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娜 《啤酒科技》2005,(11):64-65,67
对啤酒和酿造材料中的不良风味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来检测非正常组分峰。不良风味能够品尝出来时,可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法来鉴定假设组分。当风味组分浓度较低,不能够直接品尝出来时,利用GC嗅觉检测法来确定风味组分的位置,然后用GC—MS来进行鉴定。啤酒中存在许多挥发性组分,因此在气相色谱上使用GC嗅觉检测法来确定微量风味组分峰的位置非常困难,可采用多维GC气味检测法来确定微量风味组分峰的位置,并用多维GC—MS进行鉴定。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对啤酒中多种不良风味组分进行鉴定,包括附着在易拉罐体上的溶剂风味成分、附着在硅藻土中的海胆味风味成分、霉味和消毒剂味等。  相似文献   

2.
啤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及风味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啤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如醇类,酯类,连二酮,含硫化合物等,通过风味强度进行风味特征评价及风味差别度的判别,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结合应用GC-MS,气相色谱-气味测定法(GCO),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技术对啤酒,酿造过程及原料中的风味化合物和异味组分进行测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酒的风味是评价酒质量品质的重要指标,其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是影响风味的关键因素。在酒类挥发性化学成分检测中,与 常用的一维气相色谱相比,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分析速度,具有广泛用途。 该文综述了全二维气相 色谱在中国白酒、葡萄酒、啤酒等不同酒类挥发性物质检测中的应用,为解析不同酒的风味特征提供物质基础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HS-GC-IMS)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精酿啤酒风味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HS-GC-IMS对不同来源及类型的精酿啤酒中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通过指纹图谱比较挥发性组分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实现不同类型精酿啤酒区分。结果 所检样品中共定性出5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指纹图谱显示,不同来源及类型的精酿啤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自制的4种啤酒中风味物质具有各自的特征风味物质成分;采用PCA可以实现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啤酒的准确区分。结论 HS-GC-IMS方法可快速检测啤酒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其结果直观、准确,能为啤酒类型分析及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组成复杂,含量低,易挥发的特点。近20年来,二维气相色谱技术发展迅速,比传统一维色谱的峰容量更大,对复杂组分分离度高且更为灵敏。本文从品种及产地鉴别,分级与鉴伪以及指导品质控制方面,对二维气相色谱在各类食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概述其鉴定疑难组分的优势,并从方法开发及技术联用等方面,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态自动顶空进样结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膨化小麦辅料啤酒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膨化小麦辅料啤酒中主要分离出8种挥发性风味组分,其组分及含量分别是乙醛、正丙醇、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啤酒中各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含量均在淡色啤酒正常含量范围之内。该方法测量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5%,回收率均大于95%,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用隆丁区分法测量小麦辅料啤酒中总氮和高、中、低分子氮的含量分别为总可溶性氮105.1 mg/100 mL、高分子氮13.9 mg/100 mL、中分子氮20.0 mg/100 mL、低分子氮71.2 mg/100 mL。  相似文献   

7.
<正> 近三十年来,随着科学仪器的发展,气相色谱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气相色谱法(以下简称GC法)测定啤酒中的风味物质已经成为啤酒研究的重要手段。 以GC法分析啤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首先遇到的是样品制备问题。啤酒中含有大量的不挥发性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物质,因此除去这些干扰性物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现有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咸味香精挥发性组分的气相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并同时分析了气相指纹图谱用于咸味香精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咸味香精挥发性组分指纹图谱稳定性好,相似度高,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唯一性.该图谱能综合、准确地反映咸味香精的风味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咸味香精质量控...  相似文献   

9.
GC-O吸闻技术在黄酒风味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C-O吸闻技术是将气相色谱(GC)结合嗅闻仪对样品中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的一项技术,是从复杂混合物中筛选出香味活性组分有效的方法。该技术把仪器和感官分析结合在一起,是研究样品风味组分的新型方式,可以从黄酒中找出对风味有重要贡献的呈香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汾酒中挥发性组分的解析对于明晰清香型汾酒的风味特征和健康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联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液液萃取及正相色谱分离技术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对清香型汾酒中挥发性组分种类特征进行了系统解析。基于多级鉴定策略和白酒挥发性数据库比对分析,在典型清香型汾酒样品中鉴定出挥发性组分1224种,表明了清香型汾酒中挥发性组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一步通过多种检索比对方式在清香型汾酒中确认出具有潜在香气活性的香气化合物358种和潜在生物活性的功能性化合物241种。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香型汾酒风味特征和健康特征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肉品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是影响其风味的主要因素。研究肉制品中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对评价肉制品质量、提高肉制品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风味成分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进行分类,区别于一般狭义的"风味即气味"的概念。介绍了2种风味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肉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嗅闻等技术。关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电化学检测、电子舌等技术,从广义角度对风味检测进行更全面介绍,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克里曼丁橘是一类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的宽皮柑橘杂柑类水果.以5个不同完熟期的克里曼丁橘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脉冲火焰检测器的方法,对鲜榨组和加工组橘汁中风味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完熟期克里曼丁橘汁风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克里曼丁橘汁中共鉴定出41种挥发性组分,总挥发性组分的91.8...  相似文献   

14.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以静态自动顶空进样技术,将正丁醇作为内标物,对低温挤压膨化麦仁辅料啤酒的挥发性风味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低温挤压膨化麦仁辅料啤酒中分离出8种挥发性风味组分,分别为异丁醇、正丙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乙醛,含量分别为10.27 mg/L,10.33 mg/L,70.59 mg/L,13.26 mg/L,2.25 mg/L,0.19 mg/L,0.13 mg/L和14.95 mg/L,其含量均在啤酒正常含量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态顶空进样结合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啤酒香味组分的技术对四个不同品牌燕京啤酒的微量香味组分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应用多变量统计技术判别分析表明所分析的四个品牌燕京啤酒的风味特性各有不同,其中R品牌与E品牌啤酒特性相近。试验结果证明采用多变量统计技术对啤酒香味组分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对啤酒风味质量一致性与均一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顶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啤酒的香味组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啤酒中香味组分的方法。以高纯氮气作为载气 ,结合自动顶空进样技术 ,可以对啤酒中 12种主要挥发性香味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17.
虾头酶解产物混合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考察混合液体发酵对虾头酶解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发酵前后酶解物的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虾头酶解产物经混合发酵以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2种,醛类、酮类、酯类三类物质总量占整个挥发性组分的87%,和发酵前的85%相当,香味物质在原有的虾风味组分较好保留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饱和直链醛减少.  相似文献   

18.
高航  续丹丹  王文平  赵燕  张建  丁洁  谭磊  张欣 《食品科学》2022,43(12):219-219
为探究红曲米醋酿造过程中挥发性风味及特性组分变化规律,以红曲米醋醋酸发酵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和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联用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法的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不同发酵阶段的风味物质差异性分析,最终筛选出特征性组分。电子鼻分析可用于区分不同发酵时期的红曲米醋。通过GC-MS和GC-O识别出发酵过程中共有54 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经多元统计学方法筛选得到挥发性风味特征组分,醋酸发酵早期为正辛醇、异丁醇和戊酸乙酯;中期为苯甲酸、棕榈酸乙酯、正己醇、2,4-二叔丁基苯酚和乳酸乙酯;中后期为乙酸丙酯、乳酸乙酯和乙酸异丁酯;末期为L(+)-2,3-丁二醇和庚酸乙酯。本研究结果为红曲米醋香气的调控和风味改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香味组分的方法。以高纯氮气作为载气,结合自动顶空进样技术,可以对啤酒中十二种主要挥发性香味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  相似文献   

20.
香味抽提物稀释分析法鉴定国产干酪的关键风味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干酪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鉴定了国产干酪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采用香味抽提稀释分析法测定了各风味化合物对干酪整体风味的贡献大小。共鉴定出14种主要的风味化合物,其中异丁酸和3-羟基-2-丁酮对干酪的整体风味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