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返流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胃镜胆汁返流分级、胃液分析pH值和胆汁酸浓度、组织病理学积分,以γ闪烁照相胃炎患者按空腹胃液颜色由清亮至深黄或深绿色分为0~3级,分别为RO组17例、R1组10例、R2组10例、R3组22例(含胃部分切除术后3例);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C组)。结果:胃液甘胆酸(GC)值随胃液颜色加深而增高,返流程度在2级以上者有显著性意义。胃液pH值有相似变化,但在3级返流者才有统计学意义。胃炎程度以2级以上返流者较重。HP检出率在3级返流者较低。以GC>58mg/L、pH≥3.0、病理积分标准(RFI)>9作为异常界值,则胃炎程度、胃液胆汁酸浓度和pH值呈显著负相关。3例胃手术病人,胃炎程度最重,胃液GC值和pH值最高,HP全部显示阴性。7例γ照相显示返流阳性者,有5例RFI>9、5例GC>58mg/L、4例pH≥3.0。与闪烁法相比较,胃镜诊断的准确性在2级以上返流者为60%。胆汁返流的程度和胃炎程度完整胃较手术胃轻,检测胃液GC和pH值、组织学RFI和HP检测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单项检查可能有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胆汁返流和慢性胃炎证型间的关系,探讨胆汁返流各指标在中医分型、 证治中的应用价值并阐述各证型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将59例慢性胃炎病人(胃镜下可见胆汁返 流者42例.无返流者17例)分为肝胃不和型(U型n=19),东热夹杂型(R型,n=15).脾胃虚寒 型(H型,n=19)和胃阴不足型(Ⅰ型,n=6)。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检 测胃液胆酸(GC,μg/ml,RIA法)、pH值、病理积分(RFI,“15分”法)和组织学HP。结果:U型病人 胃液 GC、PH和 RFI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及 C组( P <均0.01 ),后者间 GC以及 PH无显著性差 异,但 RFI以 H型的胃炎程度比 R型的重( P <0. 05),与 Ⅰ型间无显著性差异。幽门螺杆菌(HP) 感染与证型有关,以 U型的感染率最低,而 R型的感染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各证型( P <0. 05~ 0. 01)。以 GC>58 μg/ml,pH>3. 0和RFI>9判断为病理性胆汁返流,则见U型的返流率明显高于 其他各证型( P均<0. 01)。胆汁返流性胃炎以实证为主(占70. 4%),其中又以 U型(55 6%)明显 高于R型(14.8%);而虚证  相似文献   

3.
刘模荣  鄢仁晴  熊弦  赵逵 《山东医药》2008,48(31):38-39
观察普通胃镜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胃液中胆汁反流情况、胃液胆汁酸的含量及胃黏膜的血红蛋白指数(IHb)值.结果与普通胃镜检查相比较,无痛胃镜检查患者胃液中胆汁反流阳性率、胃液胆汁酸的含量均较低(P<0.01),但二者胃黏膜的IH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普通胃镜检查时可通过影响胃十二指肠的运动,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胆汁反流.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研究食管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酸、碱反流的关系及其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便携式24小时p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同步检测反流性食管炎(RE)、胃切除术后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4例的食管内24小时pH变化及胆汁反流情况。结果RE组食管酸暴露时间比对照组及胃手术后组均显著增加。各组间pH>8总时间百分比结果相似,均较低。食管胆汁反流用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表示,以胃手术后组为最高,RE其次,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为高。食管胆汁反流与酸暴露时间之间密切相关(r=0.75,P<0.05)。63.6%的RE患者同时存在酸及胆汁反流。结论食管胆汁反流并不少见,可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其在GERD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同步动态检测食管内pH值及胆汁对GER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平  陆敏  高玮  徐晓萍  吴英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10,15(8):475-477
背景:胃黏膜胆汁酸水平可直接反映胃黏膜细胞胆汁酸暴露的程度,并体现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目的:探讨以胃黏膜组织胆汁酸浓度评估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内镜检查和黏膜胆汁酸浓度确诊的4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和20例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评估幽门螺杆菌(H.pylori)检出率,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分析胃黏膜胆汁酸浓度与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相比,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ylori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胃窦、胃体黏膜组织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胃窦黏膜慢性炎症和肠化生评分显著升高(P0.05),胃体黏膜慢性炎症、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生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窦、胃体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胆汁酸浓度相关(P0.05)。结论:以胃黏膜胆汁酸浓度评估的胆汁反流与胃黏膜病理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无胆汁反流性胃炎相比,胃内胆汁反流主要加重胃体部组织病理学损伤。  相似文献   

6.
胆汁反流性胃炎X线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 (BRG)的X线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我们对 188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X线钡餐检查及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 3种方法对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系经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检证实的慢性胃炎 188例 ,其中男 10 3例 ,女 85例 ;年龄 2 2~ 5 8岁 ,平均 38 7岁。对所有病例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均注意观察有无胆汁反流及幽门口形态、关闭情况 ,并进行X线钡餐检查、空腹 1h胃液三羟胆酸 (GC)浓度测定。1 2 胃镜检查 :镜下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BRG胃镜诊断标准[2 ] 为 :①镜…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胆汁返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胆汁返流和慢性胃炎证型间的关系,探讨胆汁返流各指标在中医分型、证治中的应用价值半阐述各证型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将59例慢性胃炎病人(胃镜下可见胆汁返流者42例,无返流者17例)分为肝胃不和型(U型,n=19),寒热夹杂型(R型,n=15),脾胃虚寒型(H型,n=19)和胃阴不足型(I型,n=6)。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检测胃液胆酸(GC,μg/ml,R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胃疾病患者血清hEGF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RIA法测定慢性胃炎(CG)患者55例,胃癌(GC)患者13例及胃溃疡(GU)患者11例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含量,并与21例正常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人血清hEGF含量(078μg/L±027μg/L)比较,CG患者血清hEGF含量显著升高(158μg/L±020μg/L,P<005),GU患者hEGF含量明显降低(045μg/L±013μg/L,P<005),而GC患者hEGF含量则无明显变化(117μg/L±033μg/L,P>005).按慢性胃炎病变程度比较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轻度及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hEGF均高于正常人(149μg/L±037μg/L,152μg/L±035μg/L及166μg/L±028μg/L与078μg/L±027μg/L,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EGF含量有升高的趋势.结论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hEGF含量异常与其发病及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胃内三羟胆酸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6例原发性胆汁返流性胃炎空腹1h胃液三羟胆酸含量、游离测定,研究三羟胆酸与萎缩性胃炎(CAG)、胃癌癌前病变的关系。结果表明:CAG组三羟胆酸含量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CSG)及对照组,尤以CAG伴结肠肠化、不典型增生者含量最高,而游离酸值最低,胃粘膜活检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CAG组明显(55.2%)提示胆汁酸浓度与胃粘膜炎症程度、性质密切相关,胆汁返流致胃酸地少继发细菌感染,是促使C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胆汁反流性胃炎( 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并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BRG患者胃液中和胃黏膜组织内的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浓度,分析其相关性,并参照相对应的胃镜及病理表现,评价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炎性反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