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市新型合成毒品滥用现况及滥用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方法:采用《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2009版)》(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2010年12月)、自制的《危险相关因素调查表》、SCL-90及CSQ量表对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贵阳市三所强制隔离机构的300名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人口学特征、新型合成毒品滥用情况、成瘾性、用药后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分析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相关性。结果:在300名滥用者中,男175名(58%),女125名(42%),平均年龄为(27.9±6.79)岁,35岁以下有257名占86%,占比最多;以未婚、无业、汉族、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为主。单用ATS者185名(61.6%)、多药滥用者115名(38.4%),其中,有海洛因滥用史合用使用ATS、大麻、K粉者80名(26%)。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两组滥用人员应对方式各因子均值比较,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及幻想上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与SCL-90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呈负相关。结论:贵阳市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中有近4成滥用者存在多药滥用,近1/3的新型合成毒品滥用者有海洛因滥用史。其焦虑、抑郁状况高于常模,应对方式以消极为主,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提示要加强和尽早进行毒品滥用的干预和治疗,减少毒品滥用中多药滥用现象的发生,应加强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4种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冰毒"、"摇头丸"、"K粉"、"麻谷"4种毒品滥用情况,为采取有效遏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编制的"冰毒"、"摇头丸"、"K粉"和"麻谷"使用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戒毒人员进行新型毒品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共调查344例新型毒品滥用者,其中139例(40.4%)主要滥用"冰毒",62例(18.0%)滥用"摇头丸",67例(19.5%)滥用"K粉",76例(22.1%)滥用"麻谷"。139例"冰毒"滥用者中有41.0%的人合用过"麻谷",62例"摇头丸"滥用者中有80.6%的人合用过"K粉"。滥用者性别分布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208,P>0.05);年龄分布以21-40a为主,占90.4%(311/344)。文化程度分布以高中以下为主,占79.6%(273/343);民族结构以汉族为主,占93.3%(318/341);从业情况以私营或个体、无业(下岗)为主,占68.5%(235/343);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占64.1%(220/343)。4种新型毒品开始滥用原因均以好奇心驱使为主要目的(47.3%);目前滥用原因以寻求快感和解除烦恼为主要目的(58.1%)。滥用方式:"冰毒"(98.6%)和"麻谷"(88.2%)以烫吸为主;"摇头丸"以口服为主(96.8%);"K粉"以鼻吸为主(91.0%)。滥用场所:"冰毒"和"麻谷"以家里和旅店或饭店为主(59.7%,27.3%;59.2%,25.0%);"摇头丸"和"K粉"以歌舞厅和夜总会为主(66.1%,35.5%;55.2%,43.3%)。毒品来源以亲朋(同伴)赠与(57.1%,196/343)及黑市购买(39.4%,135/343)为主。毒品危害以兴奋、失眠、体重减轻和全身无力以及性冲动、性暴力和情绪失控(打架)为主要表现。结论:北京地区新型毒品滥用情况不容忽视;新型毒品滥用者男女比例相当;中青年、无配偶及无业和个体私营者,特别是这一群体中女性是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应加大新型毒品知识和危害的教育和普及,加大对旅馆、歌厅及夜总会等场所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2005年新型毒品麻谷丸的流行滥用情况。方法:对2005年药物滥用监测系统采集的有关新型毒品麻谷丸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共有9个省提交新型毒品麻谷丸滥用监测报表819份,滥用者分别来自13个省。监测报告的麻谷丸滥用者中,女性占32.7%;无业和个体经营者占85.8%;初次滥用麻谷丸的年龄为29.0a±s7.8a,其中20a以下年龄者占14.7%。为满足好奇感和追求欣快刺激是滥用麻谷丸的主要原因,分别占66.0%和62.4%。同伴和娱乐场所提供,是获得麻谷丸的主要途径,各占68.4%和25.6%。滥用麻谷丸行为主要发生在暂住地、出租房、宾馆及歌舞厅和浴室等,占80.6%。64.9%的被调查者采用烫抽方式滥用。滥用药物1a以内者占84.4%。结论:2005年,在我国有40%以上的省份发现新型毒品麻谷丸滥用者,其中女性占到了1/3以上。滥用者具有较为明显的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行为特征。针对麻谷丸的滥用现况,需要加强对此种新型毒品流行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三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发生流行性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的滥用现状、滥用特征和对个体身心及社会的危害。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主要吸食"冰毒"(MA)、"摇头丸"(MDMA)、氯胺酮(ketamine)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新型毒品"滥用人员268名,其中滥用毒品种类以MA为主139例(51.9%),以MDMA为主62例(23.1%),以氯胺酮为主67例(25.0%);被调查对象的年龄29.2±s6.3 a(最小年龄19 a,最大年龄50 a)。滥用者的职业涉及多种行业,以私营/个体劳动者(37.5%)和无业者(32.2%)为主。三种"新型毒品"滥用方式和滥用场所的特征是:"冰毒"滥用场所以家中(59.7%)为主,主要滥用方式为烫吸(98.6%);"摇头丸"滥用场所主要集中在歌舞厅(66.1%),滥用方式以口服为主(96.8%);氯胺酮滥用场所以歌舞厅为主(55.2%),滥用方式以鼻吸为主(91.0%)。滥用毒品的种类除以上述三种"新型毒品"为主外,该群体中的部分人还有"麻谷"、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滥用行为/经历。该群体95.5%在停止使用后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戒断症状/体征,59.0%出现过主动或强迫性寻找和服用"新型毒品"的行为。268例"新型毒品"滥用者滥用"新型毒品"后均出现了涉及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体征,使用"新型毒品"后体重平均减轻12.57 kg±s9.25 kg,有4.5%的滥用者发生急性中毒。有27.3%发生与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冲动行为、易激惹及打架、吵架等行为,63.6%发生过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性冲动,4.9%发生性暴力行为。结论:北京地区"新型毒品"滥用及其产生的健康和社会后果严重,滥用后可产生中度至次重度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精神依赖性强度强于躯体依赖性。由于其特殊的药理/毒理学作用,滥用后不仅损害了个体健康,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隐患。目前北京地区正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多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滥用的基本情况,为防止ATS滥用的流行、教育和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328例ATS滥用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武汉地区ATS滥用的埸感人群为高中毕业以下、娱乐服务业与无业的青少年,平均年龄20.3±6.80岁,滥用的原因为追求刺激、好奇、享受、发泄生活压力等.滥用药物多为MA、MDMA、氯胺酮、海洛因的不同组合,形态、颜色、名称各异的混合药片.滥用方法:主要有烫吸、口服、鼻吸等.滥用剂量平均为0.51±0.12片,麻果15±4.7片.滥用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有兴奋、欣快、感知觉障碍、嗜睡、发热、消瘦,部分滥用者出现躯体和精神依赖.结论:武汉地区ATS滥用日趋流行,ATS的滥用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具有长期损害作用,而且有精神和躯体的双重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型毒品"麻谷丸"的滥用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07年吉林省戒毒机构收治的和缉毒部门查获的"麻谷丸"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714例"麻谷丸"滥用者中,男性占75.4%,女性占24.6%。滥用者的年龄为32.9 a±s8.7 a,其中男性年龄35.4 a±s7.6 a,女性年龄25.6 a±s7.7 a。男、女不同性别组平均年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85.0%)。从业状况,以无业人员(59.7%)和个体经营者(32.8%)为主;男、女不同性别组无业人员分别占55.2%和7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为"追求欣快、刺激"(67.9%)和为"满足好奇"(67.4%)是滥用"麻谷丸"的主要原因。"娱乐场所"(60.5%)与"同伴提供"(51.4%)是被调查者获得"麻谷丸"的主要渠道。"暂住地、宾馆、租住房"(62.3%)和"歌舞厅、酒吧、游艺厅"(24.8%)是滥用"麻谷丸"的主要地点。68.8%滥用"麻谷丸"者的平均月耗费在2000-8000元之间。其中男性月均耗费在8000元以上者占30.7%,高于女性(17.6%)。"麻谷丸"滥用者主要为单一物质滥用者(99.3%);滥用方式主要为烫吸(87.8%)。结论:"麻谷丸"是本地区主要滥用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药物滥用行为特征。针对"麻谷丸"滥用现状,需要加强对中青年男性及青少年女性人群开展药物滥用预防教育工作,而且有必要加强对"娱乐场所"和"暂住地、宾馆、租住房"的管理工作,以遏制本地区新型毒品的滥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K粉"、麻谷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滥用K粉、麻谷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24例患者作临床分析.结果:"K粉"、麻谷所致精神障碍以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为主.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镇静安眠药、对症支持及脱毒等治疗,可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结论:滥用"K粉"、麻谷可损害人的精神系统,及时治疗,精神症状可缓解.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新型毒品滥用呈上升趋势,日益引起关注。以苯丙胺类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毒品的急性中毒表现为类躁狂状态。慢性中毒表现为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包括幻听、幻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以氯胺酮(俗称K粉)为代表的致幻剂的滥用导致知觉障碍、幻觉妄想状态及激越兴奋状态,而以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摇头丸)为代表的第三类新型毒品兼具兴奋和致幻作用。患者单独使用某一种新型毒品,临床特征相对典型,但混合使用后临床特征变得不典型,也呈现出特异性。本案例为新型毒品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个案报道。在本案例中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在新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中罕见。  相似文献   

9.
漆建军  江莹 《安徽医药》2019,23(9):1904-1908
目的 了解武汉市药物滥用人群的具体情况与相关行为特征,掌握药物滥用动态,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预防与控制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流行病学的原理和调查方法,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2015—2017年收集到的16 506例有效《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滥用人群以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无业人员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21~50岁,中高年龄层滥用药物人数有一定幅度增加;(2)主要滥用物质为新型合成毒品麻谷丸,传统毒品海洛因次之,近3年麻谷丸滥用发生情况有一定程度下降,而海洛因滥用发生情况有一定程度上升;(3)主要来源于同伴,以烫吸为主,主要滥用原因为追求欣快、刺激,多选择隐私性较强场所;(4)2015—2017年初次滥用年龄主要集中21~30岁之间,35岁以下青少年占比分别为84.02%、84.99%、81.25%,滥用药物年限在5年以上、脱/戒毒次数在2~5次之间者居多。结论 武汉市药物滥用人群呈缓慢增长,初次滥用药物人群以青少年为主,新型合成毒品与传统毒品滥用发生情况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建议采取切实有效传播方式进行药物滥用宣传与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治理机制,有效遏制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青年吸毒人群合成毒品滥用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禁毒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家药物滥用监测系统数据库,对2016~2018年深圳市青年合成毒品滥用者的人口学资料、滥用行为方式和特征以及监测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年合成毒品滥用以男性(89.64%)、未婚(88.69%)、初中学历(74.41%)和无业人员(50.06%)为主要滥用人群。主要滥用药物为甲基苯丙胺/冰毒,占83.60%。合成毒品主要获得途径来自同伴(62.39%),主要滥用方式是烟枪吸(溜冰)和烫吸(踏食),占比为87.71%。滥用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欣快刺激、满足好奇,主要滥用场所为朋友处、暂住地/租住屋、夜总会/KTV歌厅等。结论:应在青年人群中加大合成毒品的知识和危害的宣教力度,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主要滥用场所的监督和检查,也应扩大监测范围,以提高药物滥用监测覆盖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氯胺酮滥用人群的基本特征及该人群中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湖南和广东等省市的强制隔离戒毒机构中有过合成毒品使用经历的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其中目前主要使用氯胺酮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本研究分别采用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NASS)评定调查对象的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175名调查对象,主要来自深圳(占74.9%)。41.1%的调查对象有多药滥用经历,且有53.2%的调查对象有氯胺酮依赖。结果显示:分别有43.5%和45.1%的氯胺酮滥用者存在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10.3%调查对象有精神病性症状。根据文献将PANSS量表全部条目归为5个因子,其中焦虑因子在氯胺酮依赖组和非依赖组均排第一位,排名第二、第三位的症状群在非依赖组分别是阴性症状和兴奋敌对,在依赖组分别是兴奋敌对和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BDI评分、氯胺酮依赖与PANSS总分相关。结论:氯胺酮滥用后可致焦虑、抑郁、精神病性症状等严重精神损害。有近一半的氯胺酮使用者停止使用氯胺酮后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且氯胺酮依赖组与非依赖组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曲唑酮和舒必利控制海洛因依赖者稽延性戒断症状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稽延性戒断症状产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对象为成都市强制戒毒所的60例戒毒者;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戒毒者分为3组,分别给与舒必利、盐酸曲唑酮和安慰剂,按时评定稽延性戒断症状、焦虑和药物不良反应,并检测吸毒者体重、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尿吗啡定性的变化,对血液中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递质系统定时测定。结果:有45例完成治疗,有15例因犯罪而脱失。舒必利组(18例),盐酸曲唑酮组(14例)的稽延性戒断症状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总分值逐渐下降,第4周后两组评分与安慰剂组(13例)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q舒=0·238,q曲=0·218,P<0·05);5-HT测定值盐酸曲唑酮组与安慰剂组在第三次测定时有统计学差异(q=3·890,P<0·05);NE测定值治疗组与安慰剂组不存在统计意义的差别(P>0·05)。结论:舒必利和盐酸曲唑酮可以改善吸毒者的稽延性戒断症状。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高。血清中5-HT与稽延性戒断症状产生有关,血清中5-HT浓度的改变可作为观测稽延性戒断症状程度的客观指标,其降低的程度可作为疗效的评定参考,戒断后血清中NE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了解药物成瘾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焦虑抑郁的共病症状,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自编问卷、DSM-IV、初级PTSD筛查量表(PC-PTSD)、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HADS)对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100例药物成瘾者和98例无任何物质成瘾史的被试测量成瘾状况,PTSD情况以及焦虑抑郁状况,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成瘾组和对照组在抑郁、焦虑和PTSD得分的差异。结果:成瘾组和对照组在焦虑、抑郁(t=7.17,P<0.001;t=3.01,P<0.01)和PTSD量表(t=-3.39,P<0.001)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瘾组中有抑郁(P<0.01)和焦虑(P<0.01)的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17例(17%)呈现PTSD阳性症状,同时还伴有抑郁、焦虑状况,对照组则有10%的人呈PTSD阳性症状并同时伴有抑郁、焦虑,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物质成瘾者PTSD症状及抑郁、焦虑共病症状较为严重,提示对药物成瘾需采用多元治疗方法,对多种不同症状同时进行治疗,才可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谷氨酸(Glu)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并给予评分,研究Glu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通过电生理,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变化和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Glu剂量依赖性增加大鼠戒断症状的总评分(P<0.05);Glu使吗啡依赖大鼠丘脑束旁核的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频率增加(P<0.05),而诱发放电抑制时程缩短(P<0.05);在Glu诱发吗啡戒断过程中,c-fos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1)。结论:Glu可通过增加细胞电脉冲的形式兴奋神经元,提高依赖状态下神经元的兴奋性,加重吗啡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Glu也可通过c-fos间接影响Glu受体和其他的神经递质的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人群出现与帕金森病类似的症状体征的情况。方法: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t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e Scale,UPDRS量表)对121名海洛因依赖者及31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对照组志愿者进行评分,其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人群的UPDRS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志愿者,静脉吸毒、复吸、长期吸毒均能提高UPDRS分值,对于震颤、动作缓慢、姿势不稳、步态异常等症状,海洛因依赖者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海洛因依赖可导致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体征出现,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脑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受损。  相似文献   

16.
Because of increased interest in an 8-h ozone (O 3) federal air quality standard, acute pulmonary function responses to prolonged square-wave O 3 exposure between 0.08 and 0.12 ppm have been examined in several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chamber studies. A low-cost face-mask O 3 exposure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this laboratory and found to produce closely similar pulmonary responses to those observed in prolonged exposures by U.S. EPA investigator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ulmonary function and subjective symptoms effects of 6.6-h square-wave exposure to 0.12 ppm O 3 by these two methods using the same group of subjects. In addi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symptoms responses upon 6.6-h exposures to lower levels of O 3 (0.04-0.08 ppm) were studied with the face-mask inhalation system. Thirty young adult subjects completed five 6.6-h exposures with six 50-min periods of exercise at an intensity requiring a minute ventilation rate (V E) of ~20 L/min/m 2 of body surface area, each followed by 10 min of rest, except following 3 h when the rest period was lengthened for a lunch break. The total O 3 doses for the chamber and face-mask exposures to 0.12 ppm O 3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since the additional O 3 dose during the 35 min lunch break in the chamber exposure was offset by a slightly lower average exercise V E (i.e., 19.1 L/min/m 2) . The data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 methods of exposing young adults to nearly identical total inhaled O 3 doses at 0.12 ppm produce very similar pulmonary function, symptoms, and exercise ventilatory pattern responses. On the other hand, results of the 6.6-h face-mask exposures to 0.08 ppm O 3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o similar U.S. EPA exposure study results, revealed several incongruities that may be due primarily to high individual subject variability in responses to a relatively low O 3 exposure. Thus, a comparison of chamber exposure responses to those elicited via face-mask exposure to 0.08 ppm O 3 in the same subject group seem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7.
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症状与渴求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造成复吸的重要因素。方法··:采用海洛因稽延性戒断症状自评量表对封闭式戒毒病房的151例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调查,了解稽延性戒断症状与渴求等因素的关系。结果··:稽延性戒断症状与渴求、脱毒时间及吸毒方式有密切关系,与渴求关系最密切的是稽延性戒断症状的睡眠障碍及焦虑项目。结论··:稽延性戒断症状与渴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海洛因依赖者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出现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筛选出海洛因依赖者120例,按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思维障碍和敌对猜疑等5个因子及其等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0例患者BPRS分为42·56±s8·31。各项因子分中,焦虑抑郁因子占首位,其后依次为思维障碍因子,缺乏活力因子、敌对猜疑因子以及激活性因子。结论:海洛因依赖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多数存在感知和思维方面的精神症状。根据海洛因依赖者精神症状的特点有必要拟定合理护理措施,以解除患者的精神和躯体依赖,使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9.
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对诊断为IAD的青少年施测,得到有效问卷214份。将IAD青少年的心身症状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并对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IAD青少年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01)。焦虑、精神病性、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与神经质人格呈正相关(P<0.05);抑郁、恐怖因子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及阳性项目数与父亲惩罚、严厉呈正相关(P<0.05,P<0.01);强迫、抑郁及焦虑因子与父亲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P<0.05,P<0.01);焦虑与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P<0.05)。结论:住院IAD青少年存在广泛的心身症状,其心身症状与神经质人格、父亲不当教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