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的全身不良反应。方法对131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儿进行标准化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每次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4例(26%)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予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全身不良反应的34例与无全身不良反应97例尘螨s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注射变应原的剂量(浓度)有密切关系。结论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良好,未发现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对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42例接受标准化屋尘螨SIT的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治疗前、治疗1年后均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血清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进行肺功能测定和自觉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1年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的皮肤指数和自觉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P<0.05),而治疗前后屋尘螨和粉尘螨特异性IgE水平、肺功能(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儿童给予SIT1年后其皮肤敏感性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但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11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尘螨致敏的轻中度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70例, 对其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哮喘和鼻炎的药物治疗, 并进行病例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54例患儿完成了1年的随访, 治疗后3、 6、 9和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 75.9%、 81.5%和87.0%; 治疗后1年SM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28±2.28) vs. (2.87±1.96),P<0.05],VA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59±3.35) vs. (4.04±3.68),P<0.05],肺功能呼气流量峰值(PEF% pred)较基线期显著升高[(95.41±15.18) vs. (99.24±16.24),P<0.05]。结论 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控制药物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早期有效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 哮喘病程短、 基线期PEF%pred低、 基线期症状用药计分高的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哮喘患儿对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剂量递增阶段的耐受性。方法对2005-06—2005-09北京儿童医院哮喘专业门诊24例临床诊断哮喘的患儿,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对24例尘螨过敏的哮喘患儿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观察剂量递增阶段每次免疫注射后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和注射30min后测定肺功能。结果剂量递增阶段24例患儿免疫注射总次数为370例次。14例(58.33%,14/24)发生27例次(7.3%,27/370)速发不良反应,其中26例次(96.3%,26/27)为轻度局部反应(肿胀直径小于5cm),1例次为轻度哮喘。21例(87.5%,21/24)发生38例次(10.27%)迟发不良反应,其中9例次为轻度全身反应(23.68%,9/27),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1例次局部反应中度(肿胀直径5cm),其余均为轻度局部反应。各次免疫注射前后肺功能各参数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良好,绝大多数局部不良反应为轻度,全身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经及时调整剂量递增方案,可减少可控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各次免疫注射对肺通气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变应性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方法对无锡市儿童医院哮喘专科临床诊断为哮喘51例患儿,应用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皮下注射,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33周,观察剂量递增阶段和维持阶段每次免疫注射后速发和迟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在每次变应原注射前和注射后30 min测其呼吸峰流速值(PEF),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剂量递增阶段(50例)和维持阶段(46例)患儿免疫注射总次数为992例次.其中32例(62.75%)发生150例次(15.12%)速发不良反应,136例次为轻度局部反应(肿胀直径<5 cm),14例次为轻度全身反应;23例(45.10%)发生42例次(4.23%)迟发不良反应,1例次中度哮喘,2例次变应性皮炎,其余均为轻度局部反应.各次免疫注射前后PEF变化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6P=0.42).51例中5例中途退出(9.80%),其中1例于剂量递增阶段(22周)不能耐受退出,4例于维持阶段退出.结论尘螨变应性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良好,轻度局部不良反应多见,全身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各次免疫注射对肺通气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70例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的儿童,根据知情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1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及变应性鼻炎评分,并统计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18个月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FVC、PEF及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与体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较轻微.结论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患儿预后,且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7.
哮喘儿童597例变应原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多价食物(fx5)、混合真菌(mxl)及吸入变应原过筛试验(phadiatop)和尘螨(d1)血清特异性IgE(sIgE)阳性率及其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全自动体外变应原检测仪UniCAP100系统的荧光酶联免疫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哮喘、CVA的597例(6个月~16岁)患儿同时进行fx5、mxl及phadialop和dl slgE测定,比较哮喘及CVA患儿中各种变应原sIgE阳性情况,并分析各年龄段的不同变应原sIgE阳性率的特点.结果 1.fx5、mxl、phadiatop、dl总阳性率分别为34.6%、30.0%、35.2%和23.5%.2.phadiatop、dl的阳性率在6~16岁组最高(总阳性率为67.8%和46.3%),该年龄组phadiatop显著高于fx5和mxl的阳性率(P<0.001),fx5的阳性率在6~16岁组最低(总阳性率24%),但在<3岁组显著高于phadiatop和mx1的阳性率(P<0.001);mx1的高峰阳性率发生在5岁(总阳性率53.6%).3.taxi阳性的181例中有90例患儿phadiatop阴性.4.phadiatop阳性的210例中dl阴性率为66.7%.结论 哮喘、CVA患儿中有2/3患儿血清中存在sIgE,婴幼儿期儿童以食物性变应原过敏多见,吸人性变应原过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5岁的患儿中真菌过敏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岁以后阳性率下降.尘螨和真菌是哮喘儿童主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8.
廖旺  陈亮  白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11):1204-1208
目的 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SCIT过程中SR和局部不良反应(LR)的发生情况,分为SR组(n=31)及对照组(未发生SR及LR的患儿,n=142),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发生S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198例患儿的8 157次SCIT注射中,共有25(12.6%)例患儿发生31例次(0.38%)SR,其中Ⅰ级SR 18例次(58%),Ⅱ级SR 10例次(32%),Ⅲ级SR 3例次(10%),无Ⅳ级S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LR发生史是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SCIT治疗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SR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对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高敏状态(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史者需警惕SR发生。  相似文献   

9.
廖旺  陈亮  白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22(11):1204-1208
目的 分析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的全身不良反应(SR)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儿SCIT过程中SR和局部不良反应(LR)的发生情况,分为SR组(n=31)及对照组(未发生SR及LR的患儿,n=142),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发生S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对198例患儿的8 157次SCIT注射中,共有25(12.6%)例患儿发生31例次(0.38%)SR,其中Ⅰ级SR 18例次(58%),Ⅱ级SR 10例次(32%),Ⅲ级SR 3例次(10%),无Ⅳ级S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LR发生史是SR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SCIT治疗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的SR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对同时合并食物及吸入过敏原的多重过敏、高敏状态(尘螨sIgE 6级、总IgE 6级)、既往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史者需警惕SR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6年2月-2007年8月在本院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制剂(安脱达)治疗2.5~3.0 a、且资料完整的患儿共55例,治疗结束后定期随访,分别在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随访,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时、随访时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得分、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呼气峰流速(PEF)值、PEF%,并在治疗结束时由患儿自我评价鼻炎及哮喘疗效.结果 55例完成3个月及6个月随访,39例完成1.0 a随访,25例完成1.5 a随访.55例患儿脱敏治疗前和脱敏治疗结束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用药评分、PEF、P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55例患儿脱敏治疗结束时和随访3个月、6个月、1.0 a、1.5 a时C-ACT、鼻部症状评分、哮喘症状评分、药物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治疗哮喘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粉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哮喘)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10年6月随访的95例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将其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对照组仅采用吸入激素为主的哮喘防治方案.评价2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及控制情况,了解治疗前后呼吸道感染次数及平均持续时间,比较治疗前后汉化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CACT)及最大呼气流量(PEF)测试结果 ,尤其是2组患儿在哮喘的高发季节Ch-CACT、PEF测试结果 及病情控制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 a哮喘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减少,病情程度减轻,控制情况更理想.治疗后1 a,2组患儿Ch-CACT及PEF结果 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后1 a高发季节,对照组Ch-CACT及PEF测试结果 均下降,与治疗结束后监测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后1 a,高发季节Ch-CACT及PEF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 a,2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尤以治疗组减少明显,且治疗组呼吸道感染平均持续时间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吸入激素量显著减少,部分病例甚至停用吸入激素也可达到病情控制的目的 .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规范化防治能更有效地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在高发季节病情更趋稳定.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明显增强患者对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哮喘病情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支气管哮喘(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516例年龄4~13岁哮喘伴变应性鼻炎患儿.其中291例完成1 a舌下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组),非免疫治疗对照组225例.患儿均完成10种常见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点刺试验结果呈阳性反应.免疫治疗组根据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尘螨过敏组80例、尘螨及蟑螂过敏组71例、尘螨及花粉过敏组74例、尘螨及狗毛过敏组66例.应用粉尘螨滴剂进行临床免疫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鼻炎症状评分、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12个月后,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ACQ评分分别为(0.28±0.33)分和(1.07±0.68)分,与治疗前[(1.76±0.75)分和(1.55±0.62)分]比较,分别下降了(74.03±37.66)%和(29.32±44.53)%,2组AC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4.109,P<0.000 1).2.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鼻炎症状评分分别为(0.337±0.479)分和(0.560±0.634)分,较治疗前[(0.899±0.667)分和(0.892±0.688)分]分别有70.8%和39.1%的患儿评分级别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9,P<0.000 1).3.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对照组治疗哮喘月均用药评分分别为(20.91±18.03)分 和(85.22±47.84)分,与治疗初始月均用药评分[(113.41±35.02)分和(108.86±35.24)分]比较,分别下降了(75.10±28.80)%和(20.60±39.52)%.4.治疗12个月,免疫治疗组肺功能呼气峰流速(预计值百分比)[(91.38±8.82)%]较治疗前上升(8.84±9.64)%.5.免疫治疗结束,免疫治疗组粉尘螨试验阳性级别降低,与非免疫治疗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50,P<0.000 1).6.各免疫治疗亚组ACQ评分、月均用药评分和粉尘螨皮试阳性级别降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与用药相关的皮疹、鼻咽痒和哮喘发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7%,未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特应性舌下免疫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是治疗儿童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苏州城区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儿童的过敏原分布及规律。方法应用美国ASI公司生产的IVT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19例苏州城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进行血清吸入性过敏原检测;并按年龄分为6-24个月(19例)、25-72个月(77例)、73-144个月(23例)3组。对各组过敏原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其中65例进行食物性过敏原测定。结果119例患儿中吸入性过敏原呈阳性90例(75.63%)。其中尘螨59例(49.58%)最高,室尘25例(21.02%)、宠物毛23例(19.33%)分列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及多种过敏原同时出现阳性的比率均增高(Pa〈0.05)。65例患儿食物性过敏原呈阳性32例(49.23%),以鱼13例(20.0%)、虾蟹11例(16.92%)、鸡蛋8例(12.31%)分居前三。结论引起苏州城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尘螨是最重要的过敏原,亦需重视食物性过敏原对哮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哮喘患儿Th1/Th2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哮喘发作期患儿43例随机分为A组28例(加用SIT治疗),B组15例(对照组)。在SIT前和SIT后6个月对患儿进行过敏原皮试并检测血IL4和IFNγ、IgE、肺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SIT后血浆总IgE、尘螨特异性IgE、血清IL4下降,而IFNγ及IFNγ/IL4比值升高;两组肺通气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总有效率92.86%,B组80.00%,两组比较无差异(F=1.56P>0.05)。结论SIT可促进Th2向Th0转化,恢复Th1/Th2平衡,SIT可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NA)和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哮喘患儿肺功能、血清IgE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用BCG-PNA和SIT治疗哮喘患儿45例,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gE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IFN-γ、IL-13、IL-12水平。结果BCG-PNA和SIT明显改善哮喘患儿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25%最大呼气流量等指标,降低血清IgE,抑制IL-4、IL-13分泌,促进IFN-γ、IL-12产生,两者联合治疗对于降低IL-13、增加IFN-γ产生有协同作用。结论BCG-PNA和SIT能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增强Th1反应,降低Th2应答,调节Th1/Th2平衡。两者联合治疗对改善哮喘患儿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Objectives

To identify the expression of IL-33 during SLIT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in AR (Allergic rhinitis) children.

Methods

Thirty children received house dust mite (HDM) allergen extract for SLIT and thirty children received placebo in this study. Serum and nasal lavage samples of cases and controls were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during SLIT. Interleukin (IL)-33 and other cytokines were estimated in these samples by 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ere prepared and stimulated with rhIL-33 (with or without other stimulator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during SLIT.

Results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serum and nasal lavage of IL-33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12 mo treatment and this trend maintained at least until 24 mo. The decreased nasal IL-33 leve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local Th2 cytokines and increased IL-10 expression at 2 y post SLIT treatment. In vitro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IL-33 promotes IL-4 and IL-5 and inhibits IL-10 expression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in AR.

Conclusions

Decreased IL-33 expression during SLIT may contribute to low Th2 response and enhanced Regulatory T cell cytokines expression. Thus, IL-33 maybe an important predictor during SL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