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期性锯齿型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非稳态层流模型对锯齿型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Re=600时数值结果已发生明显振荡,而从入口段算起的第9、10个几何周期的平均Nu数与用周期性充分发展条件计算得到的平均Nu数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计算通道周期长度L与通道垂直高度b的比值及通道倾角α等几何结构尺寸对周期性充分发展流动和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大α和减小L/b都易促使流动产生涡旋,从而增强换热.  相似文献   

2.
锯齿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对锯齿形通道的周期性充分发展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所考虑的参数条件下,Re≥100时温度场和流场随时间不断变化,同时Nu数也随时间发生周期性振荡,并且随着Re的增大这种变化越明显;Re≥250时通道内开始产生旋涡,换热不断增强。计算得到的平均Nusselt数与现有文献中相近问题的试验关联式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以膜片管束通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别对通道的入口段和充分发展段建立非稳态数学模型。在不同Re下的通道入口段中不同几何周期的相应截面上设置无量纲速度和无量纲温度的监测点,分析了入口段的换热特性,并且重点探讨了流动与换热进入周期性充分发展段后,改变管束排列方式对换热Nu的影响。结果表明:Re不同时,流动和换热进入充分发展需要经过的几何周期数也不同;进入充分发展段后,Nu随着管间距的减小而逐渐增加,而且对于大间距排列管束,改变圆管竖直方向间距对Nu的产生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周期性矩型槽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的振荡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e的增大,对流换热从入口后某一个几何周期开始振荡,振幅沿着通道逐渐增加,并经过若干周期后振幅基本不变;对于不同的Re开始振荡的几何周期数不同;当振幅基本不变时,各几何周期的平均Nu及相应点的速度按时间的平均值基本相等,表明振荡的流动和换热特征参数的时均值仍然具有周期性充分发展的特征;通道中突出物高度对振荡有显著影响,突出部分越高,开始振荡的几何周期数越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浓度为1500wppm的聚丙烯酰胺(PAM)溶液在周期性渐扩渐缩通道内层流流动与换热问题。研究表明,大约经过8个周期后流动进入充分发展阶段,而换热则要经过大约20个周期后才能进入充分发展阶段。在充分发展阶段,阻力系数和换热Nusselt数随广义 Reynolds数的变化关系式分别为: f= 135 × Re*-0.632和 Nu= 10.5 × Re*0.598。  相似文献   

6.
周期性渐扩-渐缩通道层流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渐扩-渐缩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的层流流动与换热为研究对象,采用SIMPLE算法,适体坐标网格及Amano周期性边界条件的实施方案对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了在层流范围内不同Re数下的流动与换热规律.结果表明,在Re=100~1000范围内,与平行平板通道相比,阻力增强了(10~200)%,换热增强了(40~320)%.  相似文献   

7.
恒热流锯齿型通道流动和换热的非稳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恒热流边界条件下锯齿型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的非稳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本文计算的Re范围内,流动和换热随时间发生振荡,且U-V和Nu-θ相图表明,振荡是周期性的;在入口段后,发生振荡的各几何周期的流场、温度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相同,不同周期对应点的U、θ相同,只是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U-V和Nu-θ相图上的曲线重合良好,因此仍具有周期性充分发展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二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周期性充分发展边界条件对混合板式换热器中的板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进行数值模拟。在Re=4407~22035工况范围内,计算了半圆型、半椭圆Ⅰ型和半椭圆Ⅱ型三种不同纵截面形状波纹板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性能。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波纹通道内的流动会因为流体从凸面流向凹面时产生回流而形成涡,即产生扰动,强化了后面的换热,但同时增大了阻力。并得出半圆型通道换热最强,Nu为椭圆Ⅱ型的1.4倍;但其阻力最大,压降为椭圆Ⅱ型的1.9倍。  相似文献   

9.
周期性矩形槽通道入口流动与换热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周期性矩形槽流道入口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所考虑的参数条件下,流动和换热是非稳态的,并且随着Re的增大,这种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越明显;当Re等于100、200时,经过1~2个几何周期,各周期的流速分布和无量纲温度的分布基本相同,流动和换热表现为明显的周期性充分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锯齿形通道内流动和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以时均方程法模拟得到的流场、温度场以及U-V相图、Nu-θ相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本文计算的Re范围内,数值计算结果仍能反映出周期性通道内流动和换热的自维持振荡特性,无量纲速度U,通道平均Nu数随时间作周期性振荡,并且振荡幅度、频率随Re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布置形式百页窗翅片通道热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空气为介质,对四组百页窗式翅片通道的传热特性和流动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四组试验件的几何尺寸相同,只是翅片上百页窗的开窗段不同,分别是3mm、 6.5 mm、前3mm后 6.5 mm及各组开窗段间距交替为 3 mm与 6.5 mm。传热试验得出的四种试验通道 Nu~ Re关系相同,而阻力则以开窗段间距 3 mm的为最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利用非均相流欧拉-欧拉模型耦合RPI(伦斯勒理工大学)沸腾模型开展超汽化冷却结构的过冷沸腾两相流模拟,比较不同翅片结构对超汽化结构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热流量条件下三角形翅片结构的换热性能优于矩形翅片结构:其中顺流4×3 三角形翅片结构总体换热性能最好;矩形4×3 翅片结构受流速影响较大,由于翅片的阻碍作用使得流速越来越低,换热性能越来越差;逆流4×3 三角形翅片结构由于其翅片间的腔小,并且逆流翅片对主流的破坏使得腔内流体保持着很大的湍度,所以翅片区有很好的换热性能,但由于逆流翅片对流体阻碍作用大,小槽内流体速度越来越低,使得远离翅片区的侧边换热性能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ode ANSYS CFX, the inhomogeneous Eulerian- Eulerian multiphase model coupled with RPI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boiling model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subcooled boiling two-phase flow of hypervapotron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in structures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hypervapotron structure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high heat flux conditions,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triangular fin structure is better than the rectangular fin structure. Triangular 4×3 to the flow geometry has the best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Rectangular 4×3 geometr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flow rate due to the obstruction of the fins making the flow rate to be lower and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will be getting worse. Triangular 4×3 against the flow geometry make the fluid in the cavity to maintain a large degree of turbulence due to the small cavity between the fins and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ounter-flow fins on the mainstream, so the fin area has a good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but due to the impeding effect of the counter-flow fin on the fluid, the fluid velocity in the slo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as the result,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n the sidewall far away from the fin area is getting worse.  相似文献   

14.
带内热源多孔介质中的受迫对流换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扩展型达西流动方程,采用考虑相际传热的能量方程,通过对体平均化原始变量方程的无量纲分析,用Rep,H/dp和ks/kf三个无量纲参数分析了通道内具有内热源多孔介质固定床的冷却过程,讨论内热源对骨架与流体热平衡的影响,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中针对三维坐标系下,圆翅片叉排热管散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翅片间距、翅片厚度和排间距对平均换热系数、流动摩擦系数和热阻的影响。翅片间距分别为6mm、7mm和8mm,翅片厚度分别为0.8mm、1mm和1.2mm,排间距分别为21.7mm、23mm和24.3mm。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迎面风速增加,摩擦系数减小,传热热阻减小;随着翅片厚度的增加,摩擦系数减小、换热能力增强,热阻在大Re时增大明显。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大,摩擦系数增大,换热能力提高,热阻增大;随着排间距的增大,摩擦系数在正三角形管排布时的值上下变动,且只有排间距显著增大时,换热能力和热阻才会增大。  相似文献   

16.
车辆散热器耦合传热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合理简化,建立了百叶窗翅片散热器的耦合传热模型,利用大型CFD软件FLUENT对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百叶窗散热器的流体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试验关联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百叶窗翅片主要结构参数(百叶窗间距、百叶窗倾角、翅片间距、翅片宽度等)对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  相似文献   

17.
等热流条件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强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强化换热的物理机制,并基于等效比热模型,对等热流条件下圆管内该类流体层流流动换热强化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同时,改进了内部流动传统的Nμ定义,使之能更有效地表征功能热流体换热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以细矩形通道为研究对象,基于CFD的二次开发技术,采用流体固体共轭传热技术数值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和入口平均物性对细矩形通道平均流动和平均传热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流体变物性对细通道转捩雷诺数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微细通道的流动和传热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对流传热场协同原理分析了微酒窝通道、圆柱面凹槽通道及低肋通道强化传热特点,研究发现酒窝与圆柱面凹槽强化传热主要原因为:1)增加近壁区流体扰动,促进酒窝或凹槽内部流体与主流之间的传热;2)酒窝与凹槽均可扩展传热面积,进而提高总传热量。与低肋通道相比,酒窝与圆柱面凹槽仅对其附近流体的流动产生影响,而对主流流体的流动影响较小,进而阻力增加较少。提出传热量单元性能参数PEC_A作为评价指标,酒窝通道综合性能参数略高于圆柱面凹槽通道,而远高于低肋通道。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流道内上下两肋片均布置有涡产生器的扁管管片式散热板芯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与流道单面布置涡产生器的换热板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双面带涡产生器的肋片表面能在提高Nu的同时,降低流动阻力,换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Re=1500时,平均Nu数提高了8.6%,横向平均Nu最大提高了30%,阻力下降了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