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未婚流动人口青年接触媒体性信息与其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性观念态度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对上海某工厂270名15~30岁的未婚流动人口开展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了解其媒体使用情况、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性观念态度.研究采用接触媒体性信息量(SexualMediaDiet)得分来测量对象对媒体性信息的暴露量,并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对象接触媒体性信息量与其性知识及态度的关联.结果:对象最近三个月经常接触的电视、电影、杂志和网络中含性信息单元数占总单元数的9.7%.对象接触媒体性信息量得分的中位数为16.03.接触媒体性信息越多的对象,其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得分越低.此外,接触媒体性信息越多的男性对象,对恋人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宽容度越高.结论:接触媒体获得的性信息并不能增加流动人口青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媒体性信息暴露与其性相关态度有一定的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未婚青少年流动人口性健康状况(性观念、性知识、性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定量和社会学定性调查,为改善未婚青少年性健康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的方法,了解未婚流动人口对性与生殖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结果:显示未婚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性道德观向更加开放和宽容转变,表现出明显的分散和多元特征,较城市居民更容易产生一些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结论:加强对未婚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性道德观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性和生殖健康信息及服务,能够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赵云长 《中国性科学》2010,19(1):32-35,43
本文通过探讨人类性的生理性、社会性特征,提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性观念,分析性观念对性行为、性功能的影响,认为凡是性功能障碍与异常者都存在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掌握个体与社会的性观念及其对性行为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观念引导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的特点。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8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性观念的调查。结果:在对性的看法、做法,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对贞操的态度,对同性恋的看法,以及性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学科差异。结论: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既传统又开放,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宁波市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中生"青春健康"认知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编初中学生"青春健康"问卷,对宁波市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438名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对青春期性健康知识认知率明显低于城市学校的初一学生(P<0.05,P<0.001);②农村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的性观念与城市学校初一学生相比存在偏差;③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较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初一学生异性交友的比例高(P<0.001);④农村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对学校"青春健康"教育的满意率明显低于城市学校的初一学生(P<0.05)。结论:城市、农村和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初一学生在"青春健康"认知、性观念、异性交往及对学校"青春健康"教育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二文理科学生性行为及性观念差异。方法:抽取343名文科学生,450名理科学生进行性行为及性观念调查。结果:文理科学生在性冲动、恋爱、接吻、性交等性相关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婚前性行为、婚姻恋爱关系、贞操等性观念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文理科学生的婚恋观、性观念有显著差异;性别的比例对性相关行为有影响;有同性恋倾向的男生更偏向选择文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与分析西安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情况。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西安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情况进行调查,于2014年1月对西安地区流动人口实施了艾滋病预防及控制,对比该地区在实施艾滋病预防控制前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安全性行为认知情况、不同年龄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龄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听说过艾滋病、艾滋病能否治愈、艾滋病可以预防、现在是否有预防艾滋病的药物、从外表可以看出此人是不是得了艾滋病、自愿接受艾滋病免费检测)人员所占比例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关于安全套使用情况中(最近一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发生性行为时自动自愿使用安全套、坚持正确的使用安全套、随身携带安全套及同一只安全套不能使用两次)的人员所占比例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艾滋病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安地区在实施艾滋病预防控制后可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改善安全性行为,降低各个年龄层艾滋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人类的行为[1],错误的知识和观念往往导致错误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性生理与性心理逐渐成熟,其性需求的程度也随着年龄而逐渐增加[2],是人们常说的性活跃人群[3]。据有关文献报道,已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有过性交经历,但由于他们掌握的性知识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使得他们当中一些人正面临着一定的生殖健康问题[4]。为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的性知识、性观念、性行为情况,旨在为今后开展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9.
当今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90后,对其性观念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性行为选择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四川省三所高校: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共10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研究调查结果,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性教育提供大数据,寻找教育新方法,帮助并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性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性科学》2015,(10):114-119
目的:调查北京市已婚和未婚有性生活的流动人口性生活频率和性相关话题交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9至11月在北京市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内选择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和外企各4个,纳入场所内全部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共分析2077名研究对象。60.67%的研究对象与性伴交流性相关问题情况一般。14.5%的研究对象感到性压抑或性郁闷。流动人口平均每月的性生活次数为4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男性20~29岁年龄段和家庭收入较高的流动人口性生活频率更高;女性和居住在集体宿舍的流动人口更少与配偶/性伴交流性相关话题。结论:流动人口性生活频率偏低,与性伴交流不足。加强流动人口性教育,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居住条件,对促进流动人口性生活的和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现阶段济南市女大学生所持有性态度、发生的性行为及所具备的性知识,为高校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对济南市三所高校大一、大二年级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不同年级、生源地及院校间的差异。结果:有97人(23.5%)赞成婚前性行为,有246人(59.6%)反对。发生婚前性行为及与异性同居的比例分别为6.8%、5.8%。在有自慰行为的学生中69.6%有负罪感。城市生源女大学生比农村对性相关知识掌握要好。有关性的问题给40.7%的学生带来困扰。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中学课程。女大学生认为最适合的性教育方式是性教育课和讲座。结论:济南市女大学生性观念与四川、北京等地比相对保守,性行为发生率也低于四川、广州等地大学生。女大学生对性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存在性困惑,应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性观念,减少危害身心健康的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条在青少年中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方法:在工厂流动人口的青少年中开展参与式性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果:培训前后比较,赞成青少年的非婚性行为降低了39个百分点,知道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如何进行健康、安全和负责任的性行为升高了50多个百分点。培训后青少年生殖与避孕知识、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正确率大幅度提高,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转变了青少年当初谈性色变的态度;逐步树立起安全、负责任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的技能得到了提高。结论: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是开展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方法:借助Medline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作者对报告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和性病感染率数据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检索、筛选、汇总和评价.结果:24项研究报告了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和性病感染率.这些研究对艾滋病和梅毒之外的其他性传播感染(STI)的关注度明显更低.流动人口的艾滋病感染率在过去10年间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而其梅毒感染率在过去15年间则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综合多项数据计算出的多年平均艾滋病感染率(0.11%)和梅毒感染率(0.65%)显示,流动人口相对于普通人口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性别、多伴侣性行为、教育水平和收入是影响性病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各项研究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增加了判断总体趋势的难度.多数相关文献没有对影响艾滋病或性病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使得我们难以勾勒艾滋病和性病在流动人口总体中的分布特征.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更多研究工作有待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高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方法:对广州大学7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性观念、性知识及性行为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目前90后大学生的性观念及性行为状况,并对这些现象形成的具体原因进行探讨。结论:性健康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政策与建议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王玥  李彦昌 《中国性科学》2004,13(3):30-31,34
据200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统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84万人,疫情波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艾滋病流行形势十分严峻.而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之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巨大,以农村到城市的流动性移民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控制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蔓延,对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从多渠道、多角度对流动人口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性科学》2015,(7):102-107
目的:了解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引起社会大众对净化网络环境急迫性的思考,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有关性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通过无记名方式、采用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调查福州地区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350名大学生,统计分析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对其性观念的影响。结果: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是自己不放纵,并对他人性行为给予一定的理解和宽容。55.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上不良性信息使其性观念较以往开放、宽容和理解,但不接受一夜情等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结论:高校应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着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道德观",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桑拿服务小姐开展社会防治工作情况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市位于沿海地区,变通、经济较为发达,流动人口多。由于受一些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性病的发病率处于较高的水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艰巨的任务,我院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开展社会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现状及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现状、避孕知识水平、性行为特征和生殖健康需求,了解当前药具管理员的培训现状,为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自填式问卷,对年龄15~49岁、非深圳户籍、未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有过性生活且正接受宣传教育、药具发放、技术服务的流动人口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服务对象采取过避孕措施,约30%的妇女有过流产史,8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提供计划生育中心的宣传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医生.结论:流动人口避孕知识掌握较差,有效避孕措施使用率低,流产率高,生殖健康需求迫切.亟需对流动人口开展有关避孕知识的性教育,推广适宜避孕节育技术,促进安全、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促进男性积极参与避孕,以减少非意愿妊娠的发生率,避免重复流产.  相似文献   

19.
曹锐 《中国性科学》2009,18(12):46-47
中国民众从“谈性色变”到性权利的提出,女性从被验“处女红”到性自由,中国女性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看待女性性观念的变迁,在争取女性解放与自由的同时,也应该倡导发挥道德底线的作用,用道德的约束取代法规的的强制,尊重彼此的身体、家庭和孩子,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健康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流动人口婚恋择偶模式和影响因素,为流动人口婚恋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男性841人和女性774人的婚恋观念和择偶模式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调查对象的基本社会学信息,统计分析流动人口婚恋观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1.男性平均年龄为28.14岁,女性平均年龄为25.12岁;男性平均月收入为2563.09元,而女性平均月收入为2086.46元;男女性对象文化程度以大专,高中或中专和中学学历比例高,女性三种学历合计占调查女性的91.9%,男性占87.6%。2.男女性择偶标准存在差异,女性更加注重对方的经济和能力,而男性对女性外貌和性格更加注重,但人品都是占据择偶标准首位,两者对学历和幽默感要求都较低。3.男性比女性交往对象的比例高,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接受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婚前多性伴等观念。4.在交往对象方式方面,男性通过自己认识和通过网络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更多通过朋友介绍,父母介绍或工作单位介绍。5.年龄,收入水平是影响择偶标准顺位的因素,而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来深时间都对择偶标准顺位无影响;年龄,来深圳时间是影响对象婚恋观念的影响因素,而文化程度对婚恋观念影响不显著;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来深时间对对象交友方式影响不显著。结论:男女性在择偶模式上存在差异,年龄、收入水平和来深时间都是流动人口婚恋观和择偶模式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家庭婚姻指导时要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