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0例(108膝)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假体(51例,54膝)和活动平台假体(49例,54膝)置换治疗,记录膝关节术前及术后HSS评分、测量膝关节最大屈曲度.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患膝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7~55个月的随访,两组HSS评分和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比较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固定或活动平台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均能获得显著疗效,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并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并屈曲畸形患者进行全膝置换,术前平均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21.6±10.2)°、膝关节HSS平均评分(36.9±6.5)分。结果患者膝关节屈曲挛缩角度和HSS评分术后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正确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结合术后规范的康复训练,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并屈曲挛缩畸形可达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OA38例(59膝),其中,单膝置换17例,双膝关节置换21例;伴有膝关节内翻畸形28例,膝外翻3例,无内外翻7例;伴膝关节屈曲挛缩28例。采用胫骨固定平台假体36膝,旋转平台假体23膝。结果随访时间6~36个月。8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膝前痛,经对症治疗可缓解。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屈曲度110~145度,平均(125.6±8.4)度。术前HSS功能评分为(49.3±13.6)分,术后2周评分为(86.6±5.1)分、6个月评分为(94.5±7.4)分,与术前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OA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对76例(84膝)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5个月(10~3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40±6.68)分提高为术后(90±7.48)分,其中优67膝,良12膝,可5膝,优良率为94.04%。结论 TKA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可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12例患者接受可旋转铰链膝关节置换术。其中 ,类风湿性关节炎 7例 ,强直性脊柱炎 2例 ,膝关节结核、骨性关节炎、膝关节感染各 1例。术前膝关节处于伸直位骨性强直畸形 5例 ,屈曲位挛缩畸形 6例。结果 伸直位强直病例 ,术中最大屈膝达到 4 5°~ 80°,但 1例发生髌腱胫骨止点处撕裂。屈曲位挛缩病例 ,均在术中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术后随访时间平均 18 3个月 (6~ 2 7个月 ) ,膝关节平均屈曲活动度为83 5°(6 0°~ 135°) ,无伸直受限者。HSS评分平均为 81 5分 (72~ 89分 ) ,比术前提高了 4 8 1分。结论 可旋转铰链膝的设计基本符合膝关节的正常生理 ,近期随访效果优良。可旋转铰链膝主要适用于内、外侧副韧带已损坏 ,或关节内结构严重破坏 ,内外翻畸形大于 2 5° ,或有膝关节屈曲挛缩、伸直位强直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0例,共22膝,对所有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结果 根据HSS评分标准,20例患者中,优秀16例(80%),良好3例(15%),尚可1例(5%),差0例,优良率为95%(19/20)。术前HSS评分为(48.5±11.3)分,术后2周的HSS评分为(83.8±10.2)分,术后半年的HSS评分为(91.5±7.4)分,术后的H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2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10年25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58例266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250例,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8例16膝;行髌骨置换16例16膝。原发疾病包括骨性关节炎(2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5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关节畸形包括膝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216例(224膝)成功随访,随访时间4月~10年。手术前、后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随访患者术后在疼痛、膝关节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疼痛缓解方面效果显著。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屈曲110°,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4.38分,增加到术后的平均91.43分,优良率达95.6%。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佳,术后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掌握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完善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有效的康复措施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稳定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分总结。结果根据Tohn.N.Insall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后稳定型假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而且尤其适用于严重膝骨性关节炎后交叉韧带退变明显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 34例(38膝)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对其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膝关节HSS评分,34例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1%,患者术后2周、6个月的HS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效果显著,能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膝)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根据软组织平衡情况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非限制性假体(12膝)或者限制性假体(4膝),记录骨缺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稳定性、髌骨轨迹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125±15)min,术中出血量(150±25)mL,术后出血量(650±75)mL。所有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平均活动度为(120±25)°。经过3~42个月随访,HSS评分由手术前平均25分提高至手术后平均95分,无一例感染及深静脉血栓。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理改变复杂,手术的难度大,需要很好的软组织平衡技术,韧带损伤严重者需要采用限制性假体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规范化、个性化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方法: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共50例(62膝),在术后12h内开始行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主动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及踝关节的伸屈运动,必要时采用CPM机辅助锻炼,同时注重控制疼痛、步态矫正、位置觉训练、心理训练等。结果:术后3周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达100°,HSS评分平均91.2分,深静脉血栓一例。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高屈曲度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屈曲型(Nexgen-LPS-FLEX)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182例(258膝)采用Nexgen-LPS-FLEX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访。随访HSS功能评分、膝关节正侧位X线评价、患者对手术的总体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际随访170例(237膝),随访36~7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0.28分增加到随访时的85.81分(P<0.05),优良率为92.80%。术前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平均为98.20度,随访时为130.80度(P<0.05)。78.23%(133/170)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术后有39膝(占16.46%)遗留膝前痛,7例残留≥10度的屈曲畸形,2例术后1个月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患者发生迟发感染,1例假体周围出现无症状非进展性透亮线。X线片示膝关节假体位置及力线良好,股骨、胫骨以及髌骨假体周围无松动。结论 Nexgen-LPS-FLEX高屈曲型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获得较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骨二科28例(32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8例病例中90%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恢复满意,膝关节HSS评分平均89分,优良率93.4%。结论全膝表面置换为严重膝骨关节病病人解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手术治疗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组采用单髁置换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发生了明显升高,前后对应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的HS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单髁置换手术后,可以明显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单髁置换术与全膝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抽取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本院接收的6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研究组行单髁置换术,对照组行全膝置换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56.12±17.26) min,术中出血量为(144.47±28.71)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研究组VAS评分为(2.08±0.72)分、关节活动度为(121.62±5.06)、HSS评分为(85.10±7.77)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26%)与对照组(3.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近期效果显著,可减少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改善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均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进行治疗,并进行半年随访。结果随访显示,患者均恢复良好,中HSS评分优23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100%,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人工全膝置换术应用于严重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TKA患者的临床情况.对膝关节进行术前及术后HSS评分,测量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34.9个月,术前术后患膝HSS评分分别为(45.54±7.67)分和(88.66±5.05)分,术前术后患膝最大屈曲度分别为(92.44±10.80)°、(99.13±9.9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掌握正确的手术适应证、完善术前准备、正确处理术中胫骨骨缺损与软组织挛缩、防治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早期行功能行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7例(82膝),男11例,女56例;平均年龄63.9岁;左膝23例,右膝19例,双侧同时置换25例。对置换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并发症。结果:依据评分标准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1],67例患者中优6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5%。术后患者在膝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具有切实可靠性,其术后疗效的关键主要是术前对适应证的了解,假体的选择,手术的熟悉程度及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高屈曲与非高屈曲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高屈曲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高屈曲组)与非高屈曲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非高屈曲组)行初次单侧人工表面全膝关节置换241例患者的疗效。其中高屈曲组132例,非高屈曲组109例。241例患者随访3~8年(平均4年)。对纽约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及活动度比较。结果术后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屈曲组活动度大于非高屈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屈曲组TKA术后关节活动度大于非高屈曲组,但膝关节功能评分与非高屈曲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后关节囊切断松解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膝关节屈曲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膝后软组织松解的合适途径.方法 对12例膝关节不同程度屈曲畸形的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中对较难松解的后关节囊采用横形切断或局部切除的方法,对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通过去除胫骨平台内侧骨赘甚至部分骨质,以达到内侧副韧带长度满足截骨后膝关节间隙矩形化.手术前后按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术后随访9~3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HSS评分为38.8分,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HSS评分为83.1分.优:4膝,良:7膝,可:1膝.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对屈曲畸形的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通过横断或局部切除后关节囊松解方法既能达到屈膝间隙和伸膝间隙的平衡,又能保持软组织平衡与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