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CT影像加权评分系统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结节患者187例,共215个肺结节。术前CT图像导入AI肺结节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由该系统自动识别,得到结节的相关量化参数:结节数量、部位、类型、平均直径、体积,并提供每个肺结节的AI恶性概率数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些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初级模型,并进行加权赋分得到综合加权评分。采用ROC曲线评估各个变量、初级模型和综合加权评分等相关指标对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215个肺结节中,良性肺结节69个,恶性肺结节146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亚实性结节(OR=4.732)、AI恶性概率>0.6(OR=5.602)、医师阅片恶性(OR=28.654)是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基于这些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初级模型。Hosmer-Lemshow检验显示初级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性(P=0.486)。比较综合加权评分、初级模型、结节特征、医师阅片、AI恶性概率的诊断效能,综合加权评分的AUC最高,为0.929。综合加权评分与初级模型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加权评分与医师阅片、结节特征、AI恶性概率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为了简化放射科医师评估肺结节恶性风险的流程,将综合加权评分分成3个区间分数(<4分、4~6分、>6分)。随着综合加权评分的升高,肺结节被诊断为恶性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结论基于AI技术构建的综合加权评分系统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有助于简化放射科医师的评估流程和临床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华 《广西医学》2007,29(10):1591-1592
随着CT在肺部疾病的广泛应用,周围型小肺癌良恶性CT鉴别诊断越趋重要.由于肺内小结节直径小、形态特点不典型、其良恶性的影像鉴别诊断比大肿块困难,本文通过CT-病理对照的方法,来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特点,以便提高与肺内小结节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良恶性孤立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通过病理诊断或介入穿刺检查确诊为孤立性肺结节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后进行CT与MRI扫描,对比分析两种扫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共检测出良性结节29例,恶性结节21例,MRI共检测出良性结节32例,恶性结节18例,两种检测方法恶性结节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良恶性孤立性结节诊断敏感度93.10%,特异度90.48%,准确度92.00%,阳性预测值93.10%,阴性预测值90.48%高于MRI诊断敏感度82.76%,特异度66.676%,准确度76.00%,阳性预测值77.42%,阴性预测值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孤立肺结节的鉴别效能优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点,钙化灶显示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肺内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方法:对67例已有或后期取得病理的肺内结节或肿块性病灶进行三期动态扫描。其中肺癌39例,良性结节24例,先进行平扫,然后注射造影剂,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肺动脉期8—12秒,主动脉期20—30秒,延迟期3—5分钟。测量病灶的平扫CT值和三期扫描各期的CT值,算出各期的CT净增值。结果:良、恶性病灶的肺动脉期、主动脉期、延迟期均呈现不同的增强结果,CT净增值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较单期增强扫描更有助于肺内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张建伟 《当代医学》2011,17(25):108-111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探讨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SPN患者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建立时间-密度曲线(TAC),统计分析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小肺癌、炎性结节、结核瘤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TAC);小肺癌与炎性结节的BV、PS值均明显高于结核瘤组P〈0.001,小肺癌组和炎性组之间的BF、BV、MTT值无明显差别P〉0.05。但小肺癌组的PS明显高于炎性组。结论 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螺旋CT灌注成像与常规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在良恶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先对病灶进行平扫,以3ml/s速率注入造影剂80~100ml后30s、1、2、3、4、5、7min对病灶进行薄层增强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T-DC)及强化形态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82例肺结节中恶性62例(均为肺癌),良性20例。恶性结节强化值(38.5±14.5)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2±16.2)Hu(P<0.01)。在强化特征方面28例肺癌出现高密度点条状强化,30例肺癌和4例良性结节强化不均匀,3例肺癌和4例良性结节强化均匀,4例结核球和1例炎性假瘤呈环状强化,8例结核球不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3分钟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周围型肺癌强化类型以中重度结节状强化为主,肺结核球以无强化或轻度边缘性强化为主。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死亡率已居所有恶性肿瘤之首。肺癌患者中80%就诊时已属晚期,基本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随着肺癌筛查中多层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低剂量CT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增高。肺部孤立性结节一旦被发现,临床上要做出孤立性肺结节良性还是恶性的诊断非常困难。对高度怀疑恶性的孤立性肺结节使用电子胸腔镜进行有限的肺切除,包括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等,使得这部分患者以较小的治疗代价取得了不亚于传统肺叶切除术的良好效果;同时其生存质量远远优于后者。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能更多地诊断早期癌变,使患者在早期就得到合理的诊治,这可以大大降低治疗成本及病死率,以最小的经济及医疗代价取得最大的治疗收益。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方法,同时总结孤立性肺结节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首过灌注成像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临床实用性。方法灌注成功并明确诊断的肺结节51例,包括12例肺炎性结节,5例肺良性结节,34例肺恶性结节,所有病例均进行320排CT肺部动态容积扫描,利用灌注软件获取肺结节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肺结节灌注参数伪彩图获取病灶实质部分的肺动脉灌注量(PAP)、支气管动脉灌注量(BAP)、肺动脉灌注指数(PAPI)等参数值,肺炎性结节、肺良性结节、肺恶性结节三组的各项灌注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320排CT首过灌注成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优势,具有临床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肺结节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筛选影响肺结节良恶性的因素,并建立及验证预测模型,为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肺结节患者1 1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2∶1随机分为2组,建模组773例,验证组387例。建模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良恶性概率预测模型。验证并比较本研究模型与传统经典模型Mayo模型、Brock模型、VA模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模型之间的预测性能。结果 性别、年龄、肺癌家族史、结节质地、结节直径、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钙化征、细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为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本研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6)高于Mayo模型(0.604)、Brock模型(0.447)、VA模型(0.569)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模型(0.677),其预测敏感度为86.10%,特异度为73.70%。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能优于传统经典模型,对临床医生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分别是肺部最常见的良、恶性结节病灶,虽然在CT影像上各自有不同的特征,但对于不具备典型征象的病灶,其鉴别诊断还存在一定难度。我院自引进16层螺旋CT机以来,对肺内结节病灶大多进行双期及多期增强扫描。本文对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CT增强扫描特征作一对比分析,以期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肺部结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双源CT对患者进行平行扫描及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数据观察分析患者肺部结节病灶检出情况(敏感度、特异度)、结节影像学特征、病灶强化情况及肺部结节谱曲线斜率(K)、病灶钙含量(Ca)、标准化碘浓度(NIC)、有效原子序数(Eff-Z)值变化。结果CT扫描技术诊断肺部结节良、恶性敏感度为96.88%,特异度为97.37%,准确率97.13%;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肺部结节圆形及类圆形、形态不规则、磨玻璃结节、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央可见空腔和细胞坏死,肺细胞癌影像图边界清晰,伴分叶征,腺癌影像图表现为分叶状或圆形的孤立结节,且边缘呈毛刺状;结节病灶矢状位CT平扫图显示,右肺上尖叶存在小块清晰均匀阴影,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肺部病灶轻、中度强化;恶性结节组K、NIC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结节组Ca、Eff-Z值明显低于良性结节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CT定量分析对肺部结节良、恶性诊断准确率较高,且可进一步鉴别肺内小病灶,对肺部结节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强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10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动态CT增强扫描,对比动态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测结果,并观察CT值变化情况。结果动态CT增强扫描诊断率较高,即良恶性肺结节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31%、97.50%;本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CT平扫值,但是恶性肺结节CT值变化幅度更大(P0.05,P0.01)。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SPN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分析三种类型结节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6例,使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CT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对病理类型已确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区别和联系。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性为85.00%;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走势存在差异;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强化峰值和主动脉强化值之比(SPH/PPH)与良性结节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的PH、SPH/PPH与炎性结节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的确诊率。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管纠集征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纠集征在常规横断位及三维重建中的出现率,探讨其对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良、恶性肺结节47例,分别统计血管纠集征在横断面及三维重建图像上的出现率,并判断结节处血管有无增粗。结果:(1)在横断面及三维重建中,恶性肺结节血管纠集征的出现率均分别高于良性结节,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恶性肺结节三维重建后血管纠集征的出现明显高于横断面,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3)恶性肺结节三维重建后血管增粗数明显高于横断面,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4)恶性肺结节三维重建后血管增粗数明显高于良性结节,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血管纠集征不是恶性肺结节的特异性征象,但在恶性肺结节中出现率略高。(2)结节处血管增粗高度提示为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5.
罗景梅  冯家钢  詹东  孟琦  沈芸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45-4452
目的 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甲状腺结节行手术切除的6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不同基本资料、病史、血脂异常情况、超声影像特点、CT影像特点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检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滴度。分析术前超声、CT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及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饮食碘摄入情况、甲状腺癌家族史情况、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情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均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不同性质、低回声情况、边界、形态、结节内血流情况、纵横比、边缘成角情况、内部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85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不同边界、颈部淋巴结肿大情况甲状腺结节患者恶性结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均行TSH检测,恶性结节患者TSH高于良性结节患者(P=0.006)。行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检测的患者共395例,恶性结节患者TGAb滴度及TPOAb滴度均较良性结节患者高(P<0.001)。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术前超声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灵敏度为97.60%、特异度为82.77%、诊断符合率为89.47%,术前CT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12%、68.18%、8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小、肥胖、饮食碘摄入多,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丰富、纵横比≥1、边缘成角、内部有钙化,TSH升高及TPOAb滴度升高是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P<0.05)。伴、不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结节内血流、内部有钙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较小(30~49岁)、肥胖、饮食碘摄入多,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丰富、纵横比≥1、边缘成角、内部有钙化,TSH升高及TPOAb滴度升高是甲状腺结节恶性的危险因素;甲状腺结节内血流丰富及内部钙化更多见于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T与MRI在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穿刺或随访确诊为孤立性肺结节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CT、MRI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的临床价值。结果 CT诊断准确率为92.59%;MRI诊断准确率为75.93%,CT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准确率高于MRI(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强化峰值(PH)、主动脉强化值比值(SPH/PPH)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但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CT增强扫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孤立性肺结节性质鉴别价值优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形态学特点,对内部结构、钙化征显示率好,且安全、无创、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学习CT密度定量对肺内孤立性亚实性及实性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3例肺内孤立性亚实性及实性肺结节患者,利用人工智能肺结节辅助诊断分析软件对肺结节患者胸部CT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06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PN的各因素与其良恶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患者年龄、结节大小、结节的影像学表现和术中病灶表面脏层胸膜皱缩情况与SPN的良恶性显著相关;此外,SPN中的肺癌并非都为早期肺癌。对于可疑恶性病变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可疑肺肿瘤的47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做CT灌注检查,按入选标准共有20例纳入研究。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对选定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包括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以此来评价并定量地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的恶性与良性病变BV、MTT、BF、PS经分别进行两样本独立t检验,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病变BV、BF、P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MTT明显低于良性病变。比较传统CT常规扫描方法和CT灌注检查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和95%,经χ2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CT灌注检查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 CT灌注能反映出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特点,其结合肺结节常规CT扫描的形态学特征能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