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钝性分离法在血液病患者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钝性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给予常规组常规纵向法扩皮,给予钝性组钝性分离法扩皮。结果:钝性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渗液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置管后1、3、5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 0.05);钝性组和常规组扩皮、送鞘一次性成功率基本相同(P 0.05)。结论:与纵向法比较,钝性分离法在改良赛丁格技术PICC置管血液病患者中具有相当的扩皮、送鞘效果,但其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置管创伤及渗液,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纵切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不全送入法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扩皮送鞘法,即纵切90°扩皮结合微血管鞘完全送入法置管。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皮送鞘后即刻、置管后24h、48h及7d渗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即刻疼痛程度及7d内维护频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替代传统扩皮送鞘法,其方法简单可行,能有效减少置管后渗血量及维护频次,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改良塞丁格行PICC置管术中扩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操作,而不同扩皮方式对渗血渗液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的扩皮方法对置管术后渗血渗液的影响。扩皮方法主要分为锐性扩皮及钝性扩皮,锐性扩皮有14号套管针扩皮法、纵向扩皮法、横向扩皮法,钝性扩皮有插管鞘内鞘扩皮法,现临床中纵向扩皮法应用较广。认为采用最新提出的插管鞘内鞘扩皮法可降低置管后渗血渗液的发生率以及因渗血渗液导致PICC置管处局部感染、非预期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和分析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及不同扩皮角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影响,为标准化扩 皮提供新的实践途径。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需行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术患者 120 例。根据是否使用扩皮引导 装置以及不同扩皮角度将患者分为 4 组,分别为传统组、15 度角组、30 度角组和 45 度角组,每组各 30 例。记录各组患者插 管前一般情况,记录送鞘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渗血)量、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术后患者疼痛度及操作者满意度情 况。结果 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后,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显著上升,穿刺点出血量(渗血)与 7 天以内导管维护频次均有减小(P<0.05)。 使用扩皮引导装置的各组导管阻塞、导管异位和穿刺部位红肿情况与传统组有显著差异,15 度角组 7 天以内导管维护频次最低, 30 度角组导管阻塞、导管异位最低。使用扩皮引导装置后,患者扩皮疼痛程度降低,操作者满意度升高。结论 使用扩皮引导 装置后 PICC 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效果有所提升,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使用扩皮引导装置下,不同角度对 PICC 置管成功率 及置管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用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首次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扩皮刀纵向扩皮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则采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术进行置管。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为95%,对照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扩皮后出血量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因而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钱薇  吴金凤  言克莉 《护理学报》2012,19(14):60-62
目的 探讨经B超引导下结合微插管鞘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管术不同扩皮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多程化疗需长期输液治疗患者90例,根据置管先后分组,观察组44例采用14号套管针扩皮置入微插管鞘,对照组46例采用手术尖刀扩皮置入微插管鞘.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用时、操作者满意度、扩皮后即刻局部出血情况、术后24 h及第7天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操作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操作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扩皮后即刻和置管后24 h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少,而置管后第7天局部出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B超引导下结合MST行PICC置管术使用14号套管针扩皮,操作方法简单可行,且套管针无需额外配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朱芳  邱赛男  苏斯  方婷 《护理学报》2019,26(23):69-70
目的 探讨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12月200例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上挑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结果 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及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挑扩皮技术,扩皮创伤小、深度浅,可有效降低了PICC置入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减少了维护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渗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的赛丁格技术下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行PICC置管,能减少置管的疼痛感及术后24 h内渗血、1周内渗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扩皮方法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患者257例分为3组。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横切(20°)扩皮法;B组采用纵切(90°)扩皮法;C组采用纵切(0°)扩皮法。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者疼痛度、送鞘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 h及72 h出血量、疼痛度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一次送鞘成功率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0°)扩皮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一次送鞘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的实际应用与对置管堵管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遵循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行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术后PICC置管护理中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管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PICC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对PICC置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脑出血PICC置管护理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还可以延长留置时间,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2月接受常规PICC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9年6月接受PICC风险管理护理干预的5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2组PICC置管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2组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但研究组静脉炎、渗血、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操作质量,有效预防静脉炎、渗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MST)行肘上PICC置管时重要环节的控制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8例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总结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超声引导行肘上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为100%.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50例,锁骨下静脉打折3例,颈内静脉15例,经调整后导管走向正常,局部损伤引起的渗血、渗液明显减少.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控制穿刺角度、扩皮和送管方法、置管长度等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初次行PICC的患者100例,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按奇偶数分为2组,奇数号50例为对照组,偶数号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扩皮刀在穿刺点直接扩皮3 mm后置管;观察组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即用扩皮刀在穿刺点扩皮1 mm,后用扩张器钝性分离后行PICC.观察比较2组患者在操作过程中一次置管成功率、扩皮后出血量、置管24 h后出血量及置管7 d内维护次数.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6%,观察组扩皮后出血量、置管后24 h出血量及置管后7 d内维护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小切口联合扩张器钝性分离技术置入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较高,还可减轻穿刺点出血量,置管后维护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5"质控管理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PICC常规护理,试验组行PICC"1+5"质控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并发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1+5"质控管理可提高乳腺癌术后PICC导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改善置管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姚小燕  吕萍  赵红梅 《妇幼护理》2023,3(18):4519-4521
目的 探讨 B 超引导下 PICC 置管前综合护理干预对置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在我院行超 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患者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按照本院根据美国 2016 年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及我国 2013 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的超声引导下 PICC 置管操作流程进行置管和 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和 PICC 置管操作流程置管。分析比较置管情况、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 果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复穿刺、送鞘困难、送导丝困难、送导 管不顺畅等置管困难情况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 度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B 超引导下 PICC 置管前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置管情况, 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