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3例肯尼迪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进行总结分析。3例患者均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神经传导检查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运动神经潜伏期(La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潜伏期(lat)、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检查双侧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时限、波幅,重收缩时的募集相。结果:第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低和SCV正常。第2例患者双正中神经运动Lat延长、CMAP下降,NCV减慢,双正中神经感觉未测及SNAP波幅,合并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和SCV均低。第3例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SNAP波幅低和SCV下降。本组3例患者EMG多块肌肉静息时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部分呈巨大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结论:KD患者EMG呈广泛神经源性改变,可累及感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2例共370侧肢体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腕管综合征(CTS)的患者,测定拇短展肌的肌电图(EMG),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的潜伏期(DML),食指、中指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以及环指在正中神经、尺神经上SNAP潜伏期的差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12例共370侧肢体患者异常情况为:正中神经DML延长244条(异常率65.9%,244/370);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118条及CMAP波幅未引出18条(异常率36.8%,136/370),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MCV)减慢24条(异常率6.5%,24/370);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301条(异常率81.4%,301/370),SNAP波幅下降249条及SNAP波幅未引出52条(异常率81.4%,301/370)。拇短展肌见失神经电位的肌肉79块(异常率21.4%,79/370)。对23例针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无异常的患者,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在环指SNAP潜伏期的差值,差值均大于0.4 ms。结论:肌电图检查能为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依据,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在糖尿病(DM)合并腕管综合征(C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DM+CTS及37例非DM的CTS患者均给予α-硫辛酸+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电生理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及运动神经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均有改善,但DM+CTS组改善更明显,尤其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能更好地改善DM+CTS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诊断方法.方法:对2008-2012年间17例临床初诊为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功能、感觉传导功能检测及靶肌肉静息状态和重收缩时的肌电图检测.结果:所检17例患者的拇长屈肌、旋前方肌静息状态见自发电活动,重收缩募集反应减弱;而旋前圆肌、桡侧屈腕肌、拇短展肌静息状态下无自发电活动,重收缩募集反应为混合相;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Lat)、神经传导速度(N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在正常范围.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骨间前神经卡压综合征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在腕管综合征(C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2例CT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治疗;硫辛酸组:在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的同时联合应用α-硫辛酸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硫辛酸组总有效率为91%,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经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均有提高,但硫辛酸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更明显.两组对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改变均不明显.结论:CTS早期应用甲钴胺联合α-硫辛酸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早期(1~7d)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探讨其对GB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69例GBS患者的电生理检测结果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发病7d之内和大于7d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结果: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异常率为55%,发病7d内为45%,发病7d后为55%;F波异常率为77%,发病7d内为52%,发病7d后为48%,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为52%,发病7d内及7d后均为50%;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异常率为64%,发病7d内为52%,发病7d后为48%;上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异常同时伴有腓肠神经SNAP正常者占39%,发病7d内占44%,发病7d后为56%。结论:GBS患者早期(7d之内)即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F波、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的改变,以F波更为明显,因此神经电生理检查在GBS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卡压征(RMNES)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总结15例RMNE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测资料,并与1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5例RMNES(患者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拇短展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MC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针电极肌电图检测15例拇短展肌、拇指对掌肌失神经电位(纤颤与正锐波)和多相电位增多,募集功能减弱。小指展肌、旋前方肌肌电图各项指标正常。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RMNES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也是临床客观准确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常儿童的神经电图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神经电图检测技术,获取不同年龄期正常儿童的有关神经电生理数据,以便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提供其详细、有效的判断依据。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05名儿童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FML)。此405名正常儿童按年龄分15组,每组25-40人,分别检测双侧肢体,取单肢结果统计制表。结果:各年龄期各检查项目波形引出率100%。MCV、SCV随年龄增加而增快,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除胫后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外,其余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NAP波幅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F波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F波响应率无明显年龄规律,但各神经中以胫神经响应率最高,腓总神经响应率最低。结论:不同年龄儿童MCV、SCV、F波、FML的测值与年龄的增长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参照相应年龄期正常值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腕尺管综合征的电生理学表现。方法:研究100例腕尺管综合征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结果,选取尺神经的运动潜伏期、运动波幅、感觉神经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包括尺神经-小指的感觉传导速度、波幅及远端支配肌针电极肌电图为指标,探讨其电生理学表现。结果:(1)腕尺管综合征患者累及深支+浅支者(Ⅰ型)占29%,仅累及深支者(Ⅱ型)占69%,仅累及浅支者(Ⅲ型)占2%。(2)腕尺管综合征的电生理表现为尺神经远端支配肌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P<0.05),肌电图表现为静息及重收缩时异常率均较高。仅累及感觉支时则仅有尺神经-小指的SNAP异常(P<0.05)。结论:腕尺管综合征患者电生理学表现中以Ⅱ型最常见,Ⅲ型较少见,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的检测。结果:22例患者中,10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诱发波形消失,14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异常率为96%;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19条,运动神经异常率为76%。11块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19块。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有重要的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比运动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率高,增加掌心一腕的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可有效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图像分析仪测定了52名青年手的掌侧投影面积,各指掌侧面积的平均值,以中指最大(13.40cm~2),拇指其次(12.47cm~2),食指(12.03cm~2)与环指(12.00cm~2)近似,小指的掌侧面积最小(8.63cm~2)。全手掌侧总面积平均145.20cm~2。指掌侧总面积平均58.52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40.30%。手掌面积平均86.69cm~2,占手掌侧总面积的59.70%。按stevenson公式,根据身长和体重,计算出体表面积的估计值,进而求得全手掌侧投影面积占身体表面积的0.93%。经计算机处理,求得手长、手宽、身长、体重、体表面积估计值与手面积的相关系数,说明上述5个变量与手面积的相关均非常显著。本文还建立了由手长、手宽推算手掌侧投影面积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和肾内注射HRP逆行标记神经元的方法,研究了猫肾脏的交感神经支配。发现了下述的待点。1.猫左、右侧腹腔神经节相互融合,呈半环状包绕在肠系膜上(前)动脉的起始处,于其融合部,各发出左、右肾支。肠系膜上神经节与右侧腹腔神经节融合。2.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分别位于腹腔神轻节,同侧主动脉肾神经节和T_(12)~L~4节段的交感干神经节内,並具有局部定位分布的关系。3.肾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来自腹腔神经节(82.08%),其次是主动脉肾神经节(12.76%),交感干神经节最少(5.16%)。4.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多呈圆形或椭圆形,交感干神经节中有少量呈梭形。5.支配肾周腹膜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与肾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存在部位、数量和在各种神经节内分布形式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37例婴幼儿脊髓前(正中)动脉和脊髓后(外侧)动脉的分支,其主要结果如下:婴幼儿脊髓平均长度为14.08±1.49cm,脊髓前(正中)动脉外侧分支平均为76.17±18.64支,中央动脉平均为169.78±25.51支.中央动脉分布到灰质前角、侧角和后角底部及邻近灰质的深层白质,而白质浅层和后角大部,则由软膜动脉网发出的穿支供应.此外.还讨论了与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16.
猫直肠上部的交感神经支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猫直肠上部肠壁内注入HRP,通过逆行追踪证明:1.长轴突型交感节前神经元直接分布到直肠壁内,其位于双侧脊髓的L_(1-6)髓节,多数集中于L_3髓节(占69.79%),两侧标记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差别。主要位于中间带外侧核(IL占90.74%)并由此向网状核,侧索(LF)、中介核(IC)、中间带内侧核和前角腹后外侧核(DLM)内扩散。不同核团标记细胞的节段性分布有一定差别、IL、IC标记区偏向颅侧,LF、DLM标记区则偏向尾侧。2.支配直肠的交感节后神经元主要位于肠系膜前、后节(占标记细胞总数的68.4%,其余者位于双侧腰骶交感于神经节内。  相似文献   

17.
鸡卵巢迷走神经的分布—CB—HRP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常生  郭和以 《解剖学报》1990,21(2):173-177
  相似文献   

18.
19.
本研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光镜,观察了早期鸡胚心脏发生的外形变化及心外膜的发生。1.心脏发生经历2个阶段,首先是心脏的成襻过程,心管表面的一定部位出现沟,沟相应部位内面出现嵴。心襻的完成,标志着心脏各部原基的确立。第2个阶段是心脏各部原基的进一步分化,包括心腔内部的分隔及心脏各部位置的变化。心房与心锥的移位,可能是受左右心室移位的影响。2.心外膜片并非由心肌外层原位分化,而是由静脉窦处的间充质细胞增殖,并迁移覆盖在心肌层表面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