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将35例胎龄<35周、出生体重1 200~2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出生后第1周即应用EPO 200 IU/kg,隔日1次,每周3次,共5周;对照组17例未予EPO治疗。两组早产儿生后第10天开始口服铁剂及维生素E,必要时输血。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儿静脉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EPO可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早产儿输血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均于出生后第2周口服铁剂[元素铁5mg/(kg·d)],观察4周.治疗组第2周给予rhEPO 700IU/(kg·w),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周3次,共4周.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血红蛋白(Hb)、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铁蛋白(SF)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b和sTf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后两组间S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rhEPO能减轻早产儿贫血的程度,并可能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3.
徐峰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55-4557
目的:研究不同用药时间、不同剂量的国产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早产儿分为早期治疗A组、早期治疗B组和晚期治疗A组、晚期治疗B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早期治疗A组、早期治疗B组和晚期治疗A组、晚期治疗B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不同用药时间、不同剂量给予rHuEPO治疗。各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3、4周测定早产儿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总数(WBC)等,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各组Hb、RBC、Hct均逐渐下降,治疗后1、2、3、4周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治疗A组下降幅度最小,与对照组、早期治疗B组、晚期治疗A组、晚期治疗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3天内使用rHuEPO750U/(kg.周),每周3次效果好,对于预防早产儿贫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杰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113-1114
早产儿贫血是导致早产儿疾病的重要原因,往往影响着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并易产生并发症。我科自2002年1月~2005年6月应用国产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0)防治早产儿贫血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早产贫血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低剂量rh-EPO,观察组给予高剂量rh-EPO。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常规(RBC、Hb、Hct)和铁蛋白(SF)水平,患儿输血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3.866,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RBC、Hb、Hct和S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的再次检测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上述时间段的RBC、Hb、Hct和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29,P0.05),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39,P0.05)。结论高剂量rh-EPO对早产儿贫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更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实验室指标,降低输血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贫血是影响早产儿成活及生存质量的常见问题之一,且易出现并发症.引起早产儿贫血的原因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1].本文中我们观察了加用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加服铁剂防治早产儿贫血疗效。方法:选择胎龄耋35周、出生体重1100-1950g的早产儿50例,生后7d病情稳定后取末梢血查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网织红细胞(Ret),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25)于生后1周常规服雏生素VC、COB、叶酸。治疗组(n=2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皮下注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50u/(kg·次),隔日一次,共4周。并同时加服铁剂,元素铁按第1周:2mg/(kg·d),第2周:3mg/(kg·d),第3周:4rag(kg·d),第4周5rag(kg·d),两组均于生后21和42d复查Hb、Hct、Ret。结果:治疗组的Hb、Hct、Net明细高于对照组。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加服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患儿分为对照组(n=30)、治疗A组(n=30)和治疗B组(n=30)。对照组及所有治疗组患儿均亍第3天开始口服铁剂7-8mg/(kg·d),于生后7d开始口服维生素E5mg/(kg·d)和叶酸5mg/d。治疗组在生后3d于常规治疗基础上3次,周给予rhu_EPO皮下注射,A组每次100IU/kg,B组每次250IU/kg。各组均于治疗的第1、2、3、4周后动态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和网织红细胞(Ret)以评价疗效。结果:各组患儿出生后Hb、RBC、Hct和Ret均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而尤以B组下降幅度最小,回升也最早,且上升幅度最大(P〈0.05)。结论:rhu—EPO明显增加患儿的Ret值,减缓了Hb、RBC和Hot的下降,对防治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对早产儿智力、体格发育有一定影响,同时也是导致早产儿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往往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而且容易出现合并症。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脏产生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3×10^4的糖蛋白,它可以促进红细胞之祖细胞的分化、增殖而发挥造血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人基因重组EPO注射剂(rhE-po)防治早产儿贫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接受治疗的胃癌相关性贫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将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量化处理后,分别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4周和8周,观察组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Hb、RBC、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低于观察组的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5)。结论结合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胃癌相关性贫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铁蛋白对34~36周早产儿贫血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广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门诊随访跟踪的34~36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于1月龄开始服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同期使用乳铁蛋白胶囊,至矫正年龄1岁时观察两组早产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及感染后住院率并监测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Rct)、铁蛋白、血清铁及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间的Hb及R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8、0.75,均P>0.05),但治疗组的血清铁蛋白(40.61±3.12ng/mL)及血清铁(12.34±2.11μ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51、2.06,均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免疫学指标CD4、CD8、T杀伤细胞(NK)细胞、总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gA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4.73、4.22、7.04、2.92、3.95,均P<0.05),且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20%),抗生素使用率(17.5%)及感染后住院率(12.5%)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71、4.01、4.58,均P<0.05).结论 乳铁蛋白能有效预防晚期早产儿贫血,且能降低晚期早产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后住院率,减少抗生素使用,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婴儿期营养性贫血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了解婴儿期不同月龄贫血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829名首次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的1~12个月婴儿的保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贫血总检出率为15.56%,其中1~4个月组为9.7%,5~6月组为15.3%.7~12月组为32.1%。单因素分析显示1~4个月组母乳喂养者贫血发生率较低,母亲产前出血、妊高征、胎龄、出生体重均与婴儿贫血有关。5~12月人工喂养者贫血发生率较低,婴儿食欲与贫血发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月组、出生体重及母亲妊高征与婴儿贫血相关,5~12月组与贫血相关的因素为喂养方式和月平均身高增加量。【结论】加强围产保健,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提倡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同时注意适时、适量合理的添加辅食(其他食物)是减少婴儿期贫血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分析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并与同胎龄足月儿进行比较,为TIMP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儿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617名婴儿的一般资料和TIMP测试结果,按照矫正年龄分为40~41+6周(62例)、44~45+6周(285例)、48~49+6周(155例)及52~53+6周(115例)4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随着周龄增大,早产儿TIMP总分从矫正胎龄40~41+6组的49.46±7.91逐渐增加至矫正胎龄52~53+6组的78.09±12.09,呈逐渐增加的趋势(F=67.853,P<0.001);观察项目和诱发项目得分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11,65.360,P<0.001)。矫正年龄48~49+6周、52~53+6周组早产儿诱发项目得分和总分较同组足月儿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7,2.238,1.906,2.008,P<0.05)。结论 中文版TIMP能够反映不同周龄组早产儿运动能力变化,适用于早产儿运动评估。早产儿运动发育与足月儿存在差异,所以在对早产儿运动能力评价和早期干预方案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并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于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静脉点滴,10mg/天,连用1~2天,对照组无干预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在胎龄小于35周的小胎龄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2%(χ2=4.739,P=0.029);而在胎龄满35周以上的较大胎龄的早产儿,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111,P=0.740)。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胎粪排出延迟对早产儿的影响,为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将胎粪排出延迟早产儿43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温生理盐水与开塞露每日灌肠,胎粪排出少者加用一次。对照组每2d灌肠一次,或出现呕吐、腹胀者灌肠。【结果】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体重恢复日龄及呕吐、腹胀发生率与正常早产儿组差异无显著性,而对照组与治疗组及正常早产儿组比较则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治疗组及正常早产儿组。【结论】积极治疗早产儿胎粪排出延迟,可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促进体重恢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影响早产儿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生后24 h内收入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并在住院期间出现贫血的16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为轻-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早产儿贫血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重度贫血组出生体重、胎龄明显低于轻-中度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住院时间、采血量明显高于轻-中度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体重和住院时间是发生重度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出生体重、胎龄、住院时间以及采血量均与早产儿贫血程度有关。其中出生体重和住院时间是早产儿重度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吴怡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692-4693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围生期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和比较137例晚期早产儿与329例足月儿临床资料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Apgar评分、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母体围产期高危因素方面两组新生儿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92.0%)、低血糖低体温(31.3%)、呼吸系统疾病(17.5%)、喂养不耐受(8.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59%、6.99%、2.43%、0),P<0.05;研究组新生儿合并多项并发症85.40%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45%(P<0.05)。晚期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按顺位排列为:黄疸92.0%,心血管系统疾病33.6%,低血糖低体温31.3%,呼吸系统疾病17.5%,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16.8%,感染性疾病14.6%,喂养不耐受8.8%。结论:Apgar评分较低和母体围产期高危因素都可能成为晚期早产儿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大对高胆红素、心电图、血糖的监测力度,提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贫血为首发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 【方法】 对9例贫血为首发症状的食管裂孔疝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儿进行了血常规、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检测,行胸片、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结果】 9例均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就诊时血红蛋白值为(52±12)g/L,铁蛋白值为(3.0±1.8)ng/mL,血清铁值为(2.7±1.8)μmol/L,总铁结合力值为(87.21±5.78)μmol/L。所有患儿均无“呕吐、呕血、黑便”等消化道症状。胸片检查疑诊、消化道造影证实食管裂孔疝。8例给予手术治疗,1例家属拒绝手术出院。 【结论】 缺铁性贫血为婴幼儿常见病,诊断时需重视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诊断,尤其是一些先天性胃肠道畸形,如食管裂孔疝;对此类患儿可行胸片筛查,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窒息早产儿凝血因子的水平,并通过对维生素K治疗前后凝血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对窒息早产儿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的意义.[方法]对10例无窒息等并发症的早产儿和23例早产窒息儿的凝血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窒息组早产儿凝血因子水平比无窒息组早产儿凝血因子水平明显减低(P<0.05),窒息组早产儿治疗前后凝血因子FII、FIX、FX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FVII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窒息早产儿组凝血因子明显比无窒息早产儿组低,窒息早产儿生后即给予维生素K治疗对预防出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