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春梅  张桂珍  梁梅兰 《全科护理》2016,(20):2160-2160
[目的]观察新型灌肠袋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病人使用新型灌肠袋,并观察其效果。[结果]新型灌肠袋操作方便,节约时间,使用安全,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灌肠效果。[结论]该新型灌肠袋使用方便、安全、实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创新灌肠法的效果.[方法]将46例需灌肠的病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灌肠法,实验组采用创新灌肠法.[结果]创新灌肠法灌肠液外溢率、并发症发生率低,灌肠液保留时间长.[结论]创新灌肠法可减少并发症,延长灌肠液保留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式大量不保留灌肠的临床效果,提高灌肠质量。方法 2009年2月-10月选择我科术前需要肠道准备手术病人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观察组采用头低臀高左侧屈膝位,肛管插入20cm以上,开始时减慢灌入速度,并对两组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初次便意量、每次灌入总量、灌入时间、保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灌肠质量主要取决于每次灌入的总量,每次灌入的总量主要取决于灌肠方法、灌肠的体位、肛管插入的深度及灌肠的滴速等。  相似文献   

4.
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李荣华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10):437-437
  相似文献   

5.
一次性引流袋在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中常遇到需灌肠患者多而灌肠筒少的现象 ,且灌肠筒使用后需清洗、消毒。而用一次性引流袋改装成的灌肠袋既可满足需求 ,又方便、快捷。 1 制作与使用 将一次性引流袋纵向对折 ,再将下端反折 2cm ,以其交叉点为中心剪一边长为 2cm的棱形 ,将引流管末端的护帽去除 ,接头处连接肛管 (或肛管头 )。使用时将引流管下端用止血钳夹闭 ,袋内倒入灌肠液 ,将棱形切口挂于输液架上即可。 2 优点  ( 1)一次性使用 ,避免交叉感染 ;( 2 )方便、快捷、安全、无菌 ,无需清洗消毒 ;( 3 )袋面透明且有刻度 ,便于观察进液量 ;( 4 )较一次性灌肠器价格低…  相似文献   

6.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学红 《护理研究》2005,19(10):2011-2012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组采用先开塞露灌肠.再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灌肠的共同点:(1)向患者解释清楚灌肠的目的、意义及操作方法,在解除思想顾虑的前提下取得患者的配合。(2)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询问患者的病情,目的是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在做此项治疗中放松而使操作顺利进行。不同点:因老年患者的特点是肛门括约肌松弛,而直肠又是受到刺激较敏感部位,使用常规的深度多见边灌边流,既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又没有达到解除患者实际病痛的目的,所以,在工作中遇到了这样的老年患者除了做到以上两点外最主要的是选择灌肠管。一般选择14~16号较细的管,插入深度以最大限度一般20cm左右(按常规为10~15cm),一定…  相似文献   

8.
应用PAS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6例(A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6例(B组)对照组,治疗前均行纤维结肠镜及病理活确诊,应用PAS2.0加生理盐水200毫升保留灌肠、总有效率99.9%,对照组总有效率93.7%,且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皮疹、白细胞下降及对磺胺过敏者不能治疗等副作用,治疗组为局部用药,无任何副作用,尤其对过端结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彭劲  蔡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6):2701-2701
灌肠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灌肠根据不同的目的 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保留灌肠法是将由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于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由于在灌肠的护理操作中,通常由护士预先配备灌肠用品,如手套、垫单、棉球、注射器、肛管和治疗碗等.准备上述用品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即麻烦又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容易污染灌肠用品.我们针对此现象设计了一次性保留灌肠包,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720084164.2).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避免用物污染.  相似文献   

10.
改良灌肠袋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灌肠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 ,特别在普外科的术前准备更为常用。传统灌肠器是以塘瓷或玻璃为材料制成 ,每次用完都要浸泡、消毒、清洁、擦拭后包装 ,再送供应室消毒。为提高工作效率 ,我科从 2 0 0 1年始 ,将一次性引流袋改良为简易灌肠袋 ,经临床使用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采用武进市罗溪医用器材厂生产的一次性引流袋进行改良 ,在引流开放口一端的中点 ,用消毒剪横向剪开两层 2cm开口 ;再在其上面一层从中心开口向两边剪开至离袋边缘 1 5cm处 ,成为一开放口 ,可盛灌肠溶液用 ;而另一层中心开口可作悬挂时挂…  相似文献   

11.
药物保留灌肠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操作之一。研制了一种恒温灌肠筒,既能加温凉的药液,又可使药液在灌肠中自始至终恒定在所需温度范围,经临床应用观察,疗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孙建华 《全科护理》2016,(29):3130-3131
正灌肠术是将一定量的溶液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灌入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目的的基本护理操作~([1])。常用浓度是0.1%~0.2%的肥皂液。传统的灌肠方法是将软皂在热开水中充分溶解后装入一次性灌肠袋中。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这一操作存在很多弊端:在肥皂水的配制方面,教科书要求其溶度为0.1%~0.2%,即0.1g~0.2g软皂加入49.9g~99.8g水,  相似文献   

13.
王传英  王淇 《护理研究》2012,26(20):1869
[目的]探讨钡剂灌肠造影后清洁灌肠预防钡石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钡剂灌肠造影病人按检查日期单双日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钡剂灌肠检查后不予清洁灌肠,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鼓励增加活动量、适当饮水、腹部环形按摩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理盐水加液状石蜡行清洁灌肠。[结果]造影完毕48h后实验组无一例发生钡石,对照组发生钡石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洁灌肠能有效预防钡剂灌肠后钡石形成,防止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保留灌肠术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相似文献   

15.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灌肠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的患者91例,随机分为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组(治疗组)48例和单用药物保留灌肠组(对照组)43例。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3个月后行内镜复查。结果 治疗组48例近期治愈34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43例近期治愈23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2.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清沽灌肠后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灌肠是临床常见操作,操作时需备齐所用物品并放置在治疗车上,护士推车进入病室,将已配好灌肠液的灌肠器挂至床旁输液架上。此过程操作不便容易将液体洒出;输液架高度相对固定,影响灌肠正常压力与流速。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升降式灌肠架安装在治疗车上。2008年3月以来应用于620余例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灌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肠术是将肛管 (或粗导尿管 )经肛门插入直肠、结肠内 ,灌入所需液体 ,用于促进排便 ,清洁肠道及治疗肠道疾病的一种技术。1 目的1 1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和腹部胀气者 ,灌肠可软化粪便、促进肠蠕动 ,达到排便、驱气和除胀的目的。1 2 有关检查和术前准备 ,如乙状结肠镜和  相似文献   

18.
中药加高渗腹透液灌肠治疗尿毒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中药加高渗腹透液及单纯高渗腹透液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的疗效。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用中药加4.2%B5185高渗腹透液灌肠,对照组单纯应用4.25%B5185高渗腹透液灌肠,每次300ml,每日2次,每次保留2小时以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80.77%,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牛学红 《护理研究》2005,19(22):2011-2012
[目的]探讨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保留灌肠法,治疗组采用先开塞露灌肠,再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改进的保留灌肠方法可延长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从而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病情,病程基本相同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8例分国A、B两组,各组19例分别采用普通法,高位法中药灌肠,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舌苔及脉象均明显好转;B组在治疗前后,BUN值,SCr值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UN,SCr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对照BUN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SCr值无差异,提示:高位灌肠法较普通法灌肠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