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对UAP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 (A组 )和降纤酶治疗 (B组 )两组 ,比较有、无心律失常两者的QTd的差异 ;观察治疗前后QTd的变化。显示UAP有多源性室性早搏 (PVS)、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者QTd大于无此类心律失常者。QTd >90ms者此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降纤酶治疗后的QTd明显小于治疗前 ,亦明显小于A组治疗后值。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 1种临界状态。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可能缓解 ,但有部分病人病情难以…  相似文献   

2.
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复方丹参片治疗,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测定QTd及其他相关参数,并予以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QTcd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其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QTd、QTcd明显降低(P相似文献   

3.
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忠敏  马晓莉 《山东医药》2007,47(16):86-87
QT间期离散度(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心电学指标。缩小QTd对减少冠心病患者猝死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2月-2006年10月.我们观察了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曲美他嗪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15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治疗组(80例)和非曲美他嗪治疗组(76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经曲美他嗪和非曲美他嗪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的曲美他嗪组QTcd分别为(76·4±27·2)ms、(36·3±17·1)ms、(35·4±16·8)ms;非曲美他嗪组QTcd分别为(73·5±22·8)ms、(53·7±13·6)ms、(51·8±14·7)ms。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曲美他嗪组减少更为明显;治疗后3个月两组间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治疗后3个月与12个月QTcd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QTcd,且持续治疗可以保持长期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LP)患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80例UAP患,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B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A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速避凝,疗程为1W。治疗前后测QTd、24h,DCG,并追踪其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和有无心脏病事件。结果 A组治疗后则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显降低(P均<0.05),(明显优于B组);其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B组。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速避凝,可显降低QTd、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住院期间心脏病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美托洛尔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用美托洛尔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影响进行了观察。1.对象 :入选患者 66例 ,男 47例 ,女 19例 ,年龄 3 9~ 81岁 ,平均 (62± 7.5)岁 ,均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包括劳累初发或恶化型心绞痛 40例 ,自发性心绞痛 11例 ,混合型心绞痛 17例。均为窦性心律 ,排除心肌梗死、束支传导阻滞 ,明确的冠状动脉血管外疾病等。停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2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 3例。两组年龄、性别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抗心肌缺血治疗药物 2周。治疗组加用美托洛尔 50~ 150mg/d口服。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及用药后…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 (QTd)能反映心室复极时间的区域性差异 ,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肥厚等关系密切。QTd越长 ,临床严重后果的危险性越大 ,特别是心律失常事件。研究〔1〕已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溶栓治疗后 ,QTd会缩短。为此我们观察了 68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对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治疗组 :UAP患者 68例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 75 % ,其中男 39例 ,女 2 9例 ,年龄 62~ 82 ( 71 .5± 6.8)岁 ;对照组 :均为因怀疑冠心病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T离散度 ( QT dispersion,QTd)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程度 ,即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 QTd越高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本文通过观察 QTd与自发性心绞痛心肌缺血的关系 ,探讨 QTd的临床意义。  资料和方法 选择在我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住院患者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 ,冠心病患者6 9例 ,男性 45例、女性 2 4例 ,年龄 47~ 71岁平均 ( 5 9.4±5 .4)岁 ,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狭窄≥ 5 0 %即诊断为冠心病。其中 ,1支冠状动脉病变 32例、2支冠状动脉病变2 1例、3支冠状动脉病变 1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2 6…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CAD)患者的QT离散度(QTd)多明显增大,运动试验后进一步增加。我们对41例CAD患者于静脉注射美托洛尔后行运动试验,并观察了用药后QTd的变化,旨在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状态下QTd的影响及意义。1资料与方法本组8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西药常规治疗相同,同时治疗组加服脑心通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于服药前及治疗4周结束后,分别测定QT间期离散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服用脑心通胶囊可降低QT间期离散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的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国卫民 《心脏杂志》2004,16(2):183-18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 2 (男5 0 ,女12 )例,平均年龄6 0 (40~74 )岁,符合1978年WHO制定的标准,且排除电解质紊乱、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室内传导阻滞等因素影响。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无心脏病且心电图正常者5 0 (男4 0 ,女10 )例,平均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文选择46例慢性冠心病患者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4周后进行同步描记12导联心电图心室晚电位检测后,随即行QT间期检测,测定QT离散度。比较两组心室晚电位阴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的QTd及心律失常、猝死的相互关系。结果 心室晚电位的阴性及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无一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阴性而QTd异常的心肌梗死患者2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而QTd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3例猝死,心室晚电位阳性且QTd异常的患者13例猝死。结论 心室晚电位与QTd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QT离散度(QTCd)是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已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3。可根据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评估、预测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症的病变程度及预后,并指导其治疗。笔者将82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与对照组(同年龄组无冠心病者)心电图QTCd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心肌缺血与QT。d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冠心病组82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及疗养员。男78例,女4例,年龄45~75(平均60)岁。心电图均诊断慢性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6.
反复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前的心绞痛产生缺血预适应效应,可对随后AMI发生时的病理及临床过程产生有益的影响。我们对是否有MI前心绞痛的54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经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MI前心绞痛对MI面积、早期QTd以及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54例AMI患者均有典型临床症状、特征性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动态演变,皆为首次发病的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剔除无痛性AMI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二组:(1)有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组(PAP组)19例(男1…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集中于QT间期离散度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率的价值以及长QT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及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关于糖尿病与QT离散度的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测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 ml(加入250 ml生理盐水或0.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和HRV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QTd和HR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正常R-R间期值的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明显升高(P<0.05),两组用药前后的差值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降低QTd及提高HRV的幅度大于对照组。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改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和HRV。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QTd的应用已涉及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预测和随访、缺血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领域 [1 ] ,作者分析 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前后的心电图 ,以探讨 PTCA对 QT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患者 42 (男 34,女 8)例 ,年龄39~ 75 (5 9± 9)岁。患者入院前 1~ 2个月内有反复心绞痛发作 ,无严重心律失常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入院后扩冠、抗凝及对症治疗 ,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及 PTCA。冠状动脉病变支数 :单支 2 0例 ,双支 16例 ,三支…  相似文献   

20.
1990年,Day等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他们将心电图12导联中最长与最短QT问期之差定义为QTd,并认为这是反映心肌区域性复极差异的定量指标,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危险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