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交换器顺逆之辨兼论热管空气预热器实际效能何家驹关键词热交换器逆流顺流分类号TK172工业生产和供热系统广泛使用热交换器,人们一向认为,冷、热介质流经热交换器之方式以逆流为最佳。理由是:当两种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一定,逆流传热的对数温压最大。同一台设备...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热管大部分被用于电器的冷却和热交换器的元件上。其长度仍停留在数十厘米,最长的也只有几米。从热能输送角度来看,研制长热管,用于长距离输送热能,已势在必行。 1.百米长热管的研制 1.1 长热管的研制作为长距离输送能量的方式,通常是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传热系统的蒸发器中,原来单根的长热管已为复合式并联短热管所取代。此种复式热管是由美国宇航局休斯敦约翰空间中心发明创造的,现已获得专利权。由于这种复式热管的问世,蒸发器结构可做得很紧凑,而且可与现有不同形状的热交换器组合使用。例  相似文献   

4.
智能热管热交换设备是我公司生产的节能产品,具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是采用重力式热管原理和微通道技术而设计的高效热交换器,主要适用于通信基站、机房。与传统板式热交换设备相比,智能热管热交换设备有如下特点:能效值高;安装方便;免于维护;单向导热;IP防护等级高。  相似文献   

5.
<正> 一、排热回收用的热交换器种类及其性能比较目前使用的热交换器中大致分为壳体型、管型、板型、热管、省煤器(利用废热的温水型)及旋转式等等。按其特征分类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热管是利用封闭回路中的传热工质—液体蒸发·凝结的潜热,在小温差下可输送大量的热量。在电子仪器冷却和热交换器元件方面使用的热管大多为几厘米,最长也不过为数米,故不能说这是远距离输送热能。从能量输送观点来看长尺寸热管的开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Hanford工程公司研制了一种高效燃气热管式家用采暖系统。这种采暖系统的特点是结构简便、效率高。它的主要部件是一种高效的加热炉,包括一种设计讲究的热管式热交换器和一种电动鼓风机及其控制器,采用控制器可将燃气的供给量减少75%,  相似文献   

8.
<正> 有关热管技术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工作在美国进行。然而,在欧洲有两个热管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主要研究热管装置的功能是以什么方式为最佳,以及改善其运行的可靠性。IKE 实验中心正集中于试验单个热虹吸管的热传递能力和热交换器的热管元件。研究人员们发现,在一般工作条件下,热虹吸管(没有吸油绳)的功能比热管好,管的内表面不平滑可促进热传导,试验已进行到确定每个管所使用的工作液的最佳量。研究的另一个主要题目是材料。目前正在进行几种类型的高温耐腐蚀不锈钢以及其它材料,诸如铬镍铁合金镍合金用于对流换热器上的试验。IKE 实验中心设计了一个环形对流换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热管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本格  刁东威 《能源工程》1996,(3):40-41,39
1 前言 热管的原型早在1942年就已在美国发明。1964年现代热管已用于宇航热机的冷却。日本开发热管的目的主要是地面应用,诸如回收废热的热交换器、电机冷却和融雪等许多场合,以后广泛用于各产业部门。但是近年来热管的应用和开发日见暗淡,有价值的应用项目可以说已经看不到了。2 从专利申请件数看热管用途的开发动向 热管的技术动向可以从专利申请件数的变化趋热去观察。日本专利申请中热管的件数从1965年下半年起开始增加,1971~1980年的10年间,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件数达1186件(包括从国外来的47件申请)。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古河电气工业公司与鸿池组公司一起开发了利用热管的冰蓄热系统,并安装在王鸿池组技术研究所的清洁研究楼内。该系统把利用深夜电力的冷冻机和热管热交换器,冰蓄热装置连成一体,用便宜的电力有效地生产能蓄热8倍于水的冰,作为白天制冷源用。  相似文献   

11.
<正> 1 前言热管是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型高效传热元件,近年来在节能技术中开始采用热管元件组成的热交换器来回收余热。 1986年3月,我厂将原有一台SHL10—16/350A型锅炉中的列管式空气预热器改为ZRGK—1型重力式钢水热管空气预热器,并于1986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经过4年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热管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热管的工作原理,详细综述了国内外热管技术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进展与现状,指出热管技术研究的重心已经从理论研究转移到应用研究,热管的应用已经由航天转向地面、由工业转向民用.在工程中,以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热管空气预热器、热管式电子冷却器等热管式装置的应用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13.
余江游 《节能》2022,(11):42-44
简要介绍径向热管及径向热管省煤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将径向热管省煤器与轴向热管省煤器和立式轴向热管省煤器进行对比,分析径向热管省煤器在无取向高牌号硅钢常化退火炉余热回收系统中应用的优点。结果表明:径向热管省煤器的性能优于轴向热管省煤器和立式轴向热管省煤器。  相似文献   

14.
文中针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的传热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行研究,采用经验关系式对热交换器的稳态传热过程进行计算,通过对计算得到的传热量、总传热系数以及临界热流密度等分析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专利信息     
太阳能热管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是利用热管技术制成的高效太阳能加热器。它包括一个太阳能热管吸热片和一个热管散热片,热管吸热片与热管散热片之间通过固定连接的导通管连为一体,热管散热片固定安装在一个容器内,构成太阳能热管换热器。它的工作原理是,热管吸热片经阳光的照射,将光能转换为热能,热管吸热片内  相似文献   

16.
环路热管是以多孔毛细芯抽吸力为动力的相变传热设备,可根据实际应用改变结构形式,能在远距离传热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均温性,并且可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环路热管工作温区较广,按照其工作温区一般可分为高温环路热管(350 K以上)、常温环路热管(200~350 K)和低温环路热管(200 K以下)。为了满足深空探测的需要,低温环路热管广泛应用于航天设备温控系统中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按照孔隙特征和结构形式将用于环路热管的毛细芯分为四种,简要阐述每种毛细芯制备和特点;综合分析了近年来低温环路热管技术主要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将目前低温环路热管常见的工作温区分成五个部分,分析影响低温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因素,包括工质充装量、反重力高度、次蒸发器功率等。最后,提出优化措施以满足未来深空以及地面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优点,并阐述了热管对其工作介质的要求以及工业余热回收中热管换热器的应用问题。结合某钢厂高温冲刷水余热回收的实例,对热管换热器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计算,并把余热回收的热量加以利用,即作为冬季供暖的热源,使得该项目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分析了热管换热器在余热回收中的技术、经济、环境的可行性,为热管换热器在余热回收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热管的工作原理做了介绍,叙述了多年来设计的热管换热器及其应用情况,重点阐述了热管对其工作介质的要求和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工作介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余热回收用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热管及热管式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管式换热器在工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以及热管式换热器运行过程中防止积灰和低温腐蚀等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纳米CuO-去离子水(DW)悬浮液重力热管与普通DW重力热管的启动性和等温性,研究了纳米工质热管的充液率和颗粒浓度对热管工作特性的影响,对纳米工质热管的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纳米工质热管比普通热管启动快;纳米工质热管蒸发段外壁温的高低与充液率、纳米浓度和加热条件有关;纳米颗粒浓度和充液率对热管的传热性能影响较大,且存在最佳浓度(本研究为5%)和最佳充液率(本研究为44.3%);高浓度纳米工质热管比普通DW重力热管易于达到传热极限;试验中纳米悬浮液重力热管的传热强化率为16.19%~146.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