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怡  邢军 《中国康复》2023,38(9):543-547
目的: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情况(VAS)、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2组CMS评分、UCLASS评分及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M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LASS中疼痛、功能、肩关节屈曲角度以及满意度等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OM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  相似文献   

2.
周元元  郄淑燕  张兰  杜佳 《中国康复》2021,36(9):542-545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促进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38例肩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关节外展活动度(ROM)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及Constan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4周、8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5),UCLASS、Constan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ROM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后12周,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可明显缓解巨大肩袖撕裂修复术后早期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度和功能的恢复,这对于患者早期康复和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袖损伤后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共7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在术后进行肩关节被动训练,治疗组在肩关节被动训练的基础上增加3阶段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评分(UCLASS)、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术前,2组患者ASES、UCLASS、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年、2年、3年时,治疗组的ASES、UCLASS、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段(P<0.05),术后6月、1年、2年、3年,治疗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3±0.3)分、(1.00±0.3)分、(0.8±0.3)分、(0.8±0.2)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6.6±0.9)分(P<0.01).术后,2组患者各时段肩关节的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和主观满意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显著优于同时段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关节镜修复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个性化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可促进肩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外放散式冲击波治疗慢性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慢性肩袖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采取理疗、手法按摩及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4周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目测类比法(VAS)、和关节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和RO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周,治疗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和ROM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肩袖损伤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慢性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美式脊椎矫正枪(整脊枪)治疗肩袖修补术后患者,对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依据入选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肩袖修补术后常规康复流程联合整脊枪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流程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术后1周,术后第6周和术后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评分(UCLASS)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时VAS和UCLA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VAS和UCLASS评分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12周VAS和UCLASS评分优于术后6周(P0.05);治疗组在术后6周时VAS和UCLA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治疗组UCLAS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整脊枪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于肩袖修补术后患者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4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3例,分别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肩袖修补术以及全关节镜手术,术后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训练,对比相关指标。结果随访时间8~14(12±1)个月;治疗组肩关节被动活动开展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主动ROM、肩关节体侧外旋主动ROM、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疗效均较好,全关节镜手术更有助于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系统肩关节康复训练的方法.方法 自2002年3月~200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康复科收治86例行"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锚进行肩袖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使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Elbow Scale, ASES)和 1990年美国医学会修订的<永久病损评定指南(GEPI)>进行肩关节定量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ASES和GEP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ASES和GEPI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变( P<0.05).而且术后1年时强化组ASES评分高于普通组,GEP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普通组( P<0.05).术后7周、12周和1年时肩关节的主动前屈上举和外旋活动范围(ROM),强化组均高于普通组( P<0.05).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系统的、个性化的肩关节康复训练方法是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强化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微创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确诊为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患者4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左肩18例,右肩28例。运动损伤32例,交通伤8例,牵拉伤6例。受伤时间平均6个月(1.8~12个月)。年龄18~45岁,平均(38.6±2.4)岁。术前均行肩关节X线检查和MRI检查,并经关节镜探查明确肩关节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采用关节镜下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修补术42例,关节镜下肩Bankart损伤修补术与小切口辅助下肩袖缝合固定术4例。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训练组24例,男性1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5.6±2.3)岁;对照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6.2±2.6)岁。对照组采用短波、脉冲磁疗、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冷疗和基础康复训练以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康复训练组在短波、脉冲磁疗及低能量半导体激光、冷疗以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基础上,进行内容包括肩关节活动度、肌力、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控制、灵活性、协调性和运动能力的训练。分别在术后4周、8周、12周、1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训练组术后4周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康复训练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16周康复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针对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肩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排缝合配合术后中药内服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我院骨一科中小型肩袖撕裂患者,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观察组加用自拟活血利水汤口服14d;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半年的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结果:2组患者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后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标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损伤的效果确切可靠,自拟中药活血利水方可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促进软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38.4±2.9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6.3±2.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康复治疗组同时按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8周、12周和16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研究针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特点,设计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系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患者60例。选择术后能够坚持来我院进行系统锻炼的患者为康复组,仅进行出院或门诊指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国际认可康复流程进行指导。使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的主动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ASES及UCLA评分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且两项评分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以有效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能量(0.12~0.25mJ/mm2)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定;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行钙化灶消失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VAS及ULC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肩袖相关钙化灶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8周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有效率较治疗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的消失。  相似文献   

13.
李进福  张杨  岳寿伟 《中国康复》2016,31(4):255-257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气压治疗和针灸等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加用超声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A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76.7%,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症的相关症状,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且疗效优于超声波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对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本体感觉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及8周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中的"自理能力"评估其独立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均P0.05);治疗4周后,2组CMS评分中疼痛、外展和肌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日常活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前屈、外旋、内旋)及CMS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镜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温针灸对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肩袖损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试验组(n=35),两组均接受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和肩袖肌群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试验组另于肩髃、巨骨、肩前、肩贞予温针灸,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ROM)、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进行评定,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脱落5例,试验组脱落4例。治疗后,两组SPADI评分、VAS评分均显著降低(|t|>5.039,P<0.001),ROM、等速肌力测试R值明显提高(|t|>2.751,P<0.01)。试验组SPADI评分、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6,P<0.001);ROM,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速肌力测试R值高于对照组(|t|>2.214,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进一步缓解袖损伤患者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in shoulders with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to compare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of ESWT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TENS) therapy, and to investigate which types of calcium deposit effectively respond to ESWT.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ETTING: Outpatient clinics of the department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and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a veterans hospital in Taiwan. PARTICIPANTS: Sixty patients with continuous shoulder pain for 6 months or more and with radiographically and sonographically verified calcific tendinit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receive ESWT (33 shoulders) or TENS treatment (30 shoulders). INTERVENTIONS: ESWT was performed with 2000 shock waves at 2Hz and energy level between.26 and.32mJ/mm(2) per session. Treatment was given in 2 sessions, 14 days apart. TENS therapy was given 3 times a week for 4 weeks.Main Outcome Measures: Mean Constant score,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manual muscle test, and changes of sonographic size and shape of calcium deposits were calculated for 4 time points: at baseline, 2 weeks, 4 weeks, 12 weeks posttherapy. RESULTS: In both groups, Constant score and V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t 2-, 4-, and 12-week follow-ups (P<.05), and the size of calcium deposi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4- and 12-week follow-ups. Moreover, the arc-shaped calcific plaques of the rotator cuff were markedly meliorated with ESWT. CONCLUSIONS: ESWT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than is TENS therapy, especially for arc-type calcific plaqu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松动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治疗的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肩关节松动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7、14、21和28d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和肩关节活动度(ROM)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间治疗后7d及14d后比较,观察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1和28d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8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MS评分及ROM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关节松动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靶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可,值得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贾品茹  张静  陆博  成慧 《中国康复》2022,37(5):289-292
目的:研究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肩袖损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肩周肌群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布,治疗疗程为4周。2组在治疗前(T1)、治疗4周后(T2)、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T3)进行评估,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T2和T3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T1时明显下降(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1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1时明显增加(均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T3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较T2时明显下降(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2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2时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各项评分和肩关节ROM较T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效果更好,而且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肌内效贴仍能够维持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