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辊六辊冷连轧机边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连轧机带钢边降板形控制问题,建立了四辊和六辊轧机的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从辊系的受力和变形角度出发,分析了产生带钢边降的原因及其组成。研究分析厚度、压下率和变形抗力等因素对带钢边降的影响。通过在四辊冷连轧机上采用单锥度辊和VCR支持辊的辊型配置进行边降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带钢边降,减小带钢凸度,满足对带钢质量的要求,并可以降低轧机为控制边降而新建和改造的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2.
针对冷连轧机带钢边降板形控制问题,研究了单锥度工作辊的辊形构成、特点和控制策略,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单锥度、常规凸度和SmartCrown工作辊板形控制性能,并结合大型工业轧机调试实验分析了该板形控制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应用单锥度辊可以有效降低带钢边降,减小带钢总凸度.  相似文献   

3.
以武钢2180mm超宽CVC冷连轧机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际生产数据,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9.0建立了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不同弯辊力、板宽、中间辊窜辊下的板形调控特性,可以看出以上板形控制手段对其半承载辊缝具有较大的影响。运用所建立的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得到不同工况下的中间辊和支持辊间、中间辊和工作辊间的辊间接触压力。可以看出,中间辊和支持辊间、中间辊和工作辊间的辊间接触压力呈现出"S"形。通过以上分析为实现板形的良好控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梁勋国 《钢铁》2009,44(12):62-62
 本文针对六辊冷连轧机,研究了采用工作辊弯辊的整体补偿板形前馈控制方法和采用工作辊与中间辊弯辊相结合的最优综合补偿板形前馈控制方法。实际控制效果表明,整体补偿板形前馈控制方法只能抑制由于轧制力波动产生的二次板形,而对四次板形几乎不产生影响;最优综合补偿板形前馈控制方法对轧制力波动造成的二次和四次板形均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冷连轧过程中,轧制力波动对板形的影响很大,需要采用弯辊力进行实时的补偿。针对六辊冷连轧机,分别研究了仅用工作辊弯辊和采用工作辊与中间辊弯辊相结合的板形前馈控制模型。实际控制效果表明,这两种板形前馈控制模型都能有效消除轧制力波动对板形产生的不利影响;采用工作辊弯辊的板形前馈控制模型只能控制由于轧制力波动产生的二次板形,而对四次板形几乎不产生影响;而采用工作辊与中间辊弯辊相结合的板形前馈控制模型则对二次和四次板形均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宽带钢冷连轧机首次应用的SmartCrown板形控制新技术,通过对SmartCrown辊形的函数结构和特征参数进行研究,推导出了SmartCrown辊形设计式,分析了辊形特征参数对辊缝形状的影响.该研究可用于SmartCrown工作辊的磨削及板形控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宽带钢冷连轧机首次应用的SmartCrown板形控制技术,通过对SmartCrown轧辊大量实测得到了轧辊磨损辊形,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轧辊磨损预报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三维辊系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磨损辊形对SmartCrown板形控制技术在服役过程中板形调控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新辊形使用工艺策略.  相似文献   

8.
SmartCrown冷连轧机板形控制新技术改进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光辉  曹建国  张杰  王聪  贾生晖 《钢铁》2006,41(9):56-59
SmartCrown板形控制新技术在宽带钢冷连轧机首次工业应用中存在SmartCrown工作辊窜辊行程利用不充分、工作辊磨损严重且不均匀等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建立辊系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辊间压力对磨损辊形的影响.在解析掌握1 700冷连轧机引进的SmartCrown辊形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改进的SmartCrown plus新辊形,经过现场工业试验研究,SmartCrown plus工作辊取得磨削量小,且磨损更均匀化,其辊形自保持性良好的明显效果,现已成功投入1 700大型工业轧机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宝钢2030mm冷连轧机板形控制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骏飞 《宝钢技术》2000,(1):17-21,31
近年来宝钢一直在努力进一步提高2030冷连轧机的板形质量,以满足迅速发展的汽车、电子和家电工业需要。1997年,在2030冷连轧机上开发实施了三项板形控制新技术:(1)1#~4#机架弯辊力的自动设定:(2)第5机架36段精细冷却;(3)新投入的ABB板形测量辊配置了IPL带钢边部探测器。这三项技术的实施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胡东晖 《武钢技术》1996,34(3):7-11
由于对冷轧薄带钢的板形质量日趋重视,对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板形控制的研究已十分活跃。对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的辊系变形特点,辊型调整机构的板形控制特性,轧制条件对轧机板形控制的影响进行了描述,并介绍了一种新近开发的较为实用的辊系变形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宝钢某冷连轧机组在生产高端产品过程中采用CVC系列机型时由于辊间点接触造成局部辊间压力 过大、磨损不均匀影响产品板形与表面质量的问题,在对冷轧机组的主流机型及其优缺点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 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与理论分析,结合某冷连轧机组设备与工艺特点,充分吸取德系CVC机型与日系HC机型的 优点,提出了上游机架仍然保持现有的CVC系列不变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板形板凸度及边降控制能力、而末机架 工作辊与支撑辊保持平辊不变、中间辊中部采用平辊以及边部采用优化辊型的改造策略,经过现场试验效果良好, 可以有效地改善高端产品的板形与表面质量、降低辊耗。  相似文献   

12.
鲁海涛  曹建国  张杰  贾生晖  曾伟 《钢铁》2007,42(5):42-46
通过现场跟踪测试和生产实践发现武钢1700冷连轧机组 "酸轧联机"改造工程中存在常规凸度辊形配置方案不合理,由此引起了薄规格轧制的工作辊"压肩"现象和轧制过程欠稳定导致成品板形质量欠佳等问题.采用二维变厚度有限元方法建立辊系弹性变形仿真模型,研制了酸轧联机条件下的VCR变接触支承辊,经过工业轧机现场轧制已成功投入1700冷连轧机实际应用.现场应用表明:改善了轧机板形调控性能,提高了带钢板形质量,增强了薄规格品种轧制能力,支承辊辊形自保持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某1720 mm平整机组在生产中普遍存在板形缺陷,尤其是电工钢的生产,板形封闭量达到5%以上。为提高该机组的板形控制质量,针对机组的工艺特点,以前张力和辊间接触压力分布均匀为目标优化设计出工作辊和支撑辊新辊形。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新辊形使工作辊和支撑辊间接触压力更加均匀,弯辊控制效果得到增强,板形质量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冷连轧机边降控制窜辊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建国  毛娜  张杰  尹晓青  曾伟 《钢铁》2008,43(8):57-0
 针对某冷连轧机边降控制存在的问题,采用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四辊轧机辊系与轧件一体化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影响带钢边降的主要因素带钢厚度和带钢变形抗力对带钢边降的影响。基于边降控制机理和自主设计的EDW边降控制工作辊辊形特点,用边降控制等效面积法建立了冷连轧机边降控制窜辊数学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数据分析和工业轧制试验确定了模型参数。1700四辊冷连轧机应用本窜辊模型投入自主研制的EDW边降控制工作辊和配套的VCR变接触支持辊,取得了电工钢板边降平均值≤7 μm的比率达到98.22%且同板差≤10 μm的比率达到97.25%的显著生产实绩。  相似文献   

15.
用于冷轧不锈钢板的多辊可逆式轧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广泛用于不锈钢板冷轧的 1 2辊轧机、整体式 2 0辊轧机和分体式 2 0辊轧机。并对这几种类型轧机的辊系特征、板形控制手段及有关调整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阐释了冷轧钢带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结合冷轧板带的技术和发展现状,讨论其核心技术——板形自动控制系统AFC(Automatic Flat Control),介绍现有的AFC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式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多种控制理论和特殊仪器;以西门子板形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讨论板形仪这个参与控制的关键仪器,对合理选择板形仪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几何关系和板形检测理论,建立了针对检测辊安装误差的在线板形信号误差补偿模型。结合轧机设备布局特点和工艺参数,针对固定包角和变包角两种安装方法,从水平误差和垂直误差2个方面,对在线板形信号进行综合误差的定量补偿。对于固定包角方式,检测辊安装精度的板形补偿量可设定为一常数;对于变包角方式,则需要根据变动态包角计算公式,在线实时计算动态补偿量。基于理论分析和工业实际数据,制定适合轧机自身特点的检测辊允许安装误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板形检测精度,使综合补偿后的板形曲线更真实地反映在线冷轧带钢的实际板形状况。以某1050冷轧机为例,其水平误差和垂直误差建议分别控制在0.03和0.05mm以内,才能满足基本的板形控制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冷轧机轧辊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铝板带生产实际,分析冷轧机在压延过程中轧辊表面出现橘皮、印痕、软点、裂纹和剥落等缺陷的原因,提出改进、预防措施,延长了冷轧辊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