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影响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卧龙湖煤矿瓦斯地质资料的分析,并结合煤层相关参数的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试,探讨了地质构造、岩浆侵入、煤层围岩、煤变质程度、煤体结构、煤层埋深等地质因素对103工作面10煤层瓦斯赋存、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与瓦斯赋存规律的关系,即地质构造、岩浆侵入所引起的煤变质作用、煤体结构,是影响瓦斯赋存的主控因素,从而为采掘部署和瓦斯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建红  李文生等 《煤》2002,11(4):49-49,65
煤层的瓦斯含量受到多种地质制约 ,如 :煤的变质程度、围岩透气性、地质构造、煤层的暴露程度、地下水的活动等。在以上的种种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才形成了现在各区、各煤层不均一的瓦斯含量。因此 ,从煤层变质程度及煤层纵、横向的特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马兰井田南三采区 0 2 # 煤层高瓦斯成因。  相似文献   

3.
煤层的瓦斯含量受到多种地质制约,如煤的变质程度、围岩透气性、地质构造、煤层的暴露程度、地下水的活动等。在以上的种种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了现在各区、各煤层不均一的瓦斯含量。因此,从煤层变质程度及煤层纵、横向的特定环境两方面分析了马兰井田南三采区02#煤层高瓦斯成因。  相似文献   

4.
为了准确掌握小庄煤矿4~#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依据小庄煤矿现有的地质钻探和实际生产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矿区4~#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厚度、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破碎程度、地质构造、围岩条件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层厚度和褶曲地质构造类型是影响瓦斯赋存的决定性因素,其他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相对较弱,有的甚至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蒲阳 《现代矿业》2015,(2):120-122
从煤的变质程度、埋藏深度、地质构造、煤厚及顶底板条件等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对新景矿3#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煤体变质程度是影响瓦斯赋存水平的内在原因,埋藏深度控制着煤层瓦斯赋存整体水平,地质构造主要影响局部瓦斯赋存。结论对于矿井瓦斯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层瓦斯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煤层瓦斯的赋存与富集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煤层的变质程度、煤层埋深、顶底板岩性特征、基岩厚度和地下水条件等。不同矿井对煤层瓦斯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也不一样。通过黄沙矿瓦斯赋存主要地质因素的详细分析,结合黄沙矿瓦斯含量的实测数据,研究了黄沙矿2#煤层瓦斯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构造和煤层埋藏深度是影响黄沙矿2#煤层瓦斯赋存的主控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7.
柿庄北位于沁水盆地深部,结合实际勘探资料,分析了煤变质程度、煤层厚度、围岩岩石类型、埋藏深度、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对3#煤层和15-2#煤层含气量的影响作用。区内煤层是高变质无烟煤,气含量较高。煤层厚度和围岩岩石类型对煤层气影响不明显;煤层埋深与含气量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是如今煤层气含量赋存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综合分析煤矿瓦斯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煤层吸附性、煤围岩特征、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煤体结构和地质构造区域演化、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深和矿井构造对瓦斯赋存和突出的控制作用,得出结论:煤层中瓦斯的含量受许多地质因素控制,目前所含的瓦斯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东大井田3#煤层瓦斯为研究对象,运用地质理论研究其赋存规律,得出区内煤储层变质程度、厚度、顶板围岩的岩石类型及组合特征、研究区的构造及水文地质5个方面对东大井田3#煤层瓦斯赋存具有控制作用,煤储层、厚度、煤化程度影响瓦斯的生成量、顶板围岩性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决定了煤层气藏的圈闭和封闭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从阳泉矿区 3#煤层煤化变质程度、围岩组合特征、地质构造、盖层条件等主要地质因素出发 ,分析瓦斯富集、突出的内在因素及赋存特征 ,并针对不同地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瓦斯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从地质角度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是矿井瓦斯防治最为基础的工作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煤田地质勘查、矿井地质及相关瓦斯测试参数等资料,采用瓦斯地质理论和数理分析方法,对沙曲矿2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曲矿2号煤层瓦斯赋存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地下水动力条件、煤层埋深、煤层围岩特征、煤变质作用等地质因素及其耦合作用控制。地质构造多具有封闭保存瓦斯性能,是控制煤层瓦斯赋存局部不均衡性的关键地质因素;地下水动力弱且具有承压性,对瓦斯保存起到良好的封堵效应;一定厚度的泥质岩是瓦斯保存的良好盖层,埋深与瓦斯含量关系显著,埋深越大,瓦斯含量越高,反之亦然;煤的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层生烃动力强,有利于煤层生烃和提高瓦斯含量。  相似文献   

12.
煤层瓦斯不均衡赋存是制约煤矿瓦斯安全管理的主控因素,准确合理的瓦斯地质区划是有效进行瓦斯防治的基础和保障。基于瓦斯地质区划理论方法,综合分析影响鹿台山煤矿3号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数量化理论I、构造关联度分区等方法,筛选出影响2号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变量包括煤层埋深、围岩透气性和褶皱平面变形系数3个主要地质指标,建立了瓦斯含量预测的数学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验证,模型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瓦斯含量预测模型对2号煤层瓦斯含量进行预测和瓦斯地质区划。经实践验证,瓦斯地质区划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八连城煤矿19号煤层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防治八连城煤矿瓦斯灾害提供依据,根据该矿实测的19号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等数据,结合矿井地质条件,分析了其瓦斯地质规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瓦斯含量,并对其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号煤层顶底板围岩岩性致密,透气性差,封闭条件良好。岩浆岩侵入区煤层瓦斯含量增大,并且随埋藏深度增加而增大。基于不满足单项指标的要求,19号煤层不具有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认为岩浆岩侵入区是瓦斯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刘明举  崔凯 《煤矿安全》2012,43(4):112-115
通过对煤田地质勘探、钻孔揭煤资料的分析,应用瓦斯地质理论和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车集煤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探讨了煤层瓦斯赋存与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厚度、岩浆岩侵入、顶底板岩性等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断层、岩浆岩侵入及分布是影响车集煤矿二2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煤层埋藏深度、围岩性质、地质构造是决定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通过统计分析东大矿井地勘钻孔实测的瓦斯含量值和瓦斯地质条件,结合相邻矿井地面钻孔和井下实测瓦斯含量的修正系数,确定矿井原煤瓦斯含量以及埋深与原煤瓦斯含量的关系,并分析了地质构造和围岩对瓦斯含量的影响,为今后矿井开拓揭煤和瓦斯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楠  程磊 《中州煤炭》2012,(2):25-26,76
以润丰煤矿地质勘探期间6号煤层的实测瓦斯含量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顶板砂岩厚度和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线性相关程度不高;影响6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为上覆基岩厚度和埋深。  相似文献   

17.
影响裴沟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的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营  任沁元 《煤》2010,19(3):5-7
以地质勘探期间实测瓦斯含量、钻孔揭煤资料为基础,使用瓦斯地质因素分析和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控制煤层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详细分析了裴沟矿煤层瓦斯赋存与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层围岩、煤体结构、煤层埋藏深度等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断层、煤层顶板40 m范围内的含砂率、煤层的埋藏深度是影响裴沟矿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从而为采掘部署和瓦斯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聪  吴财芳  欧正  姜玮  姜伟 《煤炭学报》2011,36(9):1486-1489
从构造、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水文地质条件4个方面探讨了少普井田16号煤煤层气富集的地质控制规律。结果表明:现今煤层含气量的分布规律体现出褶皱控气的特征,其含气性在不同褶曲部位有所不同;煤层气含量受煤层厚度和煤层埋深的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煤层厚度与含气量、煤层埋深与含气量均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同时,矿区地下水条件对煤层气也具有良好的封闭作用。通过配置分析各地质因素表明:矿区中部区块地质构造发育、煤层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下水动力弱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柯善斌 《煤矿安全》2012,43(9):169-171
以瓦斯地质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田地质资料和实测瓦斯参数,定性、定量分析了岩浆岩分布状况、煤变质程度、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等地质因素对2个地质单元内瓦斯赋存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量煤变质程度的挥发分是岩浆岩侵入区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煤层埋藏深度及上覆基岩厚度是影响无岩浆岩区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质因素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通过收集崔庙煤矿现场勘测数据并进行整理研究,基于地质构造,煤层厚度,煤体强度,煤层围岩及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的重要性,提出了影响其主采煤层二1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埋深为其主要影响因素,而地质构造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