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系统介绍了在软土地基中应力解除法纠偏的原理、纠偏监控及纠偏效果,阐述了这种纠偏方法的可行性,并强调了纠偏监控在整个纠偏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结合工程实例,从掏土及注水纠偏、注浆及堆载纠偏、静力压桩纠偏、钢结构纠偏四方面,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建筑物纠偏方案,并阐述了各方案的施工技术与适用条件,以针对建筑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纠偏方案。  相似文献   

3.
卢俊龙  张荫  姚谦峰 《工业建筑》2007,37(12):122-124
结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对陕西眉县净光寺塔纠偏工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以地基土性参数的改变模拟注水对地基土的影响,分析了采用该法纠偏砖石古塔过程中地基、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并将计算纠偏结果与实测纠偏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依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纠偏施工中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采用"成孔-软化"纠偏方法可确保纠偏过程中古塔结构的安全性以及纠偏实施效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一种行之有效的纠偏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矩形顶管掘进中发生的偏转问题,探究了矩形顶管机纠偏过程载荷分布机理,明确了纠偏能力计算一般过程。同时分别采用ADAMS和ANSYS仿真软件针对矩形顶管纠偏过程中的纠偏能力、载荷进行模拟分析,研究了油缸位移、纠偏力与纠偏角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对比模拟仿真纠偏力与工业性物理试验纠偏力的相关关系,仿真结果与物理试验数据能够较好的拟合,验证了该三维仿真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某六层砌体房屋纠偏设计与施工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一幢六层局部七层砌体住宅房屋纠偏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的介绍、说明.通过现场勘测查明倾斜原因是纠偏设计的前提,准确应用基本的力学原理和概念对结构纠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结构在纠偏的过程中的行为给出了合理的分析.纠偏过程中数据监测是纠偏控制的关键.在纠偏工程设计中,综合运用的增加基础梁、锚杆静压桩、湿掏成孔方法等方法,达到了良好的纠偏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大吨位钢柱沉降倾斜纠偏工程实例,分析了各种纠偏方案,并提出运用千斤顶顶升技术进行纠偏,给出了具体的纠偏实施方法。实施表明:该方法能够经济、安全、简易地解决大吨位钢柱倾斜纠偏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某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桥墩纠偏工程为例,对桥梁墩柱倾斜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得出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桥梁墩柱纠偏方案:以主梁提供支反力的纠偏方法。该方案精准把握墩柱纠偏程度是否满足方案设计要求,避免出现因纠偏控制不到位而导致纠偏过度对墩柱造成二次伤害及纠偏不到位的情况。同时,纠偏完成后在梁体或桥墩上安装长期监测仪器,设置长久观测点,并通过4G网络信号传输,可在移动设备端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查看,满足了业主实时对桥梁运营状态监控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周志明 《土工基础》2002,16(2):25-26
地基应力解除纠偏法是软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纠偏的有效方法之一种 ,而运作过程中信息化施工原则得到重视和遵循是其取得成效的关键 ,本文介绍武汉市某七层粉喷桩作复合地基上综合楼 (条形基础 )纠偏的实例 ,通过纠偏过程的信息不断调整方案取得纠偏成功。同时对纠偏过程的某些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李钦华  李奇志  杨小军 《工业建筑》2001,31(8):66-68,39
着重阐述工业厂房车间排架柱加固纠偏的方法和原理 ,以及对加固纠偏效果的分析 ,并对纠偏损失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以后的加固纠偏工作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钢管微型桩在楼房地基加固和纠偏中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地基局部承载力不足,房屋建筑会导致不均匀沉降和楼房倾斜.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需要进行基础加固和纠偏.实际中应根据房屋结构情况、基础类型、地基和地层类型选择合适的加固和纠偏方法.常用的基础加固措施主要有锚杆静压桩加固、树根桩加固和基础注浆加固等;常用的楼房纠偏措施主要有沉井冲淤纠偏、取土纠偏、顶升纠偏和掏土纠偏等.钢管微型桩可同时进行基础加固及沉降纠偏.本文结合某一实际工程,使用了钢管微型桩与桩周土共同作用的桩体复合地基,采用压密注浆对基坑及周嗣土层进行补强,注浆后土体强度明显提高,同时利用反向沉降法对楼房实施了纠偏.实践证明钢管微型桩加固纠偏效果良好,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Energy and Buildings》2006,38(10):1156-1163
Effect of inclination of absorber on the airflow rate has been investigated in a solar induced ventilation system using Roof Solar Chimney (RSC) concept. During summer months, due to the higher altitude of sun, absorber at small inclination with the horizontal plane captures more solar radiation, but suffers with reduction in the stack height. Results of the developed solution show that optimum absorber inclination varies from 40° to 60° depending upon the latitude of place. At Jaipur (India) 45° is found to be optimum for obtaining maximum rate of ventilation. At this inclination, the rate of ventilation is about 10% higher as compared to 60° and 30° inclinations.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Roof Solar chimney of this size can easily be mounted 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for enhancing natural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   

12.
依托于某盾构连续穿越高架桥工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盾构超近距离穿越对高架桥墩的影响,并从结构变形传递角度揭示其倾斜机理,最后结合实测对施工控制效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盾构穿越时,墩身沿高架桥方向的倾斜(纵向倾斜)向远离隧道方向逐渐增加,而垂直于高架桥方向的倾斜(横向倾斜)则沿盾构掘进的反方向先增后减;(2)盾构穿越地层的扰动经由桩基变形传递至上部的桥墩及道面,墩身的纵向倾斜主要由上部道面约束导致墩顶、墩底水平位移相差较大引起,而横向倾斜主要由下部桩基沉降不均导致承台倾斜所引起;(3)在施工控制下,桥墩实测纵向倾斜最大值不超过0.4‰,横向倾斜最大值不超过0.2‰。  相似文献   

13.
在翔实而客观的室内试验、现场勘察、变形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建在平均坡度约10%倾斜土层地基上一多层住宅楼发生8.9‰倾斜率的诱因。引发该住宅楼严重倾斜的原因包括:①地基的不均匀性;②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③相邻地段道路开挖使边坡处于稳定临界状态;④住宅楼单侧地基承载力降低。提出了纠偏补救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sbear band is analyzed considering heterogeneity of rock material when a single shear hand is formed in the center of specimen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of post-peak axial stress-axial strain curve is deduced using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total post-peak de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entire uniform elastic deformation and localized shear plastic deformation dependent on the thickness of shear band. The obtained solution shows that the post-peak stiffness is related to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shear band, confining pressure, thickness of shear hand and elastic modulus, etc. Using the solution, the expression for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shear hand can be presented easily and it is dependent on constitutive parameters of rock material and geometry parameters of rock specimen. Larger dilation angle or loading rate leads to increment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In addition, the inclination angle increases with the thickness of the shear band, which cannot be explained or forecasted by other existing solutions, such as Coulomb inclination, Roscoe inclination and Arthur inclination, etc.  相似文献   

15.
以张家口地区某砌体结构住宅楼纠倾加固工程为例,根据工程地勘报告及附近环境,确定该楼发生倾斜的原因,制定了采用桩基托换技术对该楼进行顶升纠倾的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桩基托换技术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并结合有限元对托换梁、既有砌体墙与基础之间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托换体系可有效扩散千斤顶施加的集中应力,为顶升作业顺利完...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型试验研究竖直桩与倾斜角度为5°,8°,10°和15°倾斜桩的承载性能,分析倾斜对塑料套管现浇混凝土桩(以下简称TC桩)单桩承载力、桩顶沉降、桩身水平位移、桩身弯矩、桩身轴力及侧摩阻力和端阻比的影响。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 当TC桩倾斜度不大于8°时,对承载力和桩顶沉降影响不明显,对于倾斜10°,15°的桩,承载力明显降低;(2) 倾斜桩桩身水平位移和弯矩主要发生于1/3桩长范围内,且均随着荷载和倾角的增加而增大;(3) 竖直桩及各倾斜桩的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倾角的增大桩极限侧摩阻力的平均值略有增大,侧摩阻分担比较大;(4) 端阻力和端阻比基本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随倾角的增加而减小。采用Origin软件应用Sigmoidal函数拟合,得出模型桩极限承载力随桩体倾角的计算公式,并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给出现场应用时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一栋建于深厚不均匀地基上的五层住宅发生严重倾斜,成为危房.本文分析了其倾斜原因,并采用一种新的可控纠偏技术,将其纠偏扶正.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一住宅楼粉喷桩复合地基出现的事故引起上部结构的严重倾斜 ,从勘察、设计、施工、检测 4个方面分析原因 ;结合该房屋的纠偏加固实例 ,阐述了加固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采用锚杆静压桩与水平掏土的纠偏方法 ,说明锚杆静压桩结合掏土纠偏是解决软土地区房屋不均匀沉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单斜构造软硬互层围岩隧道在不同岩层倾角下的变形特征,以渭源至武都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工程为依托,对炭质千枚岩和砂质板岩互层围岩隧道开展了现场调研和现场监测,分析了隧道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 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岩层倾角下的隧道变形规律; 针对不同的变形特征,总结了针对性的隧道变形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隧道变形主要受岩层倾角和地下水影响,在单斜构造地层条件下隧道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变形,隧道一侧岩层易发生弯曲变形和破坏,建议采用“非对称布设和长-短组合搭配”的预应力锚索对围岩进行主动加固; 在地下水汇集的情况下,隧道另一侧岩层易沿弱面发生顺层滑移破坏,应注意排水,避免地下水在初期支护背后汇集,减小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及初期支护变形的影响; 当岩层倾角小于50°时,隧道变形表现为沉降大于水平收敛; 当岩层倾角大于50°时,隧道变形则表现为水平收敛大于沉降; 隧道最大沉降随岩层倾角呈三角函数规律变化,当岩层倾角为40°~50°时,隧道沉降达到最大值; 最大收敛变形随岩层倾角呈指数规律变化,即岩层倾角越大,隧道收敛变形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倾斜角度的翅片管换热器,本文研究其在自由进风及受限进风条件下的换热及压降特性。针对各种倾斜角度,本文分别在自由及受限进风情况下,通过每组5个不同中心水温的实验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受进风条件以及换热器倾斜角度的影响较大。正的倾斜角度的换热效果优于负的倾斜角度。在正倾斜角度下,自由进风的换热效果又优于受限进风,负倾斜角度结果恰恰相反,但是同一倾斜角度下的换热器换热系数受进风角度的影响很小。换热器空气侧的压降只与换热器的倾斜角度有关,基本不受风管存在与否的影响,并且进风角度的不同对其也无影响;换热器的倾斜角度越大,压降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