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皮瓣切取面积32cm×17cm~15cm×7cm.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蒂8例,以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为蒂4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11例,1例术后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面积约1.0cm×1.5cm),经换药伤口愈合.随访时间6个月~3年,皮瓣外形满意,供区植皮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步态接近正常.结论 采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皮瓣供血可靠,是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2.
改良邻指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改良切取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26例(26指)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患者,男21例(21指),女5例(5指);年龄17~56岁,平均31.6岁;机器绞伤14例,挤压伤8例,绳索绞勒伤4例。其中示指8例,中指9例,环指4例,小指5例。脱套手指末节长度为1.1~2.6cm。应用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3.6cm×2.3cm~6.5cm×3.2cm。供区全厚皮片游离移植。
结果 术后13~23d断蒂,2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及供区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3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两点辨别觉为6~9mm,平均7.8mm。无一例外观表现臃肿及发生指端触痛等并发症。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法评定,优17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6%。
结论 改良切取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邻指超比例矩形皮瓣修复手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的方法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术后手指功能恢复满意,皮瓣外观及感觉恢复良好,可用于修复2~5指末节套状撕脱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3.
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报道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切取背阔肌皮瓣面积最大25 cm×20 cm,最小12 cm×10 cm.结果 术后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1~6年随访,足部功能恢复较好,皮肤无破损,感觉部分恢复.结论 背阔肌皮瓣部位隐蔽,血供丰富,切取范围大,适合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有助于足部功能的重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逆向移位修复儿童踇趾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踇趾皮肤缺损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13岁。撕脱伤4例,重物砸伤3例。踇趾末节踇趾腹缺损1例,近节腹侧缺损4例,踇趾残端皮肤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5cm×2.0cm~6.0cm×4.0cm。病程2h~1个月。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0cm×2.5cm~6.5cm×4.5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5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分别于术后2d和3d出现0.5cm×1.0cm水疱,均于2周后脱痂皮愈合。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7个月。皮瓣外观、血运、弹性好,两点辨别觉为5~12mm,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无影响。结论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儿童踇趾皮肤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胫前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小腿中下段及踝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其中小腿下段胫前8例,足跟部11例,足背部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5 cm~18 cm×10 cm,均采用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逆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6 cm~23 cm×12 cm,逆行蒂宽4 cm以上.结果 随访4~17个月,皮瓣均成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所有皮瓣质地优良,外形恢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小腿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切取面积大,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适合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临床治疗下肢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下1/3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解剖观察46侧成人下肢尸体标本的腓动脉前穿支走行及其与外踝前动脉的吻合,腓动、静脉和小腿骨间膜的关系。临床应用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脉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踝及小腿下1/3皮肤缺损8例,男7例,女1例;年龄7~48岁。皮瓣切取面积7cm×4cm ̄23cm×12cm。结果腓动脉下1/3段发出前穿支,平均3.2支,穿过小腿骨间膜孔,经小腿前肌间隔浅出,营养小腿前外侧皮肤。腓动脉终末前穿支与外踝前动脉吻合形成外踝前动脉弓。切开小腿骨间膜很容易游离腓动、静脉。全部病例随访1~8年,平均3年。1例出现远端1/3坏死,余全部成活。皮瓣无破溃、臃肿,踝关节、足趾活动正常,足部血供佳。4例缝接腓浅神经者皮瓣痛觉恢复。所有病例均出现第三、四趾蹼感觉减退。结论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体位舒适,操作容易,皮瓣切取面积大,切取后对足部血供影响较小,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足跟撕脱皮肤预构感觉皮瓣修复足跟软组织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6例足跟软组织撕脱伤患者。男4例,女2例;年龄16~54岁,平均29岁。致伤原因:碾压伤4例,车轮绞伤2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6 h,平均4 h。足跟皮肤软组织撕脱范围为5 cm×3 cm~15 cm×8 cm。撕脱的皮肤无再植条件;足底创面跟骨外露,不能游离植皮。一期手术将撕脱的足跟皮肤软组织修剪成全厚皮片寄养在股前外侧含旋股外侧血管穿支的筋膜上,并将股外侧皮神经预置于皮片下方,预构感觉皮瓣;二期手术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为蒂的预构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吻合股外侧神经至跟内、外侧神经以重建感觉。结果6例预构皮瓣全部成活,二期原位回植术后皮瓣无血管危象发生,顺利成活。供区及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皮瓣外观满意,质地柔软;术后1年皮瓣感觉达S3;两点辨别觉为22~27 mm,平均24.3 mm。术后1年按照章鸣等提出的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5例,良1例。患者均能正常行走和负重,无溃疡形成。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对于无再植条件的足跟软组织撕脱伤,一期将撕脱皮肤预构成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二期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术后皮瓣外观、感觉及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 方法 根据足部皮肤缺损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11例、游离胸脐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10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9例,腓浅神经营养皮瓣2例,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l例、局部岛状皮瓣修复12例.皮瓣切取最大为42 cm×14 cm,最小为4 cm×6 cm. 结果 52例皮瓣中1例皮瓣坏死,2例皮瓣远端坏死,2例皮瓣浅表坏死,其余皮瓣全部成活,11例修复神经者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功能,经随访6 ~48个月,平均20个月,4例皮瓣二次行去脂修整,余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无皮肤破溃病例.供区直接缝合11例,其余均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创面,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无明显疼痛按其外形、感觉、运动、疼痛及负重行走等下肢功能评价:优31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 结论 对足部的皮肤缺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游离皮瓣、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或局部岛状皮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应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逆向移位修复儿童(足母)趾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跨趾皮肤缺损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13岁.撕脱伤4例,重物砸伤3例.(足母)趾末节趾腹缺损1例,近节腹侧缺损4例,(足母)趾残端皮肤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5 cm×2.0 cm~6.0 cm×4.0 cm.病程2 h~1个月.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0 cm×2.5 cm~6.5 cm×4.5 cm,供区中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5例皮瓣及供区植皮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分别于术后2 d和3 d出现0.5 cm×1.0cm水疱,均于2周后脱痂皮愈合.供受区切口均I期愈合.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7个月.皮瓣外观、血运、弹性好,两点辨别觉为5~12 mm,无溃疡或磨损,行走无影响.结论 采用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儿童(足母)趾皮肤缺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10.
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足跟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的优化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4种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8~65岁.致伤原因:车轮绞伤19例,重物压伤5例,电锯伤3例,骨髓炎2例,足跟部鳞状细胞癌1例.皮肤缺损6.0 cm×5.5 cm~16.5 cm×11.0 cm者14例,均合并足后跟或足底皮肤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0 cm×5.0 cm~18.0 cm×12.0 cm;皮肤缺损2.5 cm×2.0 cm~5.5 cm×4.5 cm者16例,采用足外侧皮瓣及足底内侧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4.0 cm×3.0 cm~8.0 cm×7.0 cm.供区采用全厚或中厚皮片移植覆盖. 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观良好,无破溃,2例出现胼胝.皮瓣痛觉或触觉部分或完全恢复,两点辨别觉恢复至1.0~3.2 cm.供区外观恢复良好. 结论采用邻近非主干血管蒂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损伤少、不影响患肢血供、可选择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是足跟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结果:临床共选用11个皮瓣,其中6例为筋膜皮瓣,5例为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11例皮瓣术后均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效果良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筋膜皮瓣,设计灵活,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丰富,尤其在局部主要血管受损时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可切取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恒定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底、踝部、小腿严重创伤的最佳选择。此两种皮瓣的应用应针对小腿创面的部位、面积及其创伤特点进行合适的选择,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复杂开放性骨折创面6例。皮瓣切取面积:5.0 cm×6.0 cm~10.0 cm×15.0 cm。结果本组4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游离植皮后愈合。术后随访5~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血供良好,无感染病例发生,足踝部骨折均骨性愈合,患肢均能负重行走。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良好、操作简单、皮瓣供区破坏小等优点,适合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端侧吻合动脉行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21例患者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缺损面积2 cm×2 cm~10 cm×7 cm,皮瓣切取面积3 cm×3 cm~11 cm×8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10个月.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29例,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5.0 cm×8.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本组2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及色泽良好,不臃肿,耐磨性好,恢复正常行走功能。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愈合较满意。结论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质地柔软、耐磨性好,是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迟转移的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6例小腿、踝及足部软组织严重缺损的创面采用延迟转移的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缺损面积为8cm×6cm~26cm×12cm,创面最远的达前足。结果9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3年。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老年患者皮瓣边缘发生部分坏死,经二期再次植皮治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质地良好,解剖恒定,操作容易掌握,不需吻合血管,尤其是采用延迟转移后,有效提高成活率,是修复小腿下段、踝及足创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的解剖学依据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儿童下肢标本6具,男4具,女2具;采用大体解剖方法对腓骨头区域血供进行解剖学研究,观察腓骨头区域的血供情况及供血血管的解剖位置、走行并测量其长度和直径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并于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应用于8例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3~11岁,平均4.6岁;右侧7例,左侧1例.开放性损伤7例,闭合性损伤1例;内踝缺损均累及骨骺,缺损大小2 cm×2 cm~4 cm×6 cm,皮肤缺损面积为3 cm×6 cm~8 cm×10cm.结果 解剖学研究发现膝下外侧动脉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的主要供血血管.膝下外侧动脉自腘动脉发出后,于腓肠肌外侧头起始处的深面走向外侧,在腓侧副韧带的深面,沿外侧半月板的前外侧缘走向内侧,沿股骨后侧水平向外走行.膝下外侧动脉从干骺端进入腓骨头,走行位置恒定,起始处直径平均为(1.0±0.2)mm,全长平均为(2.5±0.4)cm,并有2~4个分支进入腓骨头区域的皮肤.临床应用8例全部存活,术后获4~13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8例患者骨端全部愈合,其中1例出现部分骨骺早闭,重建内踝形态良好,踝关节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血供丰富腓骨头复合组织瓣是重建儿童内踝骨与皮肤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outcomes of reconstruction of bone and skin defects of medial malleolus with a free composite tissue flap of the fibular head in children.Methods First a gross anatomic observation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blood supply and anatomy of the blood vessels around the area of fibular head using 6 cadaveric specimens of children's lower limb (4 boys and 2 girls).Based on the gross observation, a free composite tissue flap of the fibular head was designed for the repair of bone and skin defects of medial malleolus in 8 children (6 boys and 2 girls, aged from 3 to 11 years).There were 7 cases of open injury and one case of closed injury.Seven right medial malleoli and one left medial malleolus were repaired.The osteoepiphysis was involved in all the cases.The bone defect area ranged from 2 cm×2 cm to 4 cm× 6cm, and the skin defect area from 3 cm× 6 cm to 8 cm× 10 cm.Results The gross anatomic observation revealed that the lateral inferior genicular artery is the principal blood supply to the free composite tissue flap of the fibular head.The lateral inferior genicular artery originates from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runs to the fibular head by way of the lateral gastrocnemius muscle, collateral ligament, lateral meniscus and posterior aspect of the femoral bone.The artery course is constant.The initial diameter of the artery is 1.0±0.2mm, and its total length is 2.5 ± 0.4 cm.On average, the artery has 2 to 4 branches extending into the skin of the fibular head area.Af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flap survived in all the 8 cases.Follow-ups from 4 to 13 months showed bony union, fine shap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reconstructed and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ankle joint in all the 8 cases, with partial early closed osteoepiphysis in one case.Conclusion The free composite tissue flap of the fibular head has plentiful blood supply and is a good way to reconstruct bone and skin defects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自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四科应用双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复杂软组织缺损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14 cm×6 cm~18 cm×8 cm,分叶皮瓣面积7 cm×5 cm~11 cm×8 c...  相似文献   

18.
胫前联合踝前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胫前联合踝前皮瓣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胫前动脉中下段的穿支应用解剖,设计胫前联合踝前皮瓣,修复前足皮肤坏死的创面5例,切除皮瓣面积17 cm×10 cm~10 cm×5 cm,切取面积上界至胫骨粗隆,下界至内外踝连线,两侧至小腿侧中线.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愈合良好,随访2~24个月,成活的皮瓣质地良好,没有发生磨损破溃现象,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胫前联合踝前皮瓣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并有良好的血运,可以用来修复前足大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严重交通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例严重交通伤致肢体毁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9 ~ 55岁,平均31.8岁.复合组织瓣类型及修复部位:桡动脉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上臂巨大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颈、腋及侧胸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部及小腿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下肢毁损伤并对侧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上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5 cm×10 cm~20 cm×30 cm,下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h,平均4.0h.结果 12例移植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创面感染,经创缘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术后12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经13 ~ 25 d(平均21d)创面愈合,6个月后8例患者受区可有两点辨别觉,4例恢复部分粗略触觉.12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可彻底覆盖修复巨大创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足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单纯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9例,肌皮瓣9例;其中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9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营养血管皮瓣19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9 cm~4 cm×3 cm,皮瓣面积13 cm×9.5cm~6 cm×5 cm。结果 43例皮瓣完全存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清创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感染及淤血,皮瓣蒂部无臃肿。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肢体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术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