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亚  张功  刘亦芳  朱若平 《安徽医药》2017,38(6):728-730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在母孕期外源物暴露情况的差异,分析孕期外源物暴露与ADH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102例ADHD患儿为病例组,以同期在儿童保健门诊正常体检的105名非ADHD患儿为对照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两组儿童母亲在其孕期的外源物暴露情况。结果 两组儿童的母亲孕期经常接触二手烟、重金属、噪音、孕期患病情况和药物使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孕期接触噪音、重金属和患病情况是ADH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孕期特定外源物的暴露是ADHD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有害物对母孕期的伤害,降低ADHD发生。  相似文献   

2.
方萍  朱文礼 《安徽医药》2018,39(8):1011-1013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就诊的ADHD患儿124例,根据有无ODD症状,分为单纯ADHD患儿82例,合并ODD的ADHD患儿42例,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合肥某小学同时期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EMBU)对3组儿童目前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评分,比较3组对象的父亲因子、母亲因子差异。结果 3组儿童父亲因子Ⅱ、Ⅲ、Ⅴ和母亲因子Ⅱ、Ⅲ、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96,11.195,10.467,13.957,7.343,29.081,P均<0.001);单纯ADHD组患儿的父亲因子Ⅱ、Ⅲ、Ⅴ和母亲因子Ⅱ、Ⅲ、Ⅳ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1,4.479,4.406,5.252,3.847,7.292,P均<0.001);合并ADD的ADHD组患儿的父亲因子Ⅱ、Ⅲ和母亲因子Ⅱ、Ⅳ得分高于单纯AD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P=0.028;t=2.553,P=0.012;t=2.921,P=0.004;t=3.737,P<0.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的极端化对ADHD患儿有着重要影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是ADHD患儿出现ODD的危险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黄疸母系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母系危险因素。方法 将199例黄疸新生儿母亲和683例健康新生儿母亲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母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与新生儿黄疸有关的各种母系危险因素。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在ABO溶血、孕期淤阻性黄疸、孕期感染人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83vs 103/199,P<0.001;225/683 vs 85/199,P=0.011;134/683 vs 67/19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O溶血、孕期感染、孕期淤阻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3个主要危险因素,体力劳动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母亲孕期ABO溶血、孕期感染及孕期淤阻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的临床转归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ELBW、VLBW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儿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儿临床转归与胎龄、体质量、双胎或多胎、母亲围产期病史以及母亲既往病史有关(P<0.05)。患儿体质量、双胎或多胎为负性临床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母亲围产期病史中胎膜早破是负性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LBW与VLBW的生存率较低、并发症多,临床预后影响因素多。在提高临床诊疗和护理质量的同时,应加强围生期保健治疗及护理宣教,及早发现影响ELBW与VLBW临床结局的不利因素,及时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是否为小儿过敏性紫癜复发率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其复发提供临床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绵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儿13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出院后12个月内是否复发,将患儿分为复发组(n=48)和未复发组(n=88),统计两组患儿入院时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阳性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患儿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67% vs 32.95%,P=0.00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关节炎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均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对于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的患儿,未接受抗链球菌治疗者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接受抗链球菌治疗的患儿(44.00% vs 23.26%,P=0.036)。结论 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为过敏性紫癜患儿复发的危险因素,通过加强对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患儿的抗链球菌治疗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李敏  刘晓琳 《安徽医药》2016,37(3):330-332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本病认识,以降低其发病的风险。方法 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3例足月RDS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06例足月非RDS患儿为对照组,两组患儿进行成组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男性、胎龄<39周、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宫内窘迫、出生窒息、羊水胎粪污染、母亲糖尿病、胎膜早破、出生体质量<2500 g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对RDS的发生有影响(P<0.05)。结论 男性、胎龄<39周、出生体质量低、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宫内窘迫、母亲糖尿病为足月儿发生RDS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条件允许,足月儿选择性剖宫产应在39周以后进行,可明显降低RDS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娟娟  陈爱武 《安徽医药》2015,36(11):1333-1336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大剂量静脉内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积分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4年收治的2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统计分析危险因素加权积分对IVIG疗效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结果 与IVIG治疗有效的患儿相比,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具有更高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P均<0.05);相反,IVIG治疗无效的患儿血小板和血钠均降低(P均<0.05);危险因素积分 ≥3更容易发生IVIG治疗无反应(OR=10.470,P < 0.05);并且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积分 ≥3的患儿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伤(OR=7.941,P=0.003)。结论 IVIG耐药的危险因素加权积分可更好地预测川崎病患儿的IVIG无反应性和并发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
蔡谜谜  夏海龙 《安徽医药》2019,40(6):655-658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进一步辅助临床诊疗。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5例HSP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冬春季节儿童HSP发病率较高,年龄2~17岁,平均(7.70±2.95)岁,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的诱因。尿蛋白(χ2=110.012,P=0.000)、尿RBC>5/HP (χ2=60.006,P=0.000)为儿童HSP合并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HSP多发于学龄期,春、冬季节多见,男女发病率相近,发病的诱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尿蛋白、尿RBC>5/HP提示儿童HSP合并肾脏受累。  相似文献   

9.
徐逸昕  王一波  丁蔚  谭玉林 《安徽医药》2017,38(11):1448-145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普外科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272例老年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普通组(65~74岁)146例,高龄组(≥ 75岁)12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术后并发症。应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普通组相比,高龄组的麻醉风险评分(ASA)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更高,输血以及既往腹部手术史更多。术前合并症中,高龄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贫血和消化性溃疡更多、营养情况更差。高龄组的术后伤口感染、肺部感染、尿潴留和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通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ASA评分、CCI评分、贫血、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高血压和COPD可能与患者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I评分(OR=8.140,P=0.000)和贫血(OR=2.424,P=0.013)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R=0.225,P=0.000)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随着年龄上升,直肠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增加、营养状况变差,进而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CCI评分和贫血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羽  陈磊  姚丽 《安徽医药》2015,36(9):1086-1089
目的 探讨试管婴儿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的妊娠、分娩的风险及新生儿结局。方法 比较分析61例试管婴儿双胎与77例自然妊娠双胎母亲的一般情况、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试管婴儿组产妇平均年龄为(30.72±4.10)岁,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高龄初产产妇比例高于自然受孕组,试管婴儿组的产次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检完成率、孕次及瘢痕子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单绒毛膜性双胎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产科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孕妇的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输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管婴儿组婴儿平均孕龄、活胎比例、低体质量儿与极低体质量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性别方面与自然受孕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自然妊娠双胎相比,试管婴儿双胎妊娠并不增加孕妇的孕期及分娩的风险,且新生儿的出生结局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蒋健一  孙军 《安徽医药》2019,40(3):257-260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手术时机已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78例股骨颈骨折患儿的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闭合复位组(53例)与切开复位组(25例)。评估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并评估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其预后。结果 闭合复位组患儿手术时间为(80.15±32.78) min,少于切开复位组的(112.80±48.4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Ratliff评定、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较闭合复位组(47.1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手术时机超过24 h的儿童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切开复位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金珍珍  黄坤  吕勇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20,41(9):1041-1044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脑膜炎重症患儿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医师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收治的42例重症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将42例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n=29)和预后不良组(n=13),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例患儿中预后良好29例(69.04%),预后不良13例(30.96%),后者包含死亡患儿4例(9.52%)以及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患儿9例(21.44%)。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中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8分)、肌张力异常、反复抽搐和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等因素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昏迷(Glasgow昏迷评分<8分)、反复抽搐、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是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昏迷、反复抽搐、脑脊液葡萄糖<1.5 mmol/L是儿童重症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重症科医师应密切关注相应指标,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干预。  相似文献   

13.
冷芹  张英  许孝凤  曹云霞  魏兆莲 《安徽医药》2017,38(9):1123-1126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体质指数增长幅度(△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检并住院分娩的1 261例产妇按孕前BMI分为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按孕期△BMI分为△BMI<3.8 kg/m2组(A组)、3.8 kg/m2≤△BMI<7.5 kg/m2组(B组)和△BMI≥7.5 kg/m2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情况。结果 超重及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及消瘦组(P<0.05);C组的PIH、GDM、剖宫产、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A及B组(P<0.05);消瘦组及A组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瘦、正常、超重及肥胖组和A、B、C组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体质量是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孕期体质量的增加,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徐艳红  吴德  唐久来 《安徽医药》2016,37(9):1071-1074
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的团体心理干预治疗对脑性瘫痪(CP)患儿母亲的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及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34例CP患儿的母亲,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予以基于网络的团体心理干预治疗,而对照组仅予以一般心理支持治疗。在入组时、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CP患儿母亲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SDS与SAS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疗效与母亲年龄、母亲学历、患儿年龄、患儿性别及居住地无相关性(P>0.05)。结论 基于网络的团体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CP患儿母亲的抑郁、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孟鲁司特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铜川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吸入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进行日夜间症状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L)-6、IL-8、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水平,用肺功能测试仪检测肺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8.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9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日夜间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呼气流量峰值(PEF)、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50)与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25)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L-6、IL-8、NF-κB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孟鲁司特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日夜间症状和肺功能,并降低IL-6、IL-8、NF-κB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口服联合布地奈德雾化与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雾化吸入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收治的12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丙卡特罗组与特布他林组,每组各60例。丙卡特罗组予以布地奈德雾化联合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口服治疗,特布他林组予以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评估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嗜酸性粒细胞(EOS)、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比较两组成本-效果。结果 特布他林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丙卡特罗组(86.67%,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FEV1、FVC、PEF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特布他林组患儿FEV1、FVC、PEF显著高于丙卡特罗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EOS和IgE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特布他林组患儿EOS和IgE水平显著低于丙卡特罗组(P<0.05)。特布他林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丙卡特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卡特罗组治疗经济学显著优于特布他林组(P<0.05)。结论 与丙卡特罗口服液相比,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具有较好效果及安全性,但丙卡特罗口服液具有更高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性评价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ephritic syndrome,N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相关数据库,依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获取RTX治疗儿童难治性NS的相关研究,分别针对RTX对NS患儿血浆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蛋白定量水平的影响,对患儿病情缓解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结果 对RTX治疗儿童难治性NS的缓解率进行meta分析,总体效应显示RTX治疗组的病情缓解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OR=4.15,95%CI (1.80,9.57),P<0.01]。将NS患儿的血浆Alb、Scr、尿蛋白定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RTX治疗可改善其血浆Alb水平[WMD=0.46,95%CI (0.00,0.92),P=0.05]和尿蛋白总量[WMD=-0.25,95%CI (-0.29,-0.21),P<0.01],而对患儿Scr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8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NS患儿无复发生存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RTX治疗可改善患儿的无复发生存率[OR=0.43,95%CI (0.31,0.61),P<0.01]。结论 RTX治疗可改善难治性NS患儿的临床病情缓解率与无复发生存率,有利于NS患儿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DF)患者截趾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6例DF患者,按是否给予截趾治疗分为非截趾组(99例)和截趾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糖尿病病程、DF病程、心脑血管病史、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足背动脉闭塞程度、Wanger分级、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红素(TBIL)及白细胞计数(WBCC)等,logistic回归分析DF截趾的影响因素。结果 截趾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DF病程、SBP、FBG、HbA1c、TC、LDL-C、hs-CRP、TBIL、WBCC、足背动脉闭塞程度及Wanger分级、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均高于非截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BMI、DBP、TG、HDL-C、性别及职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P=0.022)、TC (P=0.042)、LDL-C (P=0.002)、hs-CRP (P=0.002)、WBCC (P=0.000)及Wanger分级(P=0.000)是影响患者截趾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保护因素(P=0.000)。结论 糖尿病病程、TC、LDL-C、hs-CRP、WBCC及Wanger分级是DF患者截趾的危险因素,TBIL可能对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17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赟  潘家华 《安徽医药》2017,38(8):976-97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并研究R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胎龄≤34周或体质量<2 kg的早产儿172例,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14例与无ROP组158例,对两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OP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BPD这8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PROM)残余羊水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PROM孕妇14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羊水指数(AFI)将其分为P1组(羊水正常,AFI为8~25 cm,60例)、P2组(羊水偏少,AFI为5~8 cm,40例)、P3组(羊水过少,AFI<5 cm,40例),比较3组母婴结局,并将羊水不正常(P2组+P3组)患者分为足月组(n=50)、未足月组(n=30),比较其AFI与母婴结局,分析影响未足月PROM孕妇宫内感染率、新生儿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P1、P2、P3组孕妇分娩方式、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3组孕妇宫内感染率高于P1组(35.00% 比 3.33%,P<0.05);P1、P2、P3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3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疾病、羊水粪染发生率(37.50%、40.00%、50.00%)高于P1组(5.00%、3.33%、8.33%)(P<0.017),P1、P2组新生儿疾病、羊水粪染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7);②未足月组AFI(5.18±0.69)cm低于足月组的(6.71±0.82)cm,未足月组孕妇剖宫产率20.00%、宫内感染率10.00%、新生儿疾病发生率13.33%高于足月组的44.00%、34.00%、38.00%(P<0.05)。结论 残余羊水量过少可能影响PROM孕妇及新生儿结局,尤其是未足月孕妇,其AFI过少,剖宫产率、宫内感染率、新生儿疾病发生率较高,应严密监测其残余羊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