴细胞水平降低,未发现回升。在疾病的初发期、加重期、恢复期轻症与重症、轻症与死亡、重症与死亡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根据病情变化分4期病情初发期(0期),胸片加重期(1期),开始吸收期(2期),胸片明显吸收期(3期),其中0期与3期、1期与3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依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分为小剂量组(Ⅰ组,<160mg/d),中剂量组(Ⅱ组,160~500mg/d),大剂量组(Ⅲ组,>500~1000mg/d),其中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降低可以作为SARS早期诊断的一个指标,而血中淋巴细胞的回升预示疾病的好转。中、大剂量比较激素对SARS病人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并发其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点 ,并分析可能引起的原因。方法 收集 2 0 0 3年 3月 11日~2 0 0 3年 5月 15日在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SARS病人 83例 ,观察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进行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血糖等的检测。结果 在肝损害方面 ,第 1周有 18 9%的病人ALT (谷丙转氨酶 )升高 ,14 9%的病人AST (谷草转氨酶 )升高 ,有少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在第 2周、第 3周SARS病人的肝损害明显上升 ,其中以ALT单项增高为主 (分别为 5 0 7%和 6 7 2 % )。同时有近 5 0 0 %的病人出现白蛋白降低 ,第 1周有显著差异。至第4周及第 5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 ,但有个别SARS病人恢复后 ,肝功能仍不正常 ,在心肌损害方面 ,主要以心肌酶升高为主 ,以第 1周及恢复期 (第 4周及第 5周 )升高明显 ,而在急性期升高不明显 (P <0 0 5 )。肾损害方面只出现在第1周 ,以尿素氮 (BUN)升高为主。在胰腺损害方面 ,表现为血糖升高 ,而无明显的症状。结论 SARS病毒不仅引起肺脏的损伤 ,而且还可以造成多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小板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对我院2003年5至6月收治的133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比较血小板下降组与血小板正常组2组之间在病情轻重、年龄、最重胸片病变面积、出院时胸片正常率、感染、入住ICU、死亡、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异常的发生率及继发肝功能异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血糖异常等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血小板下降组(<100×109/L)重症患者和年龄>50岁患者所占的比例、总的病程、平均年龄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P<0.01);血小板下降组患者胸片严重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入住ICU和死亡患者所占比例、病程中出现WBC>10×109/L或并发肝功能异常、LDH、CPK、电解质异常和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P<0.01)。血小板正常组出院时胸片正常的比例明显大于血小板下降组(P<0.01)。以血小板<150×109/L为标准再次进行分组,在血小板下降组和非下降组之间上述指标仍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血小板数量低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生化指标异常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预后差,病死率高。血小板的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对SAR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新近出现的严重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但其免疫病理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方法用SARS病毒感染了恒河猴,经病毒分离、PCR和荧光抗体检测,证明病毒在动物体内有复制。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动物血清中白介素(IL)-6,白介素(IL)-10,γ-干扰素(INF),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血清中IL-10和TNF—α的含量在感染前后尤显著性差异。感染后动物体内IL-6显著升高,其含量与肺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INF-γ的含量降低。结论动物模型中血清免疫因子的测定避免了临床病人由于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激素造成的干扰,对于我们了解免疫因子在SAILS免疫病理发病机制的作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ectivity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during its incubation period by investigating chains of transmission and individuals isolated for medical observ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updating protocols of medical isolation. Methods Individuals related with the two SARS chains of transmission in Beijing in 2003 and a group of individuals isolated for medical observation in Haidian district of Beijing during the SARS outbreak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of study. Contactors with SARS patients and those with symptom development following the contacts were investigated via questionnaire.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uper transmitters and tested for SARS-CoV antibody by neutralization test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Results A total of 1 112 cont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ree surveys. Of them, 669 had a history of close contact with symptomatic SARS patients, 101 developed symptoms with a rate of 15.1%, 363 had a history of close contact with patients in their incubation period, none of whom developed symptoms (0%).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i'om 32 highly-exposed individuals, of whom 13 developing SARS symptoms atter contact had serum samples positive for SARS-CoV antibody.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asymptomatic contactors were all negative for SARS-CoV antibody. Conclusion SARS cases are infectious only during their symptomatic period and are non-infectious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olation for medical observation should be placed for individuals who a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symptomatic SARS patients. 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are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Ministry of Health to the definition of SARS close cont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