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龈炎早期炎症牙龈组织I型胶原的变化。方法 以正畸钢丝拴结豚鼠切牙牙颈部,取临床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菌斑种人豚鼠受试牙龋沟,连续5天,受试牙龈局部红肿,龋沟加深,形成实验性牙龈炎动物模型。取其切牙连同周围牙周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免疫组化PAP法检查牙龈I型胶原,同时HE染色。结果 炎性牙龈I型胶原较正常着色明显减弱,着色缺乏连续性。结论 早期炎症已有胶原受损,其损伤可能主要由炎症反应所  相似文献   

2.
大鼠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膜中Ⅰ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探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机理.方法 将56只SD大鼠一侧上颌第一磨牙和前牙间用结扎丝拴结正畸用Ni-Ti螺旋弹簧,按正畸力大小分成施加50 g正畸力的轻力组28只、施加 150 g正畸力的重力组28只.对侧未做处理的磨牙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加力后3 、 6、 12、 24 h和3、 7、 14 d分7次处死,每次每组处死4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别观察大鼠牙周膜中Ⅰ型胶原在机械力刺激下的免疫阳性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加力侧与对照侧牵张区之间的染色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力组与重力组压缩区与牵张区染色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张区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压缩区.牵张区1~3 d开始强表达,一直持续到14 d;压缩区1 d后开始表达减弱, 7 d后开始回升.另外发现50~150 g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无明显破坏.结论 机械力作用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代谢发生变化,牵张区表达增强,压缩区表达减弱;机械力作用下Ⅰ型胶原表达变化与时间密切相关; 50~150 g的机械力范围是实验鼠正畸用力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形成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改良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细胞形成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能力.结果:50、100、200 mg/L的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牙周膜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其中,以100 mg/L釉基质蛋白的促Ⅰ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50 mg/L釉基质蛋白的促Ⅲ型胶原合成作用最明显.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有一定的时间性.结论:一定浓度的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牙周膜细胞形成Ⅰ型胶原、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探正常咬合力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在分子水平的改建情况。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磨牙牙周膜有很强的Ⅰ型胶原信号,分布基本均匀,但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异性:近中侧牙槽骨骨壁上有较多致密信号,而远中侧无信号。结论: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咬合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探正常咬合力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在分子水平的改建情况。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 ,采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磨牙牙周膜有很强的Ⅰ型胶原信号 ,分布基本均匀 ,但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异性 :近中侧牙槽骨骨壁上有较多致密信号 ,而远中侧无信号。结论 :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咬合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成人牙周炎(AP)27例44牙、快速进展注牙周炎(RPP)10例26牙及牙周健康对照(H)12例18牙龈沟液中的Ⅰ型胶原自身抗体(IgG)。结果AP、RPP及H各组的Ⅰ型胶原抗体检出率分别27.3%,26.9%和22.2%。各组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Ⅰ型胶原抗体水平与临床参数也无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不支持牙周炎时机体对Ⅰ型胶原产生了自身体液免疫反应;牙周炎时Ⅰ型胶原的大量破坏与Ⅰ型胶原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咬合力增强后大鼠牙周膜Ⅰ型胶原在转录水平的改建模式。方法 :用大鼠建立咬合力增强动物模型 ,运用原位杂位法检测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咬合力增强后 ,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在前2d内急降 ,第 3d出现较大回升 ,到第 1周时达到较高水平 ,第 3周时又明显增强 ,但稍弱于对照组 ,第 4周同第 3周接近 ;随着整体信号的减弱 ,第 1天时 ,PDL内外侧信号基本均匀 ,以后随着整体信号的回升 ,牙侧信号又强于骨侧。结论 :牙周膜能在一定范围内耐受高于生理状态的咬合力  相似文献   

8.
静磁场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蛋白2和Ⅰ型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磁场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静磁场的成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Wistar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置于0.062T磁感应强度的静磁场中,分别作用24h、48h和72h。采用Westem印迹法,测定对成骨细胞中骨形成蛋白2(BMP-2)和Ⅰ型胶原的影响,并完成Ⅰ型胶原的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经静磁场作用后,BMP-2蛋白表达量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增加。静磁场作用48h时,BMP-2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组的2.1倍;静磁场作用72h时,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1.6倍,差异显著(P〈0.01)。而且静磁场作用后,成骨细胞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较深。结论:0.062T静磁场可以诱导BMP-2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分泌Ⅰ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髁突骨上组织改建中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特征,增加对颞颌关节改建的进一步认识。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拔除成年家兔左侧下凳磨牙后2周、1月和3月时Ⅰ、Ⅱ型的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术后2周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均明显减少,1月和3月其表达有所回升,并且1型胶原出现不均衡分布,拔牙侧与非拔牙侧相比,前者1型胶原的表达较后者稍强,而2型胶原的表达则较弱。结论:成年家兔颞颌关节的改建能力有限,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探正常咬合力下大鼠牙周膜I型胶原在分子水平的改建情况。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地高辛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牙周膜I型胶原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磨牙牙周膜有很强的I型胶原信号,分布基本均匀,但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异性;近中侧牙槽骨骨壁上有较多致密信号,而远中侧无信号。结论:牙周膜I型胶原mRNA的表达与咬合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缺损修复过程中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生物材料和TGF-β1复合生物材料植入骨缺损区后细胞外基质内胶原基因表达的特点及春在骨愈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Slot Blot杂交及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方法观察68只大鼠下 骨缺损区骨修复过程中Ⅰ型胶原mRNA表达及材料骨界面区Ⅰ型胶原蛋白的分布。结果Ⅰ型胶原的mRNA及其产物表达水平在三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以TGF-β1组最高。结论:本研究表明外源性TGF-β1通过促进Ⅰ型胶原mRNA表达及其物的合成,加快骨缺损的愈合;Ⅰ型胶原mRNA可被认为是骨形成、骨改建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2.
建立稳定的树脂-牙本质混合层是提高修复体粘接耐久性的有效方法。交联剂对牙本质的生物改性可增强胶原的力学性能及抗酶解性,抑制脱矿进程并促进牙本质再矿化,具有预防龋齿以及改善粘接剂性能的临床价值。本文分类阐述不同交联剂对牙本质Ⅰ型胶原的生物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检测大鼠牙周膜内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原位杂交方法。方法 选用2大鼠为对象建立动物模型、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的原位杂交方法。结果 阳性对照组,用有活跃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大鼠皮肤标本进行原位杂交,得到了理想的阳性结果;各阴性对照均未检测到信号。标本的信号随着PK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鼠牙周膜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很强。结论所建立的原位杂交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37%磷酸处理牙本质不同时间对牙本质Ⅰ型胶原降解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牙本质粘接操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7%磷酸酸蚀处理牙本质片0(空白对照组)、10、15、30、60 s,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Ⅰ型胶原的降解量,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 emission in-le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ISEM)观察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酸蚀处理60 s时Ⅰ型胶原的降解量最多,为4.86(1.55)mg/g;其次为30 s组,为2.76(0.87)mg/g;再次为15 s组,为1.93(0.88)mg/g;10 s组胶原降解量较少,为0.95(0.38)mg/g;空白对照组胶原的降解量最少,为0.06(0.03)mg/g.两两比较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FEISEM显示,37%磷酸处理牙本质表面10 s,尽管已清除了玷污层,但牙本质小管口以及胶原纤维仍覆盖颗粒样物质.酸蚀15 s牙本质小管口开放,暴露清晰.酸蚀30 s暴露的胶原纤维表面比15 s组光滑,球状附着物减少;酸蚀60 s牙本质小管内主纤维数最减少,管内结构塌陷,次级纤维数量增加,存在纤维断裂的征象.结论 在实验时间0~60 s内,酸蚀15 s即可达到酸蚀目的 ,延长酸蚀时间,可引起更多的胶原纤维变性降解.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cid etching time on the degradation of type Ⅰcollagen in dentin. Methods Dentin was conditioned with 37% phosphoric acid for 10, 15, 30 and 60 s.There was no treatment for the control group. Quantity of collagen degradation in each group was determin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a field emission in-le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ISEM). Results Samples conditioned with 37% phosphoric acid for 60 s showed the most degradation of collagen, which was 4. 86 (1.55) mg/g, followed by 30 s group and 15 s group, which were 2.76(0.87) mg/g and 1.93(0.88) mg/g, respectively. Group of 10 s was 0.95(0. 38) mg/g.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the least degradation of 0. 06(0. 03) mg/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llagen degradation were found among groupo (P < 0. 005). Smear layer were removed well but tubular orifices and collagen fibrils were covered by particles after dentin being etched with 37% phosphoric acid for 10 s, while open and clear tubular orifices were observed for 15 s group. Smoother surfaces of exposed collagen fibrils and fewer globular particles were found in 30 s group than in 15 s group. In the 60 s group,the number of major fibrils decreased while minor branching fibrils increased, which indicate that the intratubular structure collapsed and fibrils fractured. Conclusions Dentin conditioned with 37% phosphoric acid for 15 s can result in mineral dissolution without collagen structure damage. However, longer applications of 37% phosphoric acid within 60 s may increase collagen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牙周韧带细胞在胶原基质合成方面的差别,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块法体外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牙周韧带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探讨其表达的差异。结果Ⅰ、Ⅲ型胶原在牙周韧带细胞中表达阳性,在牙龈成纤维细胞中染色较弱。统计学分析显示,Ⅰ、Ⅲ型胶原在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牙周韧带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牙龈成纤维细胞与牙周韧带细胞胶原基质的合成或分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作为鉴别两种细胞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釉基质蛋白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EMPs)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EMPs促进牙槽骨再生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EMPs,用酶动力学方法和MTT法作碱性磷酸酶(ALP)比活性测定,同位素掺入结合细菌胶原酶消化法测定Ⅰ型胶原的合成.结果EMPs能明显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合成以及Ⅰ型胶原合成.结论EMPs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提示这可能是EMPs促进牙槽骨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纤维粘连蛋白影响成骨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对成骨细胞增殖和表达Ⅰ型胶原的影响,明确FN促进成骨细胞成骨功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加入一定浓度的FN作用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率,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成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的变化,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FN作用成骨细胞后,能够明显提高细胞的增殖率,细胞增殖率的差异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以50μg/ml浓度的FN作用细胞48h,细胞表达Ⅰ型胶原的能力比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结论FN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并能诱导成骨细胞Ⅰ型胶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大鼠正畸牙牙根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及牙周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和Ⅰ型胶原(COL-I)的表达。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8周龄),建立正畸牙牙根吸收模型,对侧不加力作为对照,分别在加力第1、3、5、7、14和21天后,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TRAP+表达细胞数及OPN和COL-I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分析OPN与破骨细胞和COL-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出现破骨细胞,破骨细胞数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OPN表达增多,并且随时间延长OPN表达量逐渐增多,7 d时达到峰值,随后其表达逐渐降低(P<0.05);COL-I的表达呈先降低后增多的趋势(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PN表达与COL-I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正畸牙牙根吸收过程中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呈动态变化,OPN蛋白表达水平与COL-I表达趋势有关。  相似文献   

20.
TGF-β1基因修饰BMSCs对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转染人TGF-β1基因,观察该基因对BMSCs表达Ⅰ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人TGF-β1基因至BMSCs,采用定量RT—PCR,免疫荧光分析等方法分析转基因后,BMSC表达Ⅰ型胶原的变化。结果:重组质粒pCDNA3.1(+)-TGF-β1成功转染至大鼠BMSCs,细胞免疫荧光和定量RT—PCR均证实了TGF-β1表达的增强。结论:转TGF-B1基因可以促使BMSCs合成Ⅰ型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