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候量表研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建立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候量表的方法.方法 通过收集文献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的主要证候,结合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形成初始量表;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患者进行小样本预调查,以t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性检验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条目分析,并对初始量表的条目予以修正,形成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候量表;利用量表测试241例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患者,从效度、信度、反应度等3个方面评价量表的价值.结果 编制出含10个条目的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证候量表,分为腹胀、纳差、乏力、神疲嗜睡、便溏、衄血6个维度;该量表的周重测信度为0.928,Cronbach's α系数为0.744,因子分析提取出两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24%;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73以上.结论:该量表可较好地区分病情程度,较为灵敏地反映中医疗效.  相似文献   

2.
证候量表是将中医认识病机,归纳证候过程量化、客观化的程序,理应体现中医证候特点。而现有证候量表条目池注重频次统计,条目筛选是概念维度与测量指标的纵向关联,缺乏对症状间关系的探讨,许多条目只是单纯罗列,之间并无关联。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症状间关系构建中医横向关联证候量表的理论构想,一是在条目池形成环节,运用访谈法收集症状时序关系,引入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分析症状间关系,实现量表条目的横向关联;二是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关联结果进行筛选及条目赋权,对数据挖掘得出的症状关联结论进行中医思维验证。  相似文献   

3.
德尔菲法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条目池中10大类117条症状进行筛选,用以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分析本病的证候特点,探讨高血压病"从肝论治"的证候规律。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及专家组讨论的基础上,编制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问卷调查表,对天津市和北京市3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按照专家给出的症状常见程度的分值,将同时满足X≥2.5、K≥50%、CV≤0.50的条目予以保留,共计54条。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表现分为四个层次,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影响本病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可以此次研究筛选出的54条常见症状为基础,展开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中医证候量表研制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如概念界定、理论框架构建、条目量化分级及统计学方法运用等,提出在明确证候诊断、证候评价、疾病诊断三者之间区别的基础上,基于中医辨证思维和数理验证2个层面构建理论框架,以信效度为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条目量化分级方法,从非线性智能数理统计、症状指标群的分析2个角度挖掘量表数据等思路和方法,旨在改进和完善证候量表研制的方法学,提高证候量表的编制和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制定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调查表,为进一步的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预调查结果,编制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信息专家问卷,向全国30名专家发放问卷调查并进行问卷分析。结果:专家对该课题的积极系数比较高,经过统计分析筛选出了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指标并进行了量化分级。结论:采用文献调研和德尔菲评价法(Delph i法)可以构建中医证候调查表,为代谢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肾性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特征,初步归纳肾性骨病中医辨证标准。方法:采用中医症状量表对165例MHD肾性骨病患者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表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为主轴因子法,并进行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依据中医理论对症状因子进行定性,初步得出肾性骨病类证候群,结合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标准相关内容,拟定肾性骨病类中医证候。结果:因子载荷阵提炼出5个主要因子,结合中医理论,因子1反映了肝肾阴虚证证候,因子2反映了浊毒内蕴证证候,因子3反映了肾阳虚衰证证候,因子4反映了水湿内停证证候,因子5反映了瘀血阻络证证候。结论:归纳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5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慢性胃炎实证证候的特征症状进行选择,并建立证候模型,为慢性胃炎证候量化诊断的建立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运用慢性胃炎中医问诊规范化量表采集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运用机器学习领域新提出的随机森林和多标记学习算法对慢性胃炎的实证症状进行选择和模型构建。结果运用随机森林和信息增益算法,结合多标记学习算法对证候分别建模,随机森林算法挑选出15个特征症状,信息增益方法挑选出20个特征症状,二者的模型最高准确率分别为83%、82%。通过评价,随机森林算法选出的特征症状更加精简,提高了诊断模型的识别率。结论随机森林结合多标记学习算法可实现慢性胃炎实证证候特征症状的选择,同时还可解决几个证候相兼问题,弥补传统学习算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证候辨证量表制定的科学性要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 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本质——证素(辨证的基本要素) 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根据证候而辨别证素,所 制定的诊断量表,称为“证候辨证量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脓毒症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的症状与临床相结合,编制成包括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共249项的调查表,评测46名脓毒症患者的四诊调查表;并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类。结果在249项症状中有32项的出现率在20%以上,其中与脓毒症西医诊断标准所描述密切相关的症状中,如脉数、呼吸急促、壮热等出现率均超过43%;本研究归纳分析出六种证型,即邪热、痰浊、血瘀、气虚、血虚和阳虚,其中邪热证的出现率达73.9%,其余各证候分布比率较为均匀,而虚证(包括气虚、阳虚及血虚)在所有证候中的出现率为38.8%。结论脓毒症具有“热毒”、“痰”、“瘀”、“虚”四个基本证候特征,同时认为,可以选取高出现率而又与证型密切相关的一些症状作为此证型脓毒症的诊断项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制定《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并根据该量表对76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数据挖掘,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探究慢性心力衰竭的证候分布规律。结果:运用德尔菲法形成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诊断量表》共包含96个症状条目。针对患者四诊信息进行的因子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位涉及心、脾、肝、肾、脑,病性涉及气虚、阴虚、血瘀、痰湿、阳虚;聚类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证型包括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痰浊壅盛证。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为主,最终可致气虚与阴虚、阳虚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回顾近年中医证候辨证量表的编制情况,归纳中医量表在研究和临床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中医证候辨证量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中医证候辨证量表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编制适用于小儿厌食症的症状积分调查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核心小组讨论等方法形成量表条目池,构建初始量表。对15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因子分析等方法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结果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由5个维度、28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重测系数均0.7(P0.01);总表的克朗巴赫系数α为0.978,各条目逐条删除后对比显示,各条目均不会降低总表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分析显示28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均0.6,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1,累积贡献率达80.09%,故而选取前4个公共因子。结论小儿厌食症症状积分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小儿厌食症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制肝郁化热证的证候评价量表。方法:系统检索肝郁化热证相关文献形成条目池,并建立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概念框架。采集15位专家问卷数据和116例患者临床信息数据,通过专家问卷法、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和克朗巴赫系数法4种方法筛选条目,再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代表性条目,从而构成肝郁化热证证候评价量表。结果:评价量表由13个条目组成,分别是易怒、心烦、急躁、症状随情志变化、口苦、目赤、面红、胁胀痛、口咽干燥、尿黄、眠差、苔黄、脉弦。该量表的半分信度为0.643,以医生判断为对照的效标效度为0.625,反应度基本满意。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证候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应用于部分中医证候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司富春  岳静宇 《中医杂志》2012,53(22):1944-1947
目的 用聚类分析法探讨食管鳞癌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调查表的方法,记录8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诉和四诊信息,建立80例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中医证候信息条目数据库,并对其中医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统计分析的食管鳞癌中医症状为74个,出现频率较多的是吞咽固体食物困难、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胸膈闷胀、薄白苔、脉滑、弦等.聚类分析得出痰气交阻证、气虚阳微证、津亏热结证、瘀血内结证4类证候.结论 聚类分析可帮助进行食管鳞癌中医证候分类及初步确定证候诊断要点,为中医辨证论治食管鳞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斌 《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目的:研究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分布。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嫡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恢复期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取恢复期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特点是以虚证为主,虚证包括阴虚、气虚。结论: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的证候要素的确立提供了支持。将推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为最终建立中风病痛证结合的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杜坚  陈群 《江西中医药》2010,41(1):45-47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与临床四诊信息的相互关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各证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及关键的证候特征,从而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获取四诊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提取公因子的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依临床症状的相关程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采集1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62项四诊信息,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各临床症状关系较为显著的有21个公因子,可反映原62个症状总信息量的70.197%。根据62个症状对21个公因子的作用大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划分为四类,分别与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较为符合。结论: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可以获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证型及主要临床特征信息,对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辨证及其分类研究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常见症状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5所院校应考期间的大学生同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系统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调查表信息中隐含的客观规律。结果:"思伤脾"状态有38个常见症状,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郁化热证、心脾两虚证4类,其中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两者占一半,因子分析提取了每一证型的主要辨证要点。结论: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提取"思伤脾"状态主要中医证候类型和其辨证要点,为进一步证候规范和病变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斌  高颖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目的:研究中风病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分布特点,通过与发病第7天证候要素比较,来分析证候要素的动态时空性。方法:运用自制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对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进行前瞻性临床调查,从中选取发病第14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发病第14天症状出现的频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提取出发病第14天的证候要素。结果:中风病发病第14天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实证是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阴虚、气虚为主。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发病第7、14天痰证始终是第一位,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病第14天重要性下降,而气虚重要性在发病第14天逐渐上升,居于热证之前,阴虚始终居于末位,不是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结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要素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为中风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诊断标准制定提供依据,证候诊断标准制定对中医药标准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订成人不寐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方法回顾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归纳整理不寐中医病因病机、四诊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将所得信息条目池制订专家咨询表进行2轮专家咨询,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成人不寐中医证候调查问卷;通过临床预调查及信度与效度的初步检验形成正式调查表。结果成人不寐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包括病因病机7条、中医四诊信息236项、中医证型17个、证候要素12条,临床预调查显示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信度分析克朗巴赫α系数为0. 933,建构效度分析KMO检验为0. 614,Bartlett球形检验P 0. 01,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定的有效性,由此最终建立流行病学调查表。结论该调查问卷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深入开展成人不寐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苏晶  刘新泉  张殷建 《河北中医》2016,(10):1484-1487
目的应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视屏显示终端(VDT)视疲劳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VDT视疲劳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尽量罗列临床VDT视疲劳患者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拟定VDT视疲劳中医证候调查表。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别进行各证候中医症状及证型的聚类分析,探讨VDT视疲劳的主要中医证候特征,得出VDT视疲劳这一现代疾病的基本中医证型。结果对调查表中常见的的44个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的VDT视疲劳可归纳为4个中医证型:肝气郁结证(45例),气血两虚证(31例),脾虚气弱证(20例),肝肾阴虚证(11例)。结论肝气郁结证、气血两虚证是VDT视疲劳最常见的证型,与临床辨证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