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下肢动脉步进DSA造影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伟  胡孔琼 《西部医学》2011,23(4):723-72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步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较常规分段DSA的优势。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对41例下肢病变患者分别行下肢动脉步进DSA16例和常规DSA25例后,对造影图像效果、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所受X线照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4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获成功,造影图像质量优12例、良29例。下肢步进DSA具有完整的整体观、造影剂少、术中血管痉挛少、X线剂量低的特点。结论下肢步进DSA在临床应用中较传统分段DSA在图像整体观、减少手术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肢步进DS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Artis FA数字减影系统,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插管,对48例下肢病变患者行下肢步进加DSA检查,图像采集曝光时,用控制手柄控制检查床的移动,使检查床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同步,以获得一系列与血流速度一致的实时对比剂追踪下肢血管的影像.结果 48例下肢步进DSA检查均成功完成,并且获得了DSA的动态图像,35例造影图像质量优良占病例总数的72.9%,清楚地显示动脉血管的主干、分支、走行、分布及异常分流,病变的大小、形态、解剖部位、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其余13例均作了常规分段DSA造影,占病例总数的27%.结论 常规下肢造影路程长,范围广,需要分段多次造影.而下肢步进DSA技术可获得连续的动态血管及血流图像;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减轻了患者因造影剂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和造影剂的毒性反应;减少造影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OLUS(团注)步进减影技术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患者,健侧(单侧)或较轻侧(双侧)股动脉Seldinger经皮穿刺,在透视下将导管送至髂总动脉上或单侧靶血管,双下肢近端作为步进造影起始位、足背作为步进造影终止位行BOLUS步进减影技术造影,显示双或单下肢动脉全程影像;膝上狭窄采取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膝下采取腘动脉球囊封堵术及远端干细胞置入术。结果 BOLUS造影成功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造影不成功2例,其中右侧髂总动脉完全闭塞及股动脉闭塞各1例。股动脉狭窄及球囊扩张3例。阻断腘动脉后干细胞置入10例,于闭塞段取栓后行球囊扩张及未阻断腘动脉直接置入干细胞1例,腹主动脉下端直接注入干细胞1例。12例患者中11例效果较为显著,疼痛、麻木感明显缓解,皮温及AB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溃疡4例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BOLUS步进减影技术是目前观察下肢动脉血管解剖和形态改变的最先进的检查技术,注射一次对比剂可长段显示血管,减少造影次数及剂量,减轻造影剂对患者的毒性反应。腘动脉球囊封堵及远端干细胞置入可延长干细胞在远端血管内的停留时间,保证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是神经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自2  相似文献   

5.
跟踪法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东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6):789-790
目的探讨boluschase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boluschase数字化采集技术,采用交互控制模式(手动)和自动控制模式对16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造影。结果手动跟踪7例,自动跟踪9例,除1例跟踪失败,其余全部跟踪成功。动脉硬化闭塞症8例,血管栓塞性脉管炎3例,动脉血栓3例,创伤后动脉断裂2例。结论boluschase下肢动脉造影可实时、连续、动态观察下肢动脉全貌,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降低了患者X线的辐射剂量,与步进血管造影相比,所提供的诊断信息增加。  相似文献   

6.
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评价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利用日本岛津1250 MA CCD数字X光机的步进技术实施DSA检查,自病变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病侧髂动脉后首先全程采集检查区各段蒙片相,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自病变侧髂动脉注射60%安其格那芬40 ml(3 ml/s)并同步、实时、一次性采集下肢各段动脉DSA图像.对照组50例下肢动脉实施分段、多次DSA检查.结果:研究组30例一次性获得满意DSA资料者87%(26/30),因注入对比剂引起疼痛导致被检肢体移动而未能一次性成功者13%(4/30);研究组对比剂总用量30~50 ml,平均40ml;造影曝光时间10~20 s,平均12.5 s.对照组50例,分段完成全部下肢动脉造影并满足诊断要求的造影次数为:4次35例、5次15例;对比剂总用量100~150 ml,平均125.5 ml;曝光时间50~100 s,平均75.5 s.结论:在下肢动脉造影中,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大多可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X线曝光时间而降低其损害,该技术优于分段造影方法,应作为肢体动脉造影的首选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关键成像技术问题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拟诊为ASO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将重建图像的原始数据传输到AD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同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结果所有患者下肢动脉图像显示良好,其中正常3例,29例下肢动脉存在节段性管腔狭窄,并在闭塞动脉周围可见较多代偿侧支血管影存在。544个节段血管共有346段0级狭窄,131段Ⅰ级狭窄,33段Ⅱ级狭窄,15段Ⅲ级,19段Ⅳ级狭窄。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在153个节段血管中的显示符合率为95.4%。结论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可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管壁斑块,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的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步进式血管造影技术(angiography of step-translation technique/bolus chasing angiography,BCA)在下肢病变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疑有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行步进式血管造影。结果:45例造影均显影清晰完整,35例在造影后进行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其病变得到手术证实。结论:在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中,BCA技术诊断定位准确,病变显示的精确性与细节清晰明确,并且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剂量、造影次数及患者所受辐射量,缩短检查时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三维成像DSA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Innova 3100平板DSA数字减影机.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62例脑血管病病例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三维和二维DSA曝光次数、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接受的X光照射量和两种DSA图像特点.结果 应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3D-DSA图像因可以从三维角度观察而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结论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0.
何明海  杨文翔  刘学彬  袁宁 《西部医学》2011,23(7):1246-124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6例糖尿病足患者双下肢动脉血管内膜、斑块、狭窄及闭塞情况,对其中9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同时作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主要位于腘动脉以下,呈多节段性改变,坏疽组病变较非坏疽组严重,...  相似文献   

11.
跟踪DSA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DSA技术是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通过控制导管床的移动速度,使其与被检部位血流速度同步,来获得连续动态动脉造影减影图像的一个检查方法.我室对疑有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12例患者进行了跟踪DSA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电视、数字电子学及影像增强装置等技术的发展,影像的电子记录得以改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医学影像诊断中,继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之后出现的一项新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系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通过减影技术,使动脉显影。早在1939年Robb及Steinberg曾进行静脉法心血管造影,当时因造影剂用量较大,不易分辨结构复杂的部位,故未能推广使用。1970年以前曾使用未经处理的视频信号储存在模拟盘和模拟带上的减影法,但此法仅适于动脉注射技术的增强,而对静脉注入造影剂不够敏感。1980年,适用于临床的视频血管造影系统问世,使这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林南  李莎  朱瑞荣  钟晓卫 《西部医学》2010,22(2):361-362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行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护理作用。方法对33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腹股沟皮肤穿刺股动脉后,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成像。实施护理中包括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实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安全有效进行,对造影结果满意。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糖尿病足实行下肢动脉DSA检查时,进行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黎梅 《微创医学》2002,21(6):958-95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更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我科自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开展了经股动脉插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2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比全景外周血管自动减影(PERIVISION)与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成像质量,推广更适于筛选和诊疗下肢血管病变的成像技术。方法:搜集29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全部病例都进行了PERIVISON和局部常规DSA两种血管造影,观察激光照片上的图象信息评价影像质量。结果:除2例PERIVISION造影因为血流速度太快而没有显示病变血管外,其余PERIVISION和常规DSA造影图像均达到了诊断的要求,但对于下肢远端小血管的显示,常规DSA的图像质量优于PERIVISION图像质量。结论:下肢血管PERIVISION造影技术是一种新的成像技术,应用在下肢血管病变的筛选和诊疗上PERIVISION造影可替代常规DSA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床扫描(MobiTrak)技术在下肢动脉CE—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临床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病人进行CE—MRA检查。其中7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4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并得到DS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靶血管显示优9例,良2例。结论:移床扫描技术能准确地整体评价下肢动脉病变,是一种创伤小、简便、可靠、有应用潜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48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将对比剂直接注入脑血管内,使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1].动脉法数字血管造影成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方便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减少了由于大剂量造影剂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全脑血管造影是神经外科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性疾病及某些脑肿瘤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2].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有可能出现某些并发症,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探讨如何观察、护理、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本院神经内科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48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对有关护理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超声与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尤其是闭塞动脉及重度狭窄的诊断;超声诊断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DSA(P<0.05)。结论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有显著价值,检出率较高,超声诊断在斑块检测中效果明显优于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当代医学》2010,16(20):113-113,3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9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造影剂外溢及病变血管异常等征象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结果本组2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出血24例,其中12例肠道肿瘤,6例肠血管结构不良,4例血管瘤,2例结肠溃疡,总阳性率为82.76%(24/29)。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阳性率高,还可对阳性患者行介入灌注、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0.
王俊杰  向蓉  王萍  吴红平  尤开智  许秀梅 《中外医疗》2013,(31):176+178-176,178
目的探讨研究数字减影造影(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38例临床资料,均行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38例疑似下肢动脉血管疾病患者经76次曝光,其中70次造影后图像能动态清晰显示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及血管情况,占92.11%,6次造影后图像不能动态清晰显示下肢血管解剖结构及血管情况,占7.89%。2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6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3例蔓状血管瘤,4例血管正常;病变血管共有51条,包括18条腘动脉,24条股动脉,9条胫动脉。结论 DSA技术在四肢血管造影中具有相当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清晰的反映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