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基因治疗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因治疗已成为目前在分子水平治疗疾病的手段 ,在基础与临床方面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移植中应用基因治疗有许多优越性 ,现阶段基因治疗应用于动物肝脏移植的实验研究已证明具有其可行性。基因治疗可以针对某个特异的移植器官 ,达到局部免疫抑制的效果 ,而且活体内基因转导可以产生持续的生物调控基因产物的长期表达[1 ] 。另外 ,基因治疗能在低温下进行 ,不影响离体肝的功能。一、肝脏移植基因治疗的转移方法1.间接法 :将目的基因在体外转导至原代培养的靶细胞如肝细胞或心肌细胞 ,然后将已发生结构改变的靶细胞再转入组织或器官如肝脏…  相似文献   

2.
196 3年 ,美国Starzl施行人类第 1例肝移植以来 ,肝移植技术日趋成熟 ,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肝移植的排斥反应、供肝保护、供肝短缺等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近 10年来 ,人们将转基因技术引入器官移植领域 ,尤其是肝脏移植中。期待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同种或异种肝移植物 ,以解决上述问题。一、肝移植中转基因载体、转染方法及途径动物或人类的某些病毒已被证明是转基因的良好载体。腺病毒载体 ,宿主范围广 ,能感染分裂 ,包装容量大 (8~ 37kb) ,病毒滴度高 ,易于生产、纯化、致病力弱。目前 ,在肝移植中 ,腺病毒载体研究得较多 ,…  相似文献   

3.
人工肝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和完善,是目前治疗包括重型肝炎在内的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对于临床上各种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晚期重型肝炎病人,一方面存在供肝缺乏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该类病人术前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导致围手术期处理相当棘手。因此,针对自然肝脏的解毒、合成、分泌、转化等多种功能,探索和开发应用人工肝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人们为了暂时替代肝脏的一种或多种功能,已经模拟设计出一些机械的、化学的或生物性的体外装置和使用方案,即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liversupportsystem,ALSS)。具备良…  相似文献   

4.
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新的腹腔镜器械、设备的出现和应用,腹腔镜技术已成功用于肝脏手术领域,从最初的肝脏活检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肝血管瘤切除术、肝恶性肿瘤的肝叶切除术及到现在的活体供肝切取术,腹腔镜在肝脏手术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肝移植在世界范围的增加,腹腔镜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应重新评价。本文就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透析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取样技术,是将附有半透膜的探针,插入待测组织中,利用透析膜弥散原理,持续地检测细胞外液的生化变化,从而分析组织局部代谢状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小干扰RNA(siRNA)具有转录后特异性沉默靶基因的作用,称RNA干扰现象(RNA interference,RNAi)。RNAi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与肝脏移植相关的基础研究领域,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排斥反应和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以及在乙型肝炎和肝癌治疗及异种移植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我国目前原位肝脏移植在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肝脏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8例肝脏恶性肿瘤肝脏移植病人术后采用全身化疗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结果 肝脏移植术后甲胎蛋白短期内降为正常者6例,虽有下降但未降至正常者2例。术后肝癌肝内复发4例次,肺转移3例次,骨转移1例次,肿瘤复发多在术后6-12个月。结论 (1)小肝癌、胆管细胞癌可行肝脏移植,中晚期肝癌行肝脏移植需综合考虑;(2)肿瘤复发转移灶采用手术切除或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扩大标准的供体肝脏在成人肝脏移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施行肝脏移植126例,其中接受标准供体肝移植74例,接受了扩大标准供体52例.根据所含风险因素的不同,将扩大标准的供体分为E1组(含1~2个风险因素)35例、E2组(含3个以上风险因素)17例.与接受标准供体的74例患者相比较,分析52例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的受体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 同标准供体组相比较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术后半年和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2.55,3.64,均P>0.05).但接受标准供体组受体2年生存率优于接受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x2 =4.9,P<0.05).同标准供体组相比,接受E1组扩大标准供体组受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85,0.45,0.23,均P>0.05).E2组受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均低于接受标准供体肝脏的受体(分别x2=3.91,8.67,11.34,均P<0.05).MELD评分<20的患者接受E2组供体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与MELD评分>20的患者接受E1组供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0.16,0.16,0.07,均P<0.05).供肝冷缺血时间>12h是影响受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所含风险因素较少的情况下,扩大标准的供体肝脏或者MELD评分<20的受体是可以应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供肝脂肪浸润程度与肝脏移植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2年1~12月间供体采用UW液灌注的首次肝脏移植病人71例,根据供肝脂肪浸润程度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问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ICU时间及1年移植物存活率等各项指标。结果轻度脂肪肝组与无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中度脂肪肝组的术后ALT、AST、ICU时间均高于轻度及无脂肪肝组,但1年移植物存活率一致,三组均无移植物原发无功(PNF)发生。重度脂肪肝组只有2例,故未作统计学分析,其中1例发生PNF,于术后第2天行再次移植手术。结论轻、中度脂肪肝均可应用于l临床肝移植,对病人预后无影响;重度脂肪肝PNF发生率较高,不宜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理想选择,由于肝脏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术前对肝内管道情况及肝脏体积等信息的精确把握往往是决定肝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三维重建技术(3D reconstruction)的支持,可实现更加精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有助于提高肝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就将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脏移植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意义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患者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如何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成为肝脏移植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的临床应用为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提供了新方案.本文综述近年来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肝移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剂量与时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患者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如何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成为肝脏移植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的临床应用为减少肝脏移植术中失血提供了新方案。本文综述近年来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在肝移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给药剂量与时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肝脏移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预防和逆转移植后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和提高受者和移植肝长期存活率的关键。传统的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物和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包括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 (环孢素 +强的松龙 +硫唑嘌呤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移植后排斥反应 ,但这种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细菌、病毒感染和急性肾衰、霉菌性肺炎、浮肿等严重并发症 [1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即在异种抗原刺激下 ,T细胞的活化及致敏 T细胞…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移植RoyCalne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肝移植中心已超过150个,它们主要在欧洲、北美及澳洲,共计进行了肝脏移植3万例以上。肝移植不像其他器官,较少发生慢性排斥,若患者在移植术后1年移植肝功能良好,则以后的10年仍将保持良好的功能。第1例成功的临...  相似文献   

15.
16.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简称PGs)作为一个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无论在休克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或在休克治疗中的地位,近年来均日益受到重视。PGs 是由体内的血管壁,尤其是肺内血管璧上皮细胞产生的血脂和胆固醇代谢产物—花生四烯酸(arachidomicacid 简称AA)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肝衰竭患者(包括12例行肝移植者)进行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或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及细胞因子等的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44例肝衰竭患者,经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血氨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NO和TNF-α、IL-4、IL-6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30例重型乙肝肝衰竭患者存活18例,存活率为60.0%;6例肝脏移植术前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成功接受肝脏移植;6例肝脏移植术后急性肝衰竭患者存活2例;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肝衰竭者,死亡1例。结论ALSS通过全面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毒素、NO和细胞因子,对肝衰竭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并对等待肝脏移植的肝衰竭患者发挥过渡性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常见的血管整形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肝脏移植的不同术式及供、受体血管之间的差异, 对供或/ 和受体的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进行必要的整形。结果 共施行肝上下腔静脉整形139 例次,门静脉整形2 例, 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 肝动脉整形9 例,术后1 例发生肝动脉栓塞,需再次肝移植。结论 血管整形为肝移植手术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术前对供、受体各血管的准确评估,精细的血管整形技术是保证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肝脏作为一个免疫器官, 在诱导免疫耐受方面体现了独特功能。一方面, 抗原通过门静脉输注能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而不引起致敏; 另一方面, 临床肝移植相比其他实体器官移植更容易诱导临床可操作性耐受。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肝星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肝脏非实质细胞共同构成了这种利于耐受诱导的免疫环境。本文简要介绍了肝脏诱导耐受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经门静脉输注异体细胞诱导移植耐受进展和临床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进展。  相似文献   

20.
1 引言 在传统的肝脏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医生多是依照患者二维的影像学资料(B超、CT或MRI),凭借经典的Couinaud肝段划分方法或五叶四段法等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目标手术区域解剖关系,而制定手术方案,由于缺乏对患者个体的详尽解剖认知使得诊治仍存在不足[1].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人体结构的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可能,这为医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2].数字虚拟肝脏[3]为肝脏外科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方向,为肝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数字虚拟肝脏逐步运用于解剖研究、术前规划、虚拟手术与教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