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ELISA测定法诊断血吸虫病报道较多.我们实验室对此观察亦感到满意.ELISA目视法的报道较少.鉴于现场开展因缺乏分光光度计而受到限止.为了寻找适宜推广血清免疫学方法应用于临床检验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就ELISA目视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进行了实验观察.兹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免疫学新技术。目前已用于疟疾、血吸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的诊断。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ELCIEP,简称酶标对流)曾用于诊断血吸虫病。近年来我们采用酶标对流方检法测实验感染猪蛔虫的豚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并与常规对流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3种不同的循环抗原 (CAg)检测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疗效考核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 (MAb)JPG3,分别建立了Dot ELISA、Sandwich ELISA和R IHA 3种CAg检测方法 ,用吡喹酮 (50mg·kg- 1,顿服 )治疗日本血吸虫病人 ,进行治疗后不同时期的同步血清学检测 ,并评估检测结果。结果 :吡喹酮治疗后半年 ,上述 3种检测方法的CAg阴转率分别为 75 .8%、72 .6 %和43.5% (P <0 .0 1 ) ,治疗后 1年分别为 83.9%、88.7%和 71 .0 % (P <0 .0 5) ;治疗后 2年分别为87.1 %、95 .2 %和 93 .5 % (P >0 .0 5) ;CAg阳性病例的平均抗原滴度倒数 (GMRT)随治疗后时间的延长逐步下降 ,治疗后 2年三种方法均达到各自的最低阳性稀释度。结论 :考核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人近期 (半年或 1年 )疗效 ,Dot ELISA和Sandwich ELISA均较好 ,但后者在结果判读上较前者更为客观 ;考核远期 (2年 )疗效 ,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 ;反映CAg水平的GMRT在一定程度上亦能评估吡喹酮之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简介血吸虫病疫苗候选抗原及血吸虫病疫苗。方法;回顾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和抗原分子、人工载体疫苗和构建基因工程菌株,研制混合多价疫苗,血吸虫病合成多肽疫苗及抗卵免疫的研究史。结果:推动了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结论:血吸虫病疫苗对血吸虫感染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已有247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要求,其中56个县、市已符合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全国消灭了120多亿m~2面积的钉螺,治愈了近1000万病人。现将近两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工作的主要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血吸虫病的预防各地的实践证明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提出的“积极防治,综合措施,发动群众和科学技术相结合,防治工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相结合,以及反复斗争”的方针是正确的。近两年来,湘、鄂、赣、皖四省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在上述方针指导下,针对那里水位不能控制、地形复杂、人群和牲畜经常接触感染、每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等具体情况,制定了以消灭传染源及处理易感地带钉螺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策略的演变过程,综述各阶段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提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示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次用日本血吸虫卵主要血清学抗原(MSA)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的抗体动态,以环卵沉淀试验(COP)作对照。江都塘头乡13例粪检阳性的血吸虫病人,在治疗前MSA-ELISA检测为阳性,其中10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05,16(8):605-605
卫生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通知指出,目前全国血吸虫病患者有84万余人,其中晚期患者达28000余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势。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广东、上海、广西、福建、浙江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灭了血吸虫病,在历史上流行血吸虫病的434个县中已经有262个县消灭了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9.
张其楷 《药学学报》1956,4(3):247-267
血吸虫病在世界上流行的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曼氏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haematobium).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由于过去的反动统治者不顾人民疾苦,使这种病在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不但危害人民的健康,并且削弱了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部最近对参加九江长江流域防大堤决口堵口抢险人员进行了血吸虫病检疫。九江地区历来为血吸虫病的重疫区,抗洪人员均密切与疫水接触,故对血吸虫病作检疫非常必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省军区机关、直属队凡参加九江抗洪抢险的官兵,共220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8.8岁),既往身体健康,本次抗洪抢险中与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水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研究日益深入。目前,国内已有人从不同角度对血吸虫病免疫机能进行了研究。我省血吸虫病人的免疫功能如何,迄今尚乏报告。近年来,我们曾对176例云南藉慢性早期及晚期血吸虫病人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了测定,并与正常人的水平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测定对象: 1.血吸虫病人:均为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当地居民。 (1)慢性早期病人:经粪便沉淀镜检或孵化阳性确诊。共15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96例,年龄14~62岁。  相似文献   

12.
阑尾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在人机体内的局部表现。该病在血吸虫病疫区较为常见。作者总结曾工作医院1978年6月—1988年6月阑尾手术1029例,其中185例为阑尾血吸虫病,占18%。经分析认为阑尾血吸虫病具有起病急、发生化脓、坏疽率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发病率明显趋升,鉴于血吸虫病性阑尾炎有一定的特性,故应引起血吸虫疫区医生们的关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海日等氏发现中药番瓜子有预防动物感染血吸虫病的作用,并对血吸虫成虫亦有一定的作用。这一发现开辟了非锑剂防治血吸虫病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研究番瓜子对防治血吸虫病的作用,我们在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的统一布置下,在预防、治疗、南瓜子的品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疗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今合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血吸虫病一直捆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人民,危害范围广、时间长。本文回顾了近年来血吸虫病诊断在免疫学方向上的新发展,介绍了治疗药物、疫苗方面的防治新成果,陈述了关于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监测和预测的新方法,最后总结了在灭杀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3个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生物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佑恩 《医药导报》2005,24(4):265-266
概述血吸虫病的危害、治疗血吸虫病的一般药物,论述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热带农村地区的传染疾病,全世界约有74个国家共2亿人口受到感染,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和经济损失仅次于疟疾的危害。血吸虫病以感染的钉螺作为中间宿主,人接触有钉螺的水源即感染得病。根据虫卵寄生的部位和病症,血吸虫病主要分为曼氏、日本和埃及血吸虫病。前两者感染于人体的肝、肠和肺,后者则感染于膀胱和尿道。患者  相似文献   

17.
孙志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427-1428
长江江滩是浦口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源地,历史上,受洪水的影响,经常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为消灭江滩钉螺.遏制血吸虫病流行,从1986年开始对江滩进行围垦种植、蓄水养殖、药物灭螺等综合治理措施,江滩钉螺面积逐年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为评价综合治理效果,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对环境综合治理与钉螺消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最近十几年来,在血吸虫病的研究中,由于运用了现代免疫学,特别是免疫病理学的有关知识,使我们对血吸虫病的发病学有了新的认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免疫病理机制在血吸虫感染所致的各种疾病状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即血吸虫病的许多组织损伤,并非是由血吸虫及其代谢产物本身对宿主组织的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而是宿主对血吸虫抗原产生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的结果。因此有人认为血吸虫病本质上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目前,已经了解人感染血吸虫后发生的许多疾病现象,如尾蚴性皮炎、急性血吸虫病、肝脏慢性纤维阻塞损害和肾脏的损伤等,都和变态反应有关。本文着重介绍有关血吸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免疫病  相似文献   

19.
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十二个省、市、区 2 0 0 1年血吸虫病的防治情况借助 SPSS11.0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排序结果 ,为我国卫生防疫部门进一步作好预防血吸虫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后结肠、直肠癌死亡情况的长期趋势,探讨血吸虫病是否为结肠、直肠癌的病因。方法通过昆山市(原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张家港市(非流行地区)1973-1975年、1981-1983年、1990-1992年和1999-2001年的结肠、直肠癌死亡资料,进行生态学比较和生态学趋势分析。结果4个时期中,昆山市男女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于张家港市,但与时间呈递减趋势(标化死亡率比);生态趋势研究表明,4个时期中,张家港市结肠、直肠癌死亡率不断上升,但昆山市则未呈现这种上升;昆山市1999-2001年的平均死亡年龄比1973~1975年增加了15.02岁,但张家港仅增加了7.47岁。结论昆山市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6年和25年时,结肠、直肠癌的人群分布特征已逐步与非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张家港市趋于一致,我们所设想的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结肠、直肠癌(大肠癌)减少,这一病因学的重要条件,因为膳食、营养因素的改变而难以在生态学的比较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