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有关文献[1 ] 介绍 ,自 184 7年Plomley第一个在《Lancet》杂志中明确描述了乙醚麻醉深度以后至今的 15 0多年中 ,麻醉深度监测一直是人们感兴趣探讨的话题。在以往的单一麻醉中 ,判断麻醉深度主要根据临床体征的变化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避免麻药过量的危险。由于麻醉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肌松药及复合麻醉的应用 ,用临床体征来判定麻醉深度已失去原来的意义 ,但又出现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术中知晓 ,其发生率据不同的文献报道为 0 .5 %~ 4 % ,在高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急诊手术的病人中更高。术中知晓和术后回忆导致…  相似文献   

2.
麻醉是现代医学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证明,术中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有效地降低麻醉剂使用量并减少恢复时间,从而降低麻醉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对于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主要介绍了麻醉深度监测的多种方法,包括脑电双频指数、听觉诱发电位、熵指数以及心率变异性;着重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详细阐述了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监测的关系及该方法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分析了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为研究以该方法为指导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麻醉是现代医学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具有较高的风险.研究证明,术中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有效地降低麻醉剂使用量并减少麻醉恢复时间,从而降低麻醉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应用各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器是目前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主要手段,但远未满足实际临床需要,仍然需要开发更为可靠有效且具备预测功能的监测仪器.文中介绍了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现有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优缺点,对未来麻醉深度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脑电图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是极其重要的。全身麻醉能引起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兴奋,从而达到意识消失和止痛的目的。脑电图(EEG)代表大脑皮层的自发神经电活动,可无创伤测量,是麻醉深度监测有潜力的方法。本文回顾了EEG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和不足,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手术过程中 ,对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是极其重要的。全身麻醉能引起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和兴奋 ,从而达到意识消失和止痛的目的。脑电图 ( EEG)代表大脑皮层的自发神经电活动 ,可无创伤测量 ,是麻醉深度监测有潜力的方法。本文回顾了 EEG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和不足 ,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一、麻醉中知晓 1987年Vickers将麻醉深度不够分成两个等级:回忆(recall)和觉醒状态(wakefulness)。回忆或保持记忆是患者能回忆麻醉下发生的事情,知晓(awareness)相当于记忆。产科和心脏手术麻醉中知晓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改善全麻苏醒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亚峰  王冬青  蔺玉昌 《医学信息》2009,22(9):1793-1795
目的 利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镇静深度,与传统监测指标相比较对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根据临床经验控制术中麻醉深度:B组应用BIS监测仪调整麻醉深度.麻醉方式均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统一各组用药方案.两组均于手术当天,次日,一周进行随访完成术中知晓调查表,一个月后进行电话跟踪.同时记录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躁动.详细记录得普利麻和异氟醚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无统计差异,BIS监测病人麻醉药物用量相对较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监测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病例.恶心呕吐以及术后躁动两组大致相同.结论 应用BIS监测有助于有效控制全麻药物用量和改善术后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8.
脑电图分析方法在麻醉监测中应用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可以抑制病人对伤害刺激的反应,是外科手术不可缺少的步骤,但是麻醉同样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能保证高质量麻醉的麻醉监护技术,科学工作者们也纷纷展开研究,希望从各种医学信号中找到表征麻醉深度(Depthofanesthesia,DOA)的参数。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信号作为检测大脑皮层活动的最主要信号,在目前麻醉深度监测研究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EEG应用于麻醉深度监测所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9.
理想麻醉状态与麻醉深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醉深度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然而要理解麻醉深度,必须首先明确麻醉及麻醉状态的含义,这些含义是随着麻醉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也是随着麻醉学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身麻醉手术术中知晓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至12月全身麻醉患者共5 816例.采用改良布莱斯量表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对患者进行询问:1)在入睡之前你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2)在你醒来后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3)这两者之间你还记得什么?4)手术过程中你做过梦吗?5)关于这次手术你感觉最差的是什么?分别由两名专业人员对随访结果参照Sandin等所使用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判断为术中知晓组、可疑知晓组及无知晓组.结果:在随访的5 816例患者中,有15例(0.26%)发生了术中知晓,4例(0.07%)为可疑知晓,40例(0.69%)患者诉有做梦现象.对术中知晓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手术麻醉史为术中知晓高危囚素.结论:既往手术麻醉史为术中知晓高危因素;术前使用咪唑为术中知晓的保护因素.产科手术、腹腔镜手术、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麻醉是临床手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麻醉的过深或过浅可能给病人带来伤害,因而对麻醉深度的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脑电是目前检测麻醉深度最有潜力的方法,首先通过滤波等处理方式得到较为纯净的脑电信号,分析时域和频域的特征,计算相应的参数,并将该参数作为前向反馈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选择合适的BP神经网络拟合得到一个能够评价麻醉深度的无量纲常数。使用BP神经网络拟合结果来表征麻醉深度准确率普遍在90%以上,反映了BP神经网络在麻醉深度监测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能保证高质量麻醉的麻醉监护技术.脑电信号(EEG)分析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系统地介绍几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如双谱、听觉诱发电位、脑功能状态、脑电熵、麻醉趋势和脑电非线性分析等指数;并分析了这些脑电分析方法在麻醉镇静深度监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Intraoperative fluid management is pivotal to the outcome and success of surgery, especially in high-risk procedures. Empirical formula and invasive static monitoring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to guide intraoperative fluid management and assess volume status. With the awareness of the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of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the poor reli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as indicators of volume status, we present a case scenario of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he use of minimally invasive dynamic monitoring may guide intraoperative fluid 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S)患者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并合并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非MS患者(对照组)对比,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信息、手术麻醉信息和围术期用血情况等,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MS组术前合并眼部疾病、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和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血率及量和自体血回输使用率及回输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P0.05)。结论 MS患者常有多系统受累,合并症多,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出血风险大,其围术期麻醉管理应格外谨慎,应加强血液管理,必要时采用有创监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的麻醉深度监测多以大脑皮质脑电信号分析为主,然而,大脑皮质脑电信号不能反映皮质下组织的功能状况、不包含高频信息并且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从而导致基于大脑皮质脑电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在稳定性、精确性等方面有固有缺陷。 目的:分析局部场电位信号样本熵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效果,实现麻醉深度的实时监测。 方法:以大鼠为模型动物进行实验,对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大鼠初级视觉皮质局部场电位信号进行快速样本熵计算,并对样本熵曲线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判定麻醉状态;然后将样本熵分别与大鼠尾部受热刺激时的甩尾延迟时间、局部场电位信号的中心频率和边缘频率做统计分析,验证基于局部场电位快速样本熵分析的麻醉状态判定方法。 结果与结论:局部场电位信号的样本熵可以快速、准确、稳定地反映大鼠的麻醉深度,用于麻醉深度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6.
常见的麻醉深度评估法普遍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GRU的多模态麻醉深度评估方法。采集20例 临床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发现通过GRU网络后输出的数值与BIS值存在较小差异和较高的关度,具有较好的麻醉深度评 估价值  相似文献   

17.
An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performing surgery, especially in the neurosurgical field.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methods may involve an application of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s in clinical physiology. Accordingly, it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to basically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s. Furthermore, the point of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is to clarify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perating room and clinical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In the laboratory, evoked potential examination are almost always performed in a shielded room. Therefore, there is little noise on records of these evoked potentials. However, records of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are contaminated with a lot of noise caused by medical electronic equipment used in the operating room. Most of this noise results from electromagnetic factors. And the remaining noise is caused by mechanical, optical, and acoustic factors. Consequently elimination of noise from these various sources from the monitoring records would promote the success of into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In this study, differential amplifiers, class I medical electronic equipments, and shield mats were tested to eliminate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noise that frequently contaminates the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record. In addition,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recording electrodes, and extension cables are introduced as necessary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for the intraoperative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