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平 《铁道医学》1999,27(4):252-253
目的 分析老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特点。方法 利用一般临床手段跟踪观察86例老年房颤患者民92例非老年房颤患者对照。结果 发现老年阵发性房颤有下列特点;(1)发病主要与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有关,病理基础是左房扩大和左室功能不全。(2)可以由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不良引起,必要时选择心脏起搏治疗。(3)部分老年阵发性记颤还可以与糖尿病并存,有血糖长时间的持续增高。结论 对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应早期发现早期  相似文献   

2.
陈沐 《医学文选》2001,20(3):286-288
目的:对治疗老年房颤的几种药物疗效作比较。方法:(1)将26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地戈辛加倍它乐克,心律平,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3个月内有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作比较;(2)所有病例治疗后均作48小时Holter监测,对所发现的无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作比较;(3)对(1),(2)项所有参数作t检验;(4)将9例老年持续性房颤中的3例用心律平治疗,6例用胺碘酮治疗,目的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并将两种药物的疗效作比较,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6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三种药物治疗方案在预防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尤以胺碘酮疗效最佳;胺碘酮治疗组无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在使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恢复并维持窦心律的疗效方面,胺碘酮优于心律平,结论:胺碘酮是治疗老年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并与78例老年高血压病但无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Pmax、P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LAD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Pmax和Pd是预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衡雪芹  杨丽 《中外医疗》2012,31(15):180-180
目的探讨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40例(观察组)与单纯糖尿病患者40例(对照组)分别进行超声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FMD明显下降(P〈0.05),NTG-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反映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管功能,对于指导临床早期应用改善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刘桂芳  朱俊兴 《中原医刊》2007,34(24):49-50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A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住院有完整资料老年房颤患者124例,根据发作时间分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组,并设对照组60例(冠心病、高血压病42例及其他心脏病无Af者1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房颤病因、合并栓塞者抗栓治疗情况:结果基础疾病前3位是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阵发性房颤合并栓塞症20例,其中脑栓塞18例:持续性房颤合并栓塞症25例,其中脑栓塞20例。两组栓塞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3例,P〈0.05。但阵发性Af与持续性A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栓治疗情况单纯Af组、Af伴栓塞高危组(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病、甲亢等)、Af已有栓塞组抗栓塞治疗率均低。结论房颤合并栓塞率高但抗栓塞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62例老年患者心房纤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了解抗栓治疗现状。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162例,分为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对照组为老年无心房纤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心房纤颤的病因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房颤组和对照组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6.7%、30.3%和37%、11%,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占33.7%和43.8%),其次为高血压病并冠心病(占26.5%和23.4%),高血压病(占18.4%和10.9%);三组患者抗栓治疗成功率分别为房颤伴栓塞组70.8%,房颤不伴栓塞组69.3%,对照组44%,房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病率高,其心力衰竭和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抗栓治疗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并加强华法林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作用。方法对本院11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生化的变化和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ARB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起独立的影响作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可使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作用。方法:对本院11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生化的变化和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ARB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起独立的影响作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可使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对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评价价值。方法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160例(观察组)与健康志愿者160例(对照组)分别采用彩超评估其肱动脉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明显下降(P〈0.05),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左心房容积比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从图像学分析,观察组的基础状态肱动脉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彩超技术早期无创评价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于指导临床早期应用改善治疗,降低阵发性房颤致死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状况及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厄贝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值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患者(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第一次发作间隙明显长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房颤发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革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24-24
老年人阵发性房颤常见,及时有效地转复窦性心律,对于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心脏扩大至关重要。笔者观察老年(≥65岁)和非老年(≤50岁)阵发房颤各50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老年房颤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恒英 《当代医学》2010,16(13):42-42
目的分析153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2月老年房颤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居老年房颤病因之首。本组中:冠心病51例(33.33%),高心病32例(20.91%),肺心病13例(8.49%),风心病9例(5.89%),瓣膜病16例(10.4%),扩张型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15.03%),甲亢性心脏病5例(3.27%),孤立性房颤4例(2.6%);阵发性房颤(18例,11.76%)、持续性房颤(33例,21.57%)、永久性房颤(102例,66.67%);心功能I级28例、Ⅱ级81例、Ⅲ级25例、Ⅳ级19例。结论本组分析表明,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是老年人房颤的主要原因。预防房颤的重点是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相似文献   

13.
邓辉  王成芳  王爱玲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50-1950,1952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25例)和胺碘酮+替米沙坦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的左房前后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9、12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9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可有效控制左心房扩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郑浩  郑烈  杨福星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4-1635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因和诊疗等相关情况。方法:对244例6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分别为27.87%,17.21%,54.92%,244例患者有78%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结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是老年房颤患者的重要原因,应根据老年房颤临床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慧  温丽萍  张旺生  陈永忠 《西部医学》2018,49(4):21-22,25
目的评价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对气阴两虚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气阴两虚型老年阵发性房颤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对照组加用比索洛尔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动态心电图和中医证候疗效,以及P波离散度(Pd)变化情况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0.01);治疗前后比较,2组Pd均下降(P<0.05或<0.01);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Pd下降更为显著(P<0.05);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稳心颗粒联合比索洛尔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阵发性房颤疗效确切,能更有效地降低Pd,有助于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并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冷立军 《中原医刊》2011,(22):33-36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中的药理学机制。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治疗;在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分别测定每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并观察服药6个月后房颤复发率,再分析房颤复发与BNP、CRP、AngⅡ、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后6个月相比较,SBP、DBP、BNP、CRP、AngⅡ、LAD和Pd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仅SBP、DBP明显降低(P〈0.01),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现BNP、Pd、CRP、AngⅡ与房颤复发关系最密切,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明显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BNP、Pd、CRP和AngⅡ对房颤的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应用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8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01例,随机分为胺碘酮对照组(46例)和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组(5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的左房前后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9、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9个月后,对照组左心房前后径明显大于治疗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可有效控制左心房扩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沐 《微创医学》2001,20(3):286-288
目的对治疗老年房颤的几种药物疗效作比较。方法①将26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地戈辛加倍它乐克、心律平、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3个月内有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作比较;②所有病例治疗后均作48小时Holter监测,对所发现的无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作比较;③对①、②项所有参数作t检验;④将9例老年持续性房颤中的3例用心律平治疗,6例用胺碘酮治疗,目的在于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并将两种药物的疗效作比较,结果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6例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三种药物治疗方案在预防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尤以胺碘酮疗效最佳;胺碘酮治疗组无症状性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在使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恢复并维持窦心律的疗效方面,胺碘酮优于心律平。结论胺碘酮是治疗老年房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53例住院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器质性心脏病为主149例,占97.39%。持续性房颤动116例,阵发性房颤动37例,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45.2±9.1)mm大于阵发性房颤(33.6±7.2)mm,t=7.07,P<0.01。结论老年房颤以器质性病变为主,房颤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密切关系,心肌缺血程度与房颤的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月来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人民医院诊治的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3、6、12个月后的房颤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患者的再住院率和致残率。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再次随访,发现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及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良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阵发性房颤复发,还能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及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